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区域经济学
1245 2
2012-12-02
2012年11月30日 08:10:04


改革潮起,深圳勇立潮头。

在持续至今的30余年改革中,深圳一直在开放的前沿,亦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使深圳成为中国大陆最富强的城市。

不过,最近几年,深圳增长乏力,发展遭遇瓶颈,如何走出困局,众说纷纭。事实上,深圳改革势力减弱的迹象,早在世纪之初就开始发轫,当时的民间学者呙中校曾撰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引起了巨大反响,甚至时任深圳市长于幼军与呙中校对话,借此发动了一场关于深圳未来的大讨论。而汪洋主政广东之后,亦曾亲临深圳,发出了“杀出一条血路”的在此改革宣言。

深圳之困,路在何方?

扩区无法再造深圳

关于深圳未来战略,当下最流行的有两种。

其一是扩区,部分人士认为,深圳特区面积过小,发展已至极限。所以,要再造深圳,就需扩区。当下,深圳已经解除了部分市内管卡,宝安,龙岗均已和市区逐步合为一体。其二是融入香港。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就当下而言,深圳扩区,虽可解一时扩大发展空间,但是,却并非深圳走出困境的根本之道。

当下,深圳是中国大陆效率最高的城市。以不到2000平房公里的土地,创造了排名第四的GDP,而其中,特区内的产值,又占总产值的80%。但是,其土地面积,却只有深圳市总面积的20%。

深圳特区的效率,确实几乎到了极致。以制造业起家的深圳,其“关内”土地升值迅速,几乎已无发展空间,众多巨头,纷纷外迁,如华为在坂田就有巨大的制造基地。由此,发展关外,实现深圳市区内部的多层次产业战略,成为必然。

目前,深圳的高新产业,服务业,核心制造业均集中在关内,而大众制造业,一些低端产业,集中在关外。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空间产业结构布局。

而扩区之后,深圳的产业机构,其实变化不大,特区的高效,有其边际。一旦土地面积扩大到当下的五倍,深圳特区此前的单位产出能否保持不变,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事实上,扩区之后,特区的优势将被稀释,虽然能够给深圳未来带来发展空间,但是,这种发展,是一种平行移动。

作为一个外向度非常大的城市,深圳的生产能力远远大于其消费能力。而深圳的扩区,虽然可以解决其生产能力的局限,但是,消费市场的扩大,却并非深圳本身可以解决,而需要全国大棋局。

前海恐难加冕“东方曼哈顿”

关于深圳的未来战略,第二种流行的设想,即是融入香港。

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深港一体化即成为热点问题。但是可惜的是,深港一体化,更多的是深圳的愿望,香港对此并不热衷。流行在香港的“蝗虫之歌”,某种程度上就表明香港对包括深圳人在内的大陆人的抵制。

为达成深港一体化的目的,深圳在通关,税收,交通领域,都作为了很大努力。港珠澳大桥即将建成,而深圳寄予期待最大的,则是前海新区。

前海被寄望为成为“特区中的特区”,立志成为“东方曼哈顿”。

在广东的三个新区中,前海面积最小,承载的战略使命最少,定位最为明确,正如深圳这座城市的风格,简单,明快。

不过,从国际上看,前海却有足够的战略空间。伦敦金融城为5平方公里)、新加坡CBD为0.82平方公里、香港中环为1.25平方公里。在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华尔街,集中了百家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及大公司总部。前海面积为15平方公里。这也是汪洋将前海打造为深圳转型升级的标志性区域的底气。

前海位于深圳西部、珠江口东岸,与香港、澳门毗邻,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处于香港——深圳——广州这一“脊梁”的中心位置上。而且,前海的硬件条件无可比拟,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以及地铁都很便利,成为深港合作的首选之地。亦是深圳未来战略性的发展空间,是得天独厚的“黄金宝地”。

在前海的战略定位上,其主要的功能,从国家和广东层面上说,是推动深港合作,而对于深圳来说,则是深圳产业升级的未来改革的突破口。

2008年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粤港澳城市群将成为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在“一国两制”和粤港澳合作框架下,全面推进深港紧密合作,将前海地区规划建设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的重要空间载体。依此为标志,2010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获中央ZF批准,前海开发上升为珠三角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促使深圳前海战略出笼的是背景,是深圳在经过了改革开放前30年的努力,已经跃升为中国国内最发达的城市。同时,第一轮改革的能量已被释放完毕。需要寻找新的改革动力。

