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们个人无足轻重,在重大决策上也无参与和投票表决的机会,但对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前途的大事,终究不能冷漠和袖手旁观。
摘自经济观察报网站
http://www.eeo.com.cn/2012/1204/237000.shtml
11月25日下午14点,由《财经》主笔马国川主持,以”河山不能承受之重“为主题的对谈,在字里行间书店(德胜门店)举行。著名学者、作家朱幼棣携新书《怅望江河》与新华社高级记者王军,就六十多年来山河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展开讨论。因放不下对社会的责任,朱幼棣多年来锲而不舍对这些问题展开追问,回望历史,剖析当下,在对谈间,他还提到了许多被隐瞒、被忽略的重要真实事件。以下为当天对谈的现场速记,未经讲者审核,如有疏漏,敬请谅解!
对谈中精彩摘要:
需反思警惕周围的话语,例如,"抗旱防汛"的提法就有问题,什么是"汛"?汛是江河在一定的季节涨落,汛期并不是水灾。再如,二氧化碳只占大气的万分之三,人类能影响的不过万分之一,然而目前人类社会已被碳所绑架,动不动就低碳社会,甚至要收碳税。----朱幼棣
如果《史记》写不出来,真没有中国,大家就没有一个集体记忆。所以我觉得,看一个书写历史的人,能够向社会供应历史的人,就看他是否能够对这个民族、这个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是这样的。---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