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投顾问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表示,去年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共检出环保项目不合格废物原料267批,重2.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3%、54.7%。截至今年10月,就已检出不合格进口废物原料226批,重5.4万吨,增长率已经达到了86%。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指出,我国城市正在遭受“垃圾围城”的困境,而“洋垃圾”却源源不断地从国外引进,其间存在复杂的“黑色”利益链条关系。高利润是导致“洋垃圾”乱象屡禁不止的罪魁祸首,也是造就“洋垃圾”回收行业50年从不亏损的神话的主要推手,因为这一行业的每个环节中都让企业收益不菲。
一方面,在“洋垃圾”的出口端,国外出口商可获得丰厚的利益。向中国出口垃圾的公司可以两头拿钱,一方面,国外地方政府向垃圾处理公司支付折合人民币每吨300元/吨左右的费用,由于外国垃圾处理标准高,处理费用远高于不必分类就销往其他国家的运输成本;另一方面,“洋垃圾”运到中国后,还可以从中国出口商手上获得折合人民币700元/吨的收入。
另一方面,在“洋垃圾”的接收端,国内出口商对其需求不减。出口商只要出一小部分钱就能买到废旧塑料,虽然冒着法律风险,但其回收利用利润比经营国内塑料要高得多,这也是他们愿意冒险进“洋货”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城市垃圾含水量高、成分复杂,不利于回收,进口国外的“洋垃圾”要通常要比国内的垃圾质量好,回收再利用率高。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认为,“洋垃圾”乱象屡禁不改与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有很大关系。《固废进口管理办法》中规定,从事进口固体废物拆解、加工利用活动的企业必须经过环保部门审查,并取得进口许可证。国内存在买卖和租借许可证明的严重违法现象,但由于惩罚成本低,不足以形成威慑作用。另外,从源头上减少“洋垃圾”需加大打击走私团伙力度。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环保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我国进口的“洋垃圾”主要来源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2006年英国共向中国出口了20多万吨用于再循环的塑料垃圾、200万吨废纸和纸板、大量废旧钢铁和电子产品。“洋垃圾”的大量引进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土壤、大气和水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