深圳的初步崛起,更似平地起高楼,而在深圳崛起为国内经济重镇之后,二次改革,起点更高,难度亦更大。汪洋在改革开放30周年时亲临深圳,重提要“杀开一条血路”,重新将广东打造为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前锋,而广东的突破,作为中国第一次改革开放重点的深圳,首当其冲。然而,深圳不可能似前30年一样,举全市之力,倾力投入,需要寻找一个最佳的战略空间,在最佳时机,乘势而为。

前海就此应运而生。乘中国二次改革之东风,借粤港澳一体化之时势,挟深圳最优战略要地横空出世。

成为全明星中的王者,非大智大勇着不可为。

前海的未来,关山重重。

前海起步更高,需要平衡的利益冲突亦更多。前海横跨南山和宝安两个区,需要这两个区让利,如何补偿,实现利益分享,协调难度很大。此外,前海的规划,并非在白纸上画图,而是在金山上建塔,一砖一瓦都价值连城。这里不仅有地方企业,还有央企,码头,渔父的浅海渔场,“赎买”的成本巨大。

此外,前海的产业定位,亦有难以实现之忧。
前海的发展规划中,其区域功能被概括为“四区”:深港合作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结构调整引领。从产业发展方向上,前海地区重点发展创新金融、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科技及专业服务、通讯及媒体服务、商业服务六大领域。

而事实上,前海的真实功能没有复杂,其实就两大功能,对于香港,它与横琴类似,不过是香港变相的“租地”搞金融。对于深圳本身来说,其功能是实现产业升级,主要发展高新产业,新兴产业和服务业。

前海金融服务合作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香港的实现金融产业突围的战略区。甚至当初建立前海新区,首先提出的不是深圳人,而是来自香港的3位政协委员。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对于香港造成了严峻挑战,“两制”隔离导致香港与内地的金融业务不能畅通,构成了香港金融业发展的最大阻碍,在深圳建立金融中心,可以突破香港的“境外资本”的身份困境。在这个领域,前海的优势,可谓无与伦比。

但是,前海在带动深圳实现产业升级方面,并无特别优势。金融业集中的地方,有时候并非就是实体经济适宜生长的地方。很多企业虽然在成长起来之后,往往搬迁到金融发达的城市和区域,但是,在其成长之初,却往往偏居一隅。腾讯若在上海,或者是在今天的深圳,能否成长起来,难以预料。

深圳的高新产业,已有高新区横亘在前,新兴产业已不可寄望太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2-2 13:30:03
三 深圳的希望在广阔内陆


从全国棋局而言,深圳向产业链的高端进发,出路亦不在本土,也不在香港,而在广阔的大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是东南沿海发达,而中部和西部相对落后。在中国的改革设计中,以先富带动后富的策略,既造就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角等发达地区的起飞,亦直接导致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天倾地陷,根源于此。


共同富裕,在社会领域的要义是各个阶层共享改革成果,但是,就中国的区域经济战略而言,共同富裕,与中国区域发展的均衡战略命同一线。改革前30年,中国实现的是率先发展沿海的战略,是为鼓励先富。而未来,在后3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国将更多致力于中西部的发展,最终实现中国的整体性飞腾。


在此过程中,产业转移被赋予了中国从先富到共富转变的战略使命。


目前,由于中国辽阔的疆域,以及丰富而多元的产业结构,中国的产业转移是从三层面进行的。


最为直观的产业转移,是从沿海区域向中西部区域的转移,如,江西如安徽成为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湖南与江西,广州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河北等地承接来自环渤海三角的产业转移。

前年,皖江城市带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后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批复时间上,两大战略区仅相差一个月,而且完全同日,引起了广泛的联想。

皖江,鄱阳湖,一个是安徽的精华,一个是江西的灵魂。在未来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方面,将不可避免地短兵相接,掀起“江湖之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因为保护生态,必然有所牺牲,在有限发展领域内,成非常之事,必须非常之机,鄱阳湖的未来,需要出奇制胜。而皖江城市带,其顾名思义,即要大规模城市化,工业化。两者虽是都是要实现飞跃,但是却并不同途。



