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height=519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44 align=left border=0>
<TR>
<TD vAlign=bottom align=middle colSpan=3 height=25><B>温和通胀已然形成,央行应综合利用汇率、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定向票据发行等手段,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B></TD></TR>
<TR>
<TD class=style4 vAlign=bottom align=middle colSpan=3 height=25>回收流动性仍是下半年货币政策的主线</TD></TR>
<TR>
<TD vAlign=bottom align=middle colSpan=3 height=15><B></B></TD></TR>
<TR>
<TD class=div_td align=middle colSpan=3 height=41>记者 黄丽珠</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left colSpan=3>
<TABLE height=387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44 border=0>
<TR>
<TD vAlign=top align=left>
<DIV><!--enpcontent--> 目前,世界经济已步入温和通胀和加息周期。自去年以来,随着全球多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全球经济所面临的通胀风险在明显增大。国内消费物价自2006年末开始出现上涨并逐步走高,到今年5月份,CPI已有3个月站在3%之上;人民币升值步伐也在加快。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2007年中国经济总体上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由于投资、消费以及出口三大需求依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速仍将可达10.5%。那么,在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通胀的风险正逐步加剧的条件下,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格局将是怎样的,人民币的未来走势,特别是今年下半年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等,都是各界特别关注的热点问题。记者近日就上述问题采访了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学家苑德军及研究员张新法博士。他们认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格局依旧,但温和通胀已然形成,回收流动性仍是下半年货币政策的主线。
<P> 一、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P>
<P> 进入2007年以来,世界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到4月份已经上涨了约20%,其中玉米价格增长尤为迅速。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坚挺。由于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加上旺盛的需求和不稳定的供应隐忧,这些商品的价格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都会在高位徘徊。在制造业方面,全球贸易的强劲需求促使许多国家工厂几乎满负荷生产,导致土地、劳动力、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等的价格上扬,并最终造成工业品价格上涨。</P>
<P> 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低通胀利好可能已经见顶。目前,全球通胀水平大约3%,是10年来的最高水平,而且继续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世界各国央行都对这一轮通胀上扬予以高度关注,并开始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胀。欧洲中央银行6月6日宣布,将欧元区主导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即从目前的3.75%提高到4.0%,使其达到6年来的最高水平。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央行都先后提高利率。那么,我国的情况怎样呢?</P>
<P> 苑德军认为,我国的温和通胀局面已然形成。他强调,这一轮物价上涨从表象上看,主要是由食品价格尤其是粮价的上涨所带动,似乎不具可持续性,但实则不然,始于食品价格上涨的新一轮温和型通胀已然形成。</P>
<P> 粮食等食品价格涨势仍在持续。以粮食为代表的食品类价格上涨,是此轮物价上涨的直接推动因素。从国际因素看,2007年全球粮食仍将减产,而需求上升、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趋势不会改变,而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影响力度将有所加大。从国内情况看,2007年夏粮播种面积与2006年相比不仅没有增加,还略有减少。考虑到2006年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幅度较大的实际情况,2007年夏粮作物单产水平提高和增产的难度都比较大。还需指出的是,由于化肥等农资价格的放开,粮食生产者价格指数在不断上升,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也因此只会上升不会下降,从而对粮食价格的拉动作用会持续下去。从短期走势分析,进入四季度后,随着秋粮上市,粮食价格上涨的势头可能出现放缓。即便如此,低粮价时代也很难重现。粮价上涨,必然会拉动肉禽、蛋、油脂等食品类价格全面上涨。</P>
<P> 房地产销售价格持续上升也会对CPI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房地产销售价格持续上涨,且逐渐向房地产租赁价格传递。由于房地产销售价格不直接计入消费价格,但租赁价格计入消费价格,租赁价格的上涨将会对消费价格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P>
<P> 与此同时,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政策性调价因素助推了CPI进一步上行。为促进节能降耗减排和环保工作,政府将综合运用价格、财税、信贷等经济手段,深化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和排污收费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在客观上将进一步促进国内水、石油、天然气、土地等资源价格的上升,进而直接或间接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地方公共服务价格也将进一步得到梳理。目前,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地方公共服务价格扭曲的问题比较突出,这将使得2007年地方政府对公共服务价格上调的措施增多,前期被抑制的涨价因素将陆续得以释放。其中,天然气、水、出租车等价格的上调,将成为影响今年物价上升的重要因素。</P>
<P> 张新法提出,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也将会从成本和需求两方面推动物价上升。劳动力价格提升在提高产品成本的同时,还将增加消费品需求,推动消费品价格上涨,两者共同作用形成通胀压力。今年,我国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将继续加大,其中两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增加城市低保人员的收入、提高城市最低工资标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将有效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增强其购买能力,将对物价的上升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P>
