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轮的复习任务有:早晨7点到8点背英语 (星火10页,新概念4),上午8点到12点数学(主要是做历年真题,复习全书,不做真题的时候会分一到两个小时给专业课)。历年真题开始的时间应该是10月份左右,在这之前复习全书做完3遍(第二遍和第三遍不是全部都做,只做标记的题目)。这里我要说明历年真题的做法,97年开始往前做,最精典的题放在后面做,每次都是早上8点半到11点半(完全模拟考研时间,一定要一套一套做)3个小时先做,剩下半小时略对答案。做的时候一定不要直接做在题目上,拿出A4纸,跟考试的时候一样工整的写好每一个步骤,不要只写答案(利于找出自己的思路和标准答案对比)我也同意做数学历年真题不能太浮躁,不能为了做题而做题,有的人也做了很多遍真题,可是每一次都做的不仔细,这有什么用呢?倒不如认认真真做,每一题的考点,解题思路,技巧,不同的方法都要非常熟悉,这些是在做题中训练出来的。真题我一共做了3遍,每一遍都是完完整整做到A4纸上面(由于后来时间太紧,我在第3遍做的时候只挑选了几年我觉得难的真题做)而且,晚上的时间我会用来对照解析详细分析,尤其是错题,用红笔在自己的答案后面注释考点,自己做错的原因(利于最后一遍看),我想说改错是很花时间的,你必须回想自己的思路和标准答案的思路,所以这样繁琐的工作大家要静下心去做。第二天上午我会把前一天做的试卷拿出来做查漏补缺(这才是试卷的好处)即把每一个错题的考点先翻书看下自己不熟的知识点,然后翻开复习全书,找出同种类型的题目(3个)做一遍巩固,这样才能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最后一步是在每一年自己写下的答案后面写上试卷小结(自创的噢),包括错题的原因,不足的地方,总结等等。也就是说,如果你做的快的话,一套试卷最少花2天时间完成,一天做,一天改。切记不要贪快,真题要做的仔细!
 下午的任务也紧张多了,2点到3点真题阅读(期间穿插做150篇,基础篇做完做冲刺篇)剩下的时间分给专业课背诵1个小时(这里我要说明,我考的是管理学,主要是背,看完课本2遍后暑假结束的时候买的专业课的资料,然后开始计划每天背诵多少),还有1个小时做肖秀荣的1000题(每天都做,只做选择),再剩下的时间看政治书或者专业课书。
 晚上饭后半小时还是读英语(考研真相),7点到9点数学(试卷改错,660题或者线性代数解析)9点到10点半或者以后都是背专业课资料(各种狂背啊,无数遍)。可能每天时间没有卡那么准,但是我发现如果按照每天的任务计划效率会高一些,就是说每天要完成多少而不是一味按照时间来计划会好一点(这个…因人而异)还有,不是说每一次计划我都完美的完成了,每一轮复习完我都会给自己反馈,不过,除了数学(任务太多)偶尔没有完成,其他都是有条不紊的进行。
 这个阶段任务很多,因为四门课一起抓,所以大家要把重点分好,如果你在第二个阶段做的稳固,这个阶段的过度会好很多。从现在开始,专业课成为了重点,其次是数学。(数学和专业课时间分的最多,英语和政治不超过2个小时)
2011年11月份到12月底---冲刺阶段。这个就非常紧张了啊,吃饭都觉得浪费时间,我早晨就特别不顾形象的在风里吃(北方超级冷,我出门的时候6点半,5食堂还没来人)晚餐就吃最快的饼和粥,而且我吃饭从来不按时,每次别人吃完了我才去吃(我习惯任务完成了吃饭)这个阶段想翻天覆地是不可能了,其实10月份结束已经决定了你考研的结果,剩下的只要坚持不放弃就好。
 冲刺阶段的任务有:早晨起来更早了,(507几乎早晨都是我开的灯)反正7点之前必须开始晨读,还是星火单词和新概念(12月份一个月大部分晨读英语作文,用的张剑黄皮书的那本作文书)。上午8点到12点这几个小时分给数学真题(再做的一遍)或者专业课背诵;中午饭后半小时读政治红宝书(只是读,加深印象)下午英语真题(穿插做150篇冲刺或者是英语模拟题),背政治(风中劲草),背专业课资料;晚上数学2个小时(真题解析或者复习全书或者660题或者线代讲义),剩下的时间专业课和政治背(专业课花的时间多),这段时间我们都是11点回去,每次都是大爷赶我们走,一休哥,晓晓,老赵,我,张琪,刘刚,我们几个都是一起最后走的。每天我们都觉得时间刷刷的过的特别快,心里也特别充实,虽然一天下来身心疲惫,还要背着重重的书包还得提开水瓶,好几次我一个人回来爬宿舍5楼的时候真的撑不下去…可是现在想想,那种单纯奋斗的日子,以后真的很难有了…