第二个层面的产业转移,是在同一个经济区内,发达区域向后发区域的转移,最典型的就是广东省内的珠三角向非珠三角区域的转移。一直以来,珠三角的发展与广东其它区域的发展差距巨大。广东的协同发展,已经显得非常紧迫,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珠三角城市普遍发展缓慢,产业升级难以完成,战略腹地受限,这个时候,珠三角向非珠三角地域的产业转移,已成必然之势。


在珠三角的三个角地,东角河源,北角韶关和西角湛江,被形象地称为“珠三角的三角”,这个三角是承接珠三角产业的首要之地,而其普遍的崛起,几乎相当于广东的整体崛起。


这几个三角地又各有特色。河源因为是广东的水源地,发展传统工业受限,因此其承接的产业转移,主要来自深圳的高新技术;韶关因为有重工业基础,因此其承接的产业转移,主要是来自东莞和广州的轻工业,以此中和轻重工业比重;而湛江则因为是南方大港,主要吸引大型重化工业,发展临港工业。



第三个层面的产业转移,主要表现为城市内部的均衡发展,目前,很多城市的繁荣,主要集中在市区中心区,城市边缘区和县域经济非常落后。而未来的产业转移,同样表现在城市内部的产业转移。如,在北京,越来越多的产业,已经向郊区拓展,顺义,昌平的高新技术,亦庄的兴起等,都是如此。深圳的扩区,亦是这种思路。而在三个产业转移中,城市内部的产业转移,往往被人所忽视。


自前年以来,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十余个个地方区域发展计划,如此密集的区域发展规划,表明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周期,,而在这一轮发展中,来自沿海区域的产业转移,将至关重要,正如中国的崛起是适合承接了欧美和香港的产业转移一样,在未来,中西部的普遍崛起,亦将对于东部产业转移多有借重。


美国当年的“西进运动”,使荒芜的内部大陆,成为富饶之地,而中国目前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亦是一部类似的西进运动,地藏菩萨曾发誓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同样,中部不振,西部不兴,中国无从谈崛起。



所以,深圳的未来,最大的希望在大陆。而要实现全国一盘棋,需要量大条件,其一是,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目前,国内关卡林立,不仅使工商业贸易成本剧增,更使全国性的产业布局,无法完成,产生了遍布全国的诸侯经济。最近几年,广东和江浙沿海区域,其产业升级在全国范围内应该更有优势和基础,但是,这个优势却无法发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诸侯经济,国内市场的不统一,使沿海相对高端的产业,无法在全国范围内拓展,广东的“腾龙换鸟”,最后成为笨鸟走了,好鸟也不进来。


其二是,实现比较彻底的市场经济,打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减少行政干预。


深圳的高端技术产业领先全国,但是,全国却有数十个高新园区,这其中就包含无数地处内陆,根本没有技术和经济优势的园区。要素流动的不自由,使全国资源配置不合理,先进区域无法完成突围升级,后发地区亦重复先进地区的道路。整个国家徘徊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无法完成转型升级,这对于中国的未来崛起,伤害巨大。


而一旦市场竞争充分,则深圳的优势非常明显,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深圳等沿海区域,可以重点从事高新产业,而中西部,则可以承接沿海的产业转移,在中国国内形成产业梯度。而这种布局,并非行政规划,而是根据各自的基础,逐步形成的。只有开放竞争,深圳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 13:30:27
三 深圳的希望在广阔内陆


从全国棋局而言,深圳向产业链的高端进发,出路亦不在本土,也不在香港,而在广阔的大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是东南沿海发达,而中部和西部相对落后。在中国的改革设计中,以先富带动后富的策略,既造就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角等发达地区的起飞,亦直接导致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天倾地陷,根源于此。


共同富裕,在社会领域的要义是各个阶层共享改革成果,但是,就中国的区域经济战略而言,共同富裕,与中国区域发展的均衡战略命同一线。改革前30年,中国实现的是率先发展沿海的战略,是为鼓励先富。而未来,在后3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国将更多致力于中西部的发展,最终实现中国的整体性飞腾。


