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一篇普通的日志,大概到这里就漂亮地结尾了。
“哇,好有创意呢~”——或许到这里结尾也足够骗一些掌声了。
但是还是不对。我想说的,还不是这个。
……
芒德勃罗。
一生与布尔巴基学派矛盾不断。他所做的工作在提倡分析、纯数字、抽象化的学派看来,芒德勃罗的研究方法,只是以直观的、从形状出发的、不严格的方式思考。最后在多种学科“流浪”了20余年才得到学界广泛承认。
……
罗巴切夫斯基。
论文刚刚发表就被整个学界当成荒谬的怪论,被刻薄地讽刺为哗众取宠。不仅学术观点被教廷称为歪理邪说,连本人都被人匿名在杂志上发文进行人身攻击。一直到罗巴切夫斯基死后12年,他的学说才被世人所接受。
……
拉格朗日。
看似一帆风顺的他,第一篇的论文是关于用牛顿二项式定理处理两函数乘积的高阶微商。但是当他自信满满地把这篇文章用拉丁文再写了一遍,寄给当时最伟大学术家之一的欧拉时。却发现自己的成果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被莱布尼兹发现了。
……
不,还是不对。
怎么可能到了这里再讲这么老土的故事呢。
虽然在一个看起来有创意的新奇展开的后面,像这样用一个意外很朴实的道理来结尾,确实十分有效。
不过果然还是不喜欢这种套路呢。
所以很遗憾,我要讲的,也不是关于磨难、历练、或者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故事。
……
我真正要讲的,
我真正乐讲的,
是这个故事:
百度搜索:“芒德勃罗”——
————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0,600个
有点少。
没关系,我们知道“芒德勃罗”是按照立陶宛语音译的,而这个名字有时候会被按照英语翻译成“曼德勃罗”。
百度搜索:“曼德勃罗”——
————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9,900个
合计不过50,500个结果,毕竟是当世之人,历史上看也未必能成极富盛名的数学家,就这样吧。
……
百度搜索:“罗巴切夫斯基”——
————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63,000个
比芒德勃罗多了十万个结果。考虑到有“罗氏几何”这个专有名词的加分与历史地位本身比芒氏高的部分,真的不算一个很大的数字。
因为已经说好了
这个就是我想讲的故事。
所以,聪明的读者应该已经猜到我想讲什么故事了吧。
……
百度搜索:“净空法师”——
————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6,040,000个
百度搜索:“杨幂”——
————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83,700,000个
甚至百度搜索:“特斯拉”——
————百度都能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730,000个
……
但是很遗憾,聪明的读者,你猜错了。
我要将的,也不是哀悼那些做出伟大贡献却永远不会出现在高中生作文里的科学家的故事。
你们一定以为百度搜索“拉格朗日”,也会跟芒德勃罗或者罗巴切夫斯基一样寥寥无几吧。
你错了。
百度搜索:“拉格朗日”——
————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990,000个
接近四百万个结果。
比被SNS里混着阴谋论炒了又炒的超级天才特斯拉还有多出一百多万,甚至还要逼近广大人民的心灵导师净空法师大人。
3,990,000
这个数据,超过罗巴切夫斯基的30倍,接近芒德勃罗的120倍
这不科学
为什么呢?
……
我本来要讲的,其实是大众获取信息时的粗浅。
是我们除了课本,已经变得几乎什么书也不读,什么故事也不听。
我本来要讲的,是快餐文化。
所以,我本来以为,拉格朗日要远远超过芒、罗二人————只是因为大学高等数学课本里有出现过“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罢了。所以理工科的学生都会见到拉格朗日,但只有数学系才会学到芒德勃罗和罗巴切夫斯基。
……
但是我错了。
不是这个原因。
百度搜索:“拉格朗日 -(中值定理)”——
————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150,000个
所以我惊讶的发现:即使只搜索不包含“中值定理”只包含“拉格朗日”的条目
结果,还是三百多万个。
所以,就算去掉了因为中值定理出现的结果,三百多外这个数字,依然远远要超过芒、罗二位。
我想,一般人做到这里估计要抓狂了吧。
“老子辛辛苦苦写了这么多东西,怎么最后出现了跟观点相反的例子!”
“看来……真的是我错了。那些格外多的知道拉格朗日的人,并非通过课本中的中值定理。所以这个故事,似乎讲不出大众阅读的浅薄与网络快餐文化呢。”
“毕竟,没有别的可能性了。”
但是我不会
因为我不是一般人~
因为我还是个宅男。所以我还想起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有一个日本动漫,大概是讲机器人的,今年1月份播的。名字叫“轮廻のラグランジェ”。翻译成中文,恰好就是“轮回的拉格朗日”
百度搜索:“拉格朗日 -(轮回的)”——
————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688,000个
————果不其然。
所以
你猜对了
这篇文章里标题自称的《几个或许令你受益终身的小故事》——
——其实是骗你的。
这篇文章里只有一个,完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