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1067 0
2012-12-06
    政令一出,业界哗然,“消费税引爆五毛钱击溃国内白酒业”,“中小品牌将退出市场”的言论一时甚嚣尘上。白酒行业人士惊呼白酒冰川世纪终于来临,白酒行业从此将引发一连串的“骨牌”效应。为寻找对策,各产酒大省纷纷召开紧急会议,着力研究如何合理避税、减少损失。受5毛钱消费税等因素影响,白酒行业随后引发“涨价骨牌效应”,当年,涨价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茅、五、剑”等高档白酒的涨幅首当其冲,而“全兴”推出了售价高达400元的“水井坊”。随后,名酒冲击高价位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业界认为:“高利润的高价酒将是白酒业未来生存的重要出路。”
    上榜感言:“五角钱消费税”的初衷,本是为了限制和淘汰不规范的小企业,净化白酒产业和市场,却由于税收管理不到位而将“板子”打在了规范运作的大中企业身上,大大增加了规范企业的经营成本。由此,一场持续不断的涨价狂潮,提前引爆了高档白酒市场的激烈竞争。这也许是“五角钱消费税”出台者所始料未及的。
甜蜜素事件
    事件时间:2004年3月
    2004年3月,湖南省有关部门对一家商贸公司经销的沱牌酒进行了抽样送检,结果为不合格,主要原因是添加了“甜蜜素”,当即责令经销商停止销售并退回不合格产品。据了解,此后一段时间里,湖南省岳阳、衡阳、株洲等地的行政执法部门对市场上畅销白酒产品进行了专项抽查,检测出四川、贵州、安徽等地大型白酒骨干企业产品中含有微量甜蜜素成分,因此判定许多白酒骨干企业的产品质量不合格,查扣了大量产品,禁止上市销售,并要求处以几十至上百万元不等的罚款并给予新闻曝光。由此引起市场上一场轩然大波,众多白酒厂商纷纷对此提出强烈质疑。
    为此,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召集了白酒、检测、食品添加剂和标准等不同学科的专家进行了论证,检测报告显示,受检产品甜蜜素指标,远远低于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中规定的配制酒允许甜蜜素含量为0.65g/kg的指标,不会对饮用者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专家们得出的结论是:此次对白酒产品采用的甜蜜素查验方法并不适用。随后,“甜蜜素事件”逐步得到平息。
    上榜感言:白酒总会蒙受一些不“白”之冤。危难之计,协会的力量得到充分彰显,建立和呼唤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还需要业内外人士共同承担。
苏鲁豫皖四省峰会
   事件时间:2004年—2007年每年一届
    2000年之前,苏鲁豫皖还像小学生一样,亦步亦趋地向川酒和黔酒学习经营之道,盲目模仿和跟风川味浓香型白酒。在振兴苏酒大战略启动之后,沈怡方先生曾多次对苏酒乃至整个华东地区放弃自我风格、盲目模仿川酒的做法提出严厉批评。就在这个时候,江苏“洋河”成功推出了“绵柔型”白酒,一场打破“香型宿命论”的思想风暴促使“苏鲁豫皖”开始集体反思并积极行动起来。2004年在沈怡方先生的倡导和推动下,以确立苏鲁豫皖“淡雅浓香型”个性风格流派、强调区域联合、共同促进、共谋发展为宗旨的首届“苏鲁豫皖四省白酒峰会”在江苏洋河酒厂隆重拉开帷幕。到2007年,“苏鲁豫皖白酒峰会”在四省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有力推动了“苏鲁豫皖”东部白酒板块的迅速崛起。
    “苏鲁豫皖峰会”之所以富有凝聚力,源于拥有5支中国名酒的四省白酒不约而同表现出一种战略趋同:构建未来的市场版图,与川酒、黔酒进行差异化竞争,确立中原白酒、川酒、黔酒三分天下的全新格局。随着苏鲁豫皖白酒板块新运动的加速,白酒产业的天下大势正在发生微妙的改变。
    上榜感言:苏鲁豫皖峰会的举行,打破了区域间、行业间、企业间长期以来的自我封闭与技术隔阂,使行业出现了和谐团结的曙光,呈现出“区域联合制胜”的良好趋势,白酒传统板块竞争格局有可能被打破和重建。
茅台“健康风波”
    事件时间:2004年10月。
    2001年,茅台酒将“喝酒保肝”作为其重要的宣传口号,成为国内市场上最早打出健康牌的白酒企业。 到2004年, “茅台”更进一步对其“保肝说”加以深化: “科学验证“茅台”有益健康——正确、适度饮用茅台酒的人,不仅不会导致肝纤维化并继发肝硬化,反而有护肝的保健作用。这一结论已获得了由国内9名著名肝病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的肯定。”与此同时,南方某媒体率先对“国酒茅台的护肝说”提出质疑,进而引发一场媒体大“炒作”,一媒体甚至刊出了题为《白酒护肝被指商业炒作,茅台酒遭专家质疑》的报道,强烈质疑“喝酒保肝”面对舆论压力,“茅台”坦然面对、据理力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规模新闻发布会,用一系列研究案例和详实数据证明自己的健康学说,并宣布出资1000万元设立研究基金,对茅台酒的健康机理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后,在“ 茅台”积极推动下,2005年又在贵阳隆重召开了有史以来有关白酒健康的首次行业高峰论坛,包括“剑南春”、“泸州老窖”在内的众多酒企围绕“适量饮酒有益健康”、重塑健康白酒形象等议题取得重要共识。
    上榜感言:从“茅台保肝说”到“白酒健康说”,从众多企业质疑到整个行业日趋认同,白酒的健康学说和健康概念以及有关健康机理的研究已开始在整个行业里形成共识和发展趋势。这也许是“茅台健康论”对于白酒产业的最大贡献和功绩。2007年“健康饮酒”已成为行业内的主流话题之一,人们对“白酒有害”的固有看法已出现松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水井坊·帝亚吉欧联姻