在此过程中,产业转移被赋予了中国从先富到共富转变的战略使命。


目前,由于中国辽阔的疆域,以及丰富而多元的产业结构,中国的产业转移是从三层面进行的。


最为直观的产业转移,是从沿海区域向中西部区域的转移,如,江西如安徽成为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湖南与江西,广州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河北等地承接来自环渤海三角的产业转移。

前年,皖江城市带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后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批复时间上,两大战略区仅相差一个月,而且完全同日,引起了广泛的联想。

皖江,鄱阳湖,一个是安徽的精华,一个是江西的灵魂。在未来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方面,将不可避免地短兵相接,掀起“江湖之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因为保护生态,必然有所牺牲,在有限发展领域内,成非常之事,必须非常之机,鄱阳湖的未来,需要出奇制胜。而皖江城市带,其顾名思义,即要大规模城市化,工业化。两者虽是都是要实现飞跃,但是却并不同途。



第二个层面的产业转移,是在同一个经济区内,发达区域向后发区域的转移,最典型的就是广东省内的珠三角向非珠三角区域的转移。一直以来,珠三角的发展与广东其它区域的发展差距巨大。广东的协同发展,已经显得非常紧迫,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珠三角城市普遍发展缓慢,产业升级难以完成,战略腹地受限,这个时候,珠三角向非珠三角地域的产业转移,已成必然之势。


在珠三角的三个角地,东角河源,北角韶关和西角湛江,被形象地称为“珠三角的三角”,这个三角是承接珠三角产业的首要之地,而其普遍的崛起,几乎相当于广东的整体崛起。


这几个三角地又各有特色。河源因为是广东的水源地,发展传统工业受限,因此其承接的产业转移,主要来自深圳的高新技术;韶关因为有重工业基础,因此其承接的产业转移,主要是来自东莞和广州的轻工业,以此中和轻重工业比重;而湛江则因为是南方大港,主要吸引大型重化工业,发展临港工业。



第三个层面的产业转移,主要表现为城市内部的均衡发展,目前,很多城市的繁荣,主要集中在市区中心区,城市边缘区和县域经济非常落后。而未来的产业转移,同样表现在城市内部的产业转移。如,在北京,越来越多的产业,已经向郊区拓展,顺义,昌平的高新技术,亦庄的兴起等,都是如此。深圳的扩区,亦是这种思路。而在三个产业转移中,城市内部的产业转移,往往被人所忽视。


自前年以来,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十余个个地方区域发展计划,如此密集的区域发展规划,表明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周期,,而在这一轮发展中,来自沿海区域的产业转移,将至关重要,正如中国的崛起是适合承接了欧美和香港的产业转移一样,在未来,中西部的普遍崛起,亦将对于东部产业转移多有借重。


美国当年的“西进运动”,使荒芜的内部大陆,成为富饶之地,而中国目前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亦是一部类似的西进运动,地藏菩萨曾发誓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同样,中部不振,西部不兴,中国无从谈崛起。



所以,深圳的未来,最大的希望在大陆。而要实现全国一盘棋,需要量大条件,其一是,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目前,国内关卡林立,不仅使工商业贸易成本剧增,更使全国性的产业布局,无法完成,产生了遍布全国的诸侯经济。最近几年,广东和江浙沿海区域,其产业升级在全国范围内应该更有优势和基础,但是,这个优势却无法发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诸侯经济,国内市场的不统一,使沿海相对高端的产业,无法在全国范围内拓展,广东的“腾龙换鸟”,最后成为笨鸟走了,好鸟也不进来。


其二是,实现比较彻底的市场经济,打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减少行政干预。


深圳的高端技术产业领先全国,但是,全国却有数十个高新园区,这其中就包含无数地处内陆,根本没有技术和经济优势的园区。要素流动的不自由,使全国资源配置不合理,先进区域无法完成突围升级,后发地区亦重复先进地区的道路。整个国家徘徊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无法完成转型升级,这对于中国的未来崛起,伤害巨大。


而一旦市场竞争充分,则深圳的优势非常明显,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深圳等沿海区域,可以重点从事高新产业,而中西部,则可以承接沿海的产业转移,在中国国内形成产业梯度。而这种布局,并非行政规划,而是根据各自的基础,逐步形成的。只有开放竞争,深圳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