<P> 另外,货币因素可推动通胀率走高。近几年来,流动性过剩成为影响我国物价和经济平稳运行的一大不利因素。自2005年四季度开始,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一直处于增速较快的态势。从2006年中开始,对经济运行影响更为直接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也逐渐加快,目前两者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由于货币供应明显宽松,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品市场都比较活跃,尤其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了较快增长,再加上出口的高速增长,使得社会总需求扩张步伐较快,对价格水平形成拉动作用。考虑到货币变化与价格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未来一段时间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P>
<P> 同时,资产价格上升也会对消费物价产生影响。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有可能带动相关产业链条上的商品价格上涨,而投资房市和股市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向消费领域扩散后也将带动消费物价的上涨。</P>
<P> 温和通胀是一个经济体在增长周期中后段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根据一般经济学原理,国民收入的增长往往伴随着通胀水平的走高。我国的GDP平均增速已连续20多年保持在近10%的高水平,在全球经济面临通胀风险的形势下,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我国经济在历经长时间的高增长后,一直伴随其左右的低通胀很难独善其身。有专家预计,2007年前三季度的CPI水平将保持温和上扬的态势,但进入四季度会有所回落,全年CPI水平将超过3%。</P>
<P> 二、人民币升值将步入快车道</P>
<P> 截至2007年6月14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6258∶1,自2005年汇改以来累计升幅达到6%。苑德军认为,央行在2007年5月18日宣布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波动区间由0.3%扩大到0.5%,预示着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将逐步提速,人民币升值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预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底升至7.4左右,全年升值幅度达到5%,比2006年加快1.7个百分点。他的主要依据是:</P>
<P> 巨额贸易顺差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由于出口增长强劲,今年前5个月,我国已实现外贸顺差857.2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1.83倍,相当于去年全年的48.2%,而今年全年外贸顺差创出2000亿美元以上的新高几无悬念。持续巨额的贸易顺差,成了美欧以贸易不平衡为由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一个借口,构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P>
<P> 外商直接投资平稳增长。今年1~5月,全国非金融类企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52.58亿美元,同比增长9.87%,较去年同期增速有所加快。由于直接投资差额是金融资本项目差额中最主要的部分,所以,FDI的持续流入,实际上产生了两个效应:一方面使中国的金融资本项目顺差快速增加;另一方面,FDI投资于加工贸易,使中国的贸易顺差呈连年扩大之势。据统计,目前在中国有85%以上的加工贸易企业有FDI的身影。</P>
<P> 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在国际收支双顺差规模不减和国际游资加快流入我国的背景下,我国2007年的外汇储备规模将不断创出新高,到今年年底有望达到1.6万亿美元左右。外汇储备规模过大,使国内外汇明显供大于求,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P>
<P> 多年来GDP的快速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是构成本币升值压力的因素。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如短期内人口及劳动力总量基本固定,GDP增长反映的主要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上升意味着,要么工资上涨而引发通胀,要么本币大幅升值。由于通胀和升值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我国经济目前正面临着这样一个方向选择的关键问题,即是调整汇率和利率实现本币升值,还是容忍较高的通胀为代价放慢升值步伐。从最近央行的货币政策取向看,对通胀的容忍程度在降低,如2004年以CPI上升5%为加息的警戒线,现在已把这一警戒线降至3%,而且央行已不再固守中美利差保持在3个百分点这一底线。据此,似乎可以认为,央行可能已做好了让人民币比以前较快升值的准备。</P>
<P> 三、今年下半年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P>
<P> 2007年下半年,在稳健的财政政策日趋宽松的同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稳中适度从紧,“松财政、紧货币”的政策搭配操作会贯穿下半年。回收流动性仍是下半年货币政策的主线。央行将综合应用汇率、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定向票据发行等手段,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P>
<P> 同时,他们认为:2007年下半年,央行仍将应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定向票据发行等常态数量型工具,并辅助应用一至二次加息的价格型工具,适时适量地调节市场流动性,合理控制货币信贷的增长。在着眼于控制通胀的同时,稳定房价和股价等资产价格,也是央行货币政策关注的方面。央行将继续加强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中劣质企业的贷款,增加对农村、中小企业、助学和就业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并控制中长期贷款总量和投放节奏。同时,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扩大消费信贷业务,完善住房贷款定价机制,改进住房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支持合理住房消费。</P>
<P> 汇率政策方面,在“三性”原则的指导下,央行将进一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后,进一步增强双向波动的弹性,逐步释放汇率升值压力。在利率方面,将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由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的利率形成机制。</P>
<P>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将继续推进。改革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本着“藏汇于民”的思路改革结售汇制度,扩大居民和企业用汇额度,鼓励企业以QDII等方式进行境外投资;二是对外汇储备实施公司式管理,通过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的形式收购部分外汇储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分担央行回收流动性的压力;三是新增外汇储备的投资方式将更趋多元化,改善“一篮子货币”构成的权重、购买重要战略储备物资等,都将成为相关的重要抉择。</P>
<P><!--/enpcontent--></P></DIV></TD></TR></TABLE></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