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00 1
2012-12-02
 “预示未来中国经济有望小幅温和回升,但基础仍需稳固”  小企业仍无起色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连续三个月稳步小幅回升。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2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PMI为50.6%,比10月份(50.2%)上升0.4个百分点,并创下近7个月新高。今年4月、5月的该数据分别为53.3%、50.4%。
  连同10月份,PMI已连续两个月在荣枯分界线(50%)以上,且环比回升幅度也强于季节性。因11月份是传统淡旺转换季节,最新PMI可谓亮眼,显示制造业淡季不淡。2005-2011年,11月份PMI环比平均下跌0.6个百分点,中位数为环比持平。
  新华社援引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的分析称,PMI指数连续回升,显示经济运行企稳态势进一步巩固,呈现温和回升基本走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则认为,PMI继续小幅回升,预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小幅温和回升,但经济回升的基础仍需巩固。
  PMI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其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1.4%,比10月上升0.5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延续了10月的回升走势,且增幅有所加大,继续成为拉动制造业经济总体回升的动力;中型企业PMI为49.7%,比10月回升0.4个百分点,仍位于临界点以下。
  “行业回升态势正在形成。”蔡进说。最近两月,PMI指数回升的行业明显增多,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目前已有过半数的行业回升到50%以上,其中,电气机械器材、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回升势头突出。
  从11个分项指数来看,只有购进价格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下降,其余指数均不同程度上升。其中,积压订单指数回升明显,升幅超过1个百分点。购进价格指数明显下降,下降4.2个百分点,回落到50.1%。
  此外,11月份生产指数为52.5%,比10月上升0.4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生产保持增长态势,增速继续加快;新订单指数继续回升,比10月上升0.8个百分点报51.2%,表明产品订货量有所增长,市场需求有所回暖;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9%,回升0.6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库存持续减少;新出口订单指数回升明显,比10月上升0.9个百分点至50.2%。
  对此,张立群分析称,新订单、出口订单、积压订单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产成品库存、采购量、原材料库存指数也均有小幅提高,显示去库存活动已开始转向补充库存,工业生产水平有望继续提高。
  不过,有几项弱势数据值得引起关注。
  11月,小型企业PMI为46.1%,比10月下降1.1个百分点,该指数自2012年4月以来一直位于临界点以下,显示小型企业经营仍无起色。
  此外,生产指数回升减弱,报52.5%,比10月上升0.4个百分点,升幅较10月缩小0.4个百分点;购进价格指数急剧下滑,由上月54.3%下降到50.1%。
  --------------------------------------
  PMI“三连升”经济企稳回升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6%,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
  作为宏观经济重要先行指标,中国制造业PMI已连续三个月走高。 9月份比上月走高0.6个百分点,达到49.8%;10月份继续走高0.4个百分点,突破50%的荣枯分界线达到50.2%;11月份再度走高0.4个百分点,达到50.6%,在荣枯分界线上站稳。从9月份以来,主要经济指标走向均显示中国经济正在企稳回升,而先行指标持续走高则预示着未来继续向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分析认为,11月份制造业PMI继续小幅回升,预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小幅温和回升,但经济回升的基础仍需巩固。
  尽管四季度经济企稳回升已无悬念,但经济反弹的力度和持续的时间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部分经济学家在渐为乐观的表态中,仍不时提醒谨防出现“W”双底复苏。
  中金公司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短期内经济的反弹没有悬念,但动力来自于补库存,而不是总需求的回升,经济反弹的力度和持续的时间也存在不确定性。
  专家指出,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传统的“引擎”基建投资受地方债务约束、出口受国际市场影响以及房地产投资还难以松绑背景下,稳定经济增长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中银国际研究部主管程漫江表示,加快人口在城镇落户、依靠人口集聚效应推动服务业发展将是解决新型城镇化产业载体的重要渠道,这反过来也会推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刺激房地产和耐用品消费,并支持服务业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指出,考虑到收入-消费台阶效应加速、新型城市化加速、比较优势在产业和区域的转换、工业化在梯度转移中的加速、人口红利在中端劳动力充分利用下的再释放等因素,2013年的中国经济将步入“次高速增长期”。 (新闻晨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2-3 10:06: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