解释一下,冲刺阶段很多模拟题都出来了,数学我穿插模拟过李永乐400题,这个深受打击,做了2,3套放弃了,能力强的人可以做做,不过不要太花时间,有点偏;英语在12月整个月下午我都会抽1个小时写作文,这个必须自己写的出来,然后自己编好模板(自创万能模板,自我感觉不错);政治也会出来各种肖秀荣,任汝芬,风中劲草,反正有用的我们都打印了狂背,政治是那种最后阶段狂背的,到时候资料都会像雪花飘出来…专业课我也背的非常熟练了,到最后都是只背自己不太熟练的。
1月份也就7天的最后几天,我们是2012年1月7,8号考试,不过我们这些人都是学到考试完的那天。最后一个星期也就不拼命做题了,回归课本,各种看书(回归课本可以提前到12月中下旬)各种错题翻出来看,比如我把所有做的数学真题答案的A4纸都钉到一起,最后翻看会特别有成就感~而且就算是7,8号考试两天,每次考完我们几个都会回到507复习第二天考的两门,不过只学习到10点就回去。最后几天我一定要说说,身体非常重要,最后几天倒下的童鞋特别多,比如我…没想到我最后一个星期不淡定的上火了,然后嘴角发炎(形象完全木有了)说不出话,嗓子完全坏了!主要是最后的日子都是拿来背书,如果不出声音,我会觉得事倍功半,导致我最后一个星期下午都是在医院打点滴,一天2瓶液,连输3天,又不能伤右手(写字),那几天我的左手真是惨不忍睹啊。所以同志们一定要在最后的时候注意身体,绝对不能大意了。
2012年1月7号,8号考试,那个冰天雪地,考研大巴,考场经历就不说了。总之这两天是我浴火重生的日子,也是我考研这一年唯一的节日。(考研期间,任何节假日都是浮云)
复试
 最后简略说说复试吧,2012年22号下午5点左右知道的成绩,真的是很出乎意料的,反正我没想到自己会考的比自己的计划期望值高(我的目标总分是400分,一直写在桌子上)可能真的是幸运了,呵呵。然后回学校,从3月初开始准备复试,主要是一本专业课的书和英语面试以及专业英语。这一个多月,也是每天泡在教室看书,背书,准备英语口语,下午会泡在图书馆多收集与专业课有关的资料。复试不难,我觉得做好充分的准备最重要,而且我们这届考的真是辛苦,等了半天初试成绩出来,国家线却迟迟未出,然后我们学校的复试时间也很晚才公布,我差点就淡定不了了。总之,在复试准备的一个多月里面,任务不重,沉下心最重要。4月中旬复试完毕。
初试复习资料:
数学:课本(微积分,同济的线代,概率论),复习全书(经典,正版),660题(经典),李永乐线性代数讲义(经典),李永乐440题(可以不要),没有做笔记,觉得浪费时间。记住每一本我都做了3遍,不贪多,但求精。
英语:星火单词(那种1,2,3小本的,经典)新概念4(可以不要),张剑黄皮书,考研真相(这2个都是历年真题解析,个人推荐考研真相经典),张剑150篇(基础加冲刺两本)黄皮书的作文,张剑的模拟题
政治:肖秀荣1000题,任汝芬的要点精编(可以不要),红宝书(经典),风中劲草(经典),任汝芬1,2,3,4(不是特别好),肖秀荣最后4套题(经典),启航的20天20题(经典)
专业课:课本加买的资料
专业课(127)
 我报考的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企业管理,专业课考的是管理学。课本是罗宾斯编著的《管理学》第九版(以前考的是第七版,我去图书馆看了一下,差不多,不用纠结第几版,以最新的版本为准)这本书很厚很厚,复习全书的两倍吧…不过我觉得这本书写的特别好,我每一次看书都受益颇深,很有感觉。