    事件时间:2007年初。
    2003年,全兴集团完成管理层收购(MBO)成立盈盛投资公司,于2007年初将所持全兴集团43%的股权转让给“世界第一卖酒商”帝亚吉欧,自己持51%股权保持对全兴集团的绝对控股地位,全兴集团是“水井坊”第一大股东,持有上市公司38.71%股份,帝亚吉欧持有水井坊16.64%股份,成为水井坊第二大股东。“全兴·帝亚吉欧跨国联姻事件”被业内外称为“中国白酒第一并购案”,有人甚至评论这是中国白酒史上“比天还大的事”,是中国白酒业一场“里程碑式的变革”,将有力推动中国白酒国际化进程。
    上榜感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国际化,白酒未来必须探索的一条必由之路。
“第六届中国名酒”风波
    事件时间:2007年4月12日—5月17日。
    2006年9月28日和10月18日,商务部先后发出《商务部关于开展中国畅销名酒评定活动的通知》和《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畅销名酒评定活动的补充通知》,在全国开展“中国畅销名酒”评定活动。2007年4月12日,商务部公布“第六届中国名酒初选名单”,而不是此前通知所说的“中国畅销名酒”,这一名称的转变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名单在最短时间内,首先被酒类行业媒体转载传播,并引起业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立刻成为新闻热点。随后,一份由六家白酒企业联名“上书”的《关于对商务部“第六届中国名酒初选名单”的异议》的“檄文”在网上不胫而走,强烈要求取消“第六届中国名酒”的评定。
    2007年5月15日,河南宝丰酒业有限公司,将一纸诉状递至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要求法院确认商务部举行“中国畅销名酒”、“第六届中国名酒”评定的行政行为违法。5月17日的上午,商务部相关人员还在对外宣称“第六届中国名酒”的评选活动是“正规合法”的,而下午1点51分商务部的官方网站就公布了“暂停酒类商品评定活动”的消息,“暂停酒类商品评定”立刻再次引起业内外的强烈关注。
    上榜感言:开放化、多元化、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民间的权利和声音得到空前提高,中国的名酒市场无疑过去的政府主导愈来愈向着消费者主导转变。“名酒评定”的嘎然而止,也许让今天的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社会越发展,名酒的评定越走向民间,更多体现市场和消费者的意志。
“首届中国白酒东方论坛”召开
    事件时间:2007年7月
    2007年7月18日,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东方酒业》杂志社、中国白酒前10强生产企业、前10强酒类经销商、中国著名白酒专家等业界巨头和精英人士,以“白酒新文化战略”为主题,在上海共同发起举办“首届中国白酒东方论坛”,并集体签署一份意义重大的《中国白酒新文化战略倡议书》,标志着中国白酒新文化运动的正式启航。
    由于“首届白酒东方论坛”主题鲜明、意义重大、规格高档、影响深远,创造了行业多个历史之最,受到与会专家、企业领袖们的一致赞扬和支持。一时引起业界和各类媒体的广泛关注、传播和研讨,中央电视台、《中国食品报》、《经济观察报》、《中国企业报》、《华夏酒报》、《健康报》等进行了广泛传播。随后,“东方论坛”提出并为之打造的“白酒新文化战略”在整个行业中产生了一股持续不断、势不可挡的“白酒新文化”浪潮和冲击波,并演变为一种“白酒新文化运动现象”,成为2007年白酒行业的重要事件和行业亮点之一。
    上榜感言:所谓“中国白酒新文化运动”,是指在反思、打破和科学继承传统酒文化的基础之上,寻找、总结、重建现代白酒全新价值体系的过程。目前,《东方酒业》在“首届中国白酒东方论坛”上掀起的“白酒新文化运动”已经成为全行业一个重要的创新理念而被记录史册。
年份酒标准之争
    事件时间:2007年12月8日。
    2007年12月8日,“中国年份型白酒生产工艺暨剑南春年份酒检测标准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高调举行。会上,商务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对“剑南春”首创的我国第一个鉴别白酒陈酿年份的方法——“挥发系数鉴别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目前,“剑南春”这一研究发明已经获得国家专利局受理申请,即将申报国家推荐标准,并向国际标准推进。
   “剑南春创出首个年份酒标准”的新闻一经发布,各种报道和讨论蜂拥而至,引爆了一场白酒行业年份酒标准之争的强烈话题。这一事件之所以倍受关注,皆因为“年份酒乱相”由来已久,尤其当一些规模和名气均不具备的小企业跟进之时,年份酒的标准之争更被炒得沸沸扬扬,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判断年份酒的标准,除了公信力强的品牌,剩下的就只能靠企业的“良心”了。由于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市场缺乏监管依据,这种局面日益形成涟漪效应,推动消费者对年份酒的焦虑和不信任感呈扩大趋势。
    “首个年份酒标准”的问世,引来各名酒企业的暗中参与和彼此竞争。业界认为,2008年有望成为年份白酒的标准元年。上榜感言:“标准”的缺失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标准”的诞生让世界感到秩序的力量。“标准”之争和“标准化时代”的到来,向我们揭示:靠“良心”维持的感性营销必将向理性营销转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