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两个概念在衡量消费者福利方面是对消费者剩余的替代。萨缪尔森在《经济分析基础》书中主张抛弃消费者剩余这个建立在主观心理之上的概念,初级读本或者脚注中提及一下即可。
(2)补偿变化:新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为了保持原来的效应水平,消费者的收入需要进行怎样的增减。
(3)等价变化:基于现在的效用水平,在原来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的收入应当进行怎样的增减。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原来的情况:消费5个苹果,价格为1元/个,支出(收入)为5元,实现效用为u(5);
现在的情况:苹果的价格是1.5元/个,为了保持原来的效用u(5),应该增加多少收入(多支出多少),5*1.5-5*1=2.5,这个2.5元就是补偿变化,是补偿价格升高带来的效用降低。
下面考察等价变化,苹果的价格是1.5元/个,现在能够消费的是3个,总支出为4.5元,效用为u(3),那么在原来的价格水平下,实现现在的u(3),只需要支出3元,这个1.5元的差额就是等价补偿。
两个概念虽然是基于主观的效用基石之上,但是完全通过货币收入的数额变动反映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福利的变化。就这一点,PK掉了消费者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