 说说我的复习准备经历吧:大概是从暑假8月份的时候买的课本,任何一门课当然要对课本内容非常熟练。所以我是在8月份到9月份开始看书,刚开始的时候每天下午抽出1个小时细致的看课本,主要是理解,形成对整个专业课知识的框架和内容脉络。这一个月要争取把课本看两遍(至少是一遍),只是看,不需要去背,而且管理学不深奥,所以看的时候会很容易理解,看的也快。
9月初,我在一个中南本校学长那里买的全套的资料,包括笔记,PPT,真题和解析,各种题型分类解答,案例分析材料和答案提示。解释一下,我在论坛上面看了很多人建议不要买资料,论坛上也下载了一些东西(PPT,笔记等)但是最后我考虑了很久才买,而且挑选了很多买家,原因:第一,论坛上面的东西不全,很不全;第二,我不是本校的,不清楚老师的教课风格和出题方向,这样就比本校少了很多优势,只有掌握了全面的资料才有把握考高分。这里我也建议大家如果想买资料的话一定要慎重,我是偶然在淘宝上找到的学长,但是我有很多同学也是在淘宝上买的专业课资料,很悲剧的没有用。当然你也可以不买资料,自己看书总结。其实我的经验是一定要在考过的学长或者学姐手上买资料,这样才有保证,要不就不买。
 看完课本两遍之后,我把所有买的资料进行了分类(按照各种题型),然后我规划了时间,计划每天背多少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还有做20分钟的案例分析。也就是说,我大概是从9月份开始背资料,差不多是一个月背一遍的安排。第一遍之后,几乎就是把重点过完了,但是大家都知道背一遍没有用,前面背的都忘记了,所以我开始重复的背第二遍,第三遍…每天我选择的是上午1到2个小时背诵,下午1个小时,晚上1.5个小时,而且我的习惯是站在外面大声的读出来(据说是记得更牢固些)。
到了11月份,我已经把资料背的差不多了,案例分析我也做了3遍(每一遍做都是严格计算时间,自己写在草稿纸上,然后对着提示答案去分析思路,案例分析非常重要,必须自己不断的训练)从11月份到12月份,我开始做真题。刚开始的几遍我都没有严格按照3个小时做下来(觉得花时间,而且我背的很熟了)我只是每天抽出1个小时自己做真题写答案,关于专业课真题,有必要解释一下。很多人认为管理学的真题不需要和数学真题一样做很多遍,只要把题目划出来自己背熟就行了,我反对。每一次做真题都要去摸索老师的想法,他认为哪些是重点考点,哪些是常考点等等,我们都需要在做题的时候体会(历年真题会有重复出的题目)我不记得真题我写了多少遍,总之我做的A4纸最后钉起来也是密密麻麻厚厚的一叠。在这个月我背诵的时间差不多都拿来默写了,除了真题,我对着资料的总结的各个题型题目,把所有的答案都写在A4纸上,记得同学每次看见我在不停的默写都会笑话我在练字~~说实话,默写是一个比背书更痛苦的事,你会背,但是不一定会写,而我要求自己达到的目标是第一眼看见题目就不用思考马上写出答案。毕竟考场上3个小时大量的题目真的写不完,只有会写,组织好语言,才能在3小时中交出满意的答卷。所以管理学不仅要会背,更要会写。每次我写完几个论述题,手都快断了…就这样差不多到了12月底,所有的真题和其他资料的题目我都默写过3遍。
12月到1月份,我回归了书本,还有下午3小时模拟考场,还是做真题,模拟了一遍,主要是训练自己的速度。然后是把自己默写的拿出来看,哪些是自己写不出来的再背熟,其实也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
1月8号下午考的专业课,3个小时,我在最后几秒才写完,满满11页,真的有吐血的感觉,总之,准备专业课的时候,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收集最全的资料信息,全面撒网,任何一个要点都不要放过,最后就是不停的背诵和默写。
初试成绩:数学132
专业课127
政治74
英语72
,总分405;复试194.33,专业第一(企业管理物流管理方向)。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