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今年本人被邀请加入了一与QQ经济群,近日该群有一讨论主题,涉及近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所停滞的问题,因为个人原因不能参与约定时间的讨论,我将自己的一些观点总结了一下发给了管理员。群讨论已经结束,在下讲个人观点发到本坛,以期和诸位多交流。
以下括号内的文字为群管理者撰写的话题背景
(话题:城市化停滞,中国下一步靠什么发展
一、 话题背景
谈城市化,我们首先要明确其内涵。以深圳为例,我们来解读一下。改革开放前的深圳,是一渔村,以农业为基础。据一些资料记载,1979年的深圳,镇内只有200米长的一条小街,最高楼房为5层。那么现在的深圳,高楼林立,一派繁华。这就是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典型成果。而这一切又是如何发生的呢?起初是邓公在深圳划了一个圈,然后是外贸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带来了人口聚集的效应。同时又内生性地繁荣了商业、服务业、地产业等一系列的第三产业。东部沿海和南方大都如此。以“点”辐射,以“外贸工业”为基础,第一步聚集人,然后相应地内生性发展“第三产业”。这是中国沿海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模型。
二、 话题引出
那么我们这种城市化模式能持续延续吗?2010年深圳人口普查,总人口(包括流动人口)1322万。而户籍人口只有251万。我们这一波的城市化到底有多少人真正融入了城市?2011年后,深圳人口出现了建市以来的第一次减少。民工返乡不仅仅出现在春节,平时的火车上也在俏然进行。当然这可以归结为,深圳这个城市在转型,出现的一种必然。那么是不是也意味着,以前那种城市化模式大范围的一种停滞?在中国,城市化停滞了,我们靠什么发展?未来中国经济,是“U”型,底部很快反弹,还是“L”型,将在底部较长时期地徘徊?请大家聊聊。)
以下是本人的观点:
以深圳为例,过去三十年,中国的城市化,是以制造业和外向型经济为核心内容的。城市大发展,企业数量规模增长,资源、人口向城市流动、集中……该进程取得了相当了不起的成就,解决了改革初期中国缺乏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问题,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解放了数亿农村的劳动力,使中国高效的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了相称的角色。
然而,这种发展不是无限的。宏观的环境已经发生改变,改革初期我们匮乏资金,如今已经在想办法如何消化巨额外汇储备,如何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如何解决通货膨胀。当初缺技术、和管理经验,如今在技术上我们已有相当进步,管理经验上有相当的积累。
同时以往城市化的核心内容是制造业和外向型经济,制造业我们已经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而金融危机则使外向型经济发展受阻。
因为过去三十年我们通过城市化发展获得许多好处,就认为城市化停滞是一件不好的事儿,这样的思维逻辑是错误的。婴儿期都吃奶,长大了要吃饭,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都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更何况,过去的发展模式,是有很大的代价的。
比如,城市的承载力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资源向城市倾斜导致的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问题,流动人口问题,农村空巢留守问题,乃至全民族的幸福感和发展潜力问题等等。
诚然,世界主要经济强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可以等同于城市化的过程。通过经济全球化,将苦活累活附加值低的活,分给发展中国家干(其实也是一种不平等的剥削)。但这种模式,长远来说,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因为,首先整个世界的经济秩序和话语权,是美国等西方强国主导的,每一次游戏规则的调整,都会使中国在博弈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进而损害国民的利益。
其次,发达国家可以以发展中国家作为发展的缓冲,如果中国再复制该模式,将手中拿着的接力棒传给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后者的消化能力是个问题,同时中国与既有发达国家的战略利益冲突也会升级。比如,美国在次贷危机爆发后,最终选择引爆欧洲主权信用危机转移自身危机,而不是冲击做空中国经济(不是没有考虑或者尝试布局,见本人去年年初在天涯的一些文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提供的廉价的商品可以帮助美国渡过困难期。
第三,是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问题。美国人口只有两亿多,可以让全世界去养活,中国有13亿以上的人口,只搞城市化,对于全世界来说将是灾难性的。如果中国不努力养活自己,世界养活不了中国!
第四,世界未来博弈的焦点是农业。石油等化石燃料是现今能源博弈的核心,在现有储量消耗殆尽的时候,农产品作为能源形式,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生物能源之后,将是核能源工业的时代,这是三十年之后的事,我还会为此撰文,日本全面废止核电设施的运动是短视的乡愿,中国对此已有战略布局,虽然也有以之谋利的耗子)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从种子、化肥、耕地、劳动人口、分销渠道、定价机制等方面,全方位的占领先机。中国还傻呵呵的搞城市化的老一套,在未来几十年,还将会被卡住脖子,不得不继续为世界打工的命。
我个人认为,将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是大城市在产业高度和深度上的调整发展,既有制造业向低成本地区迁移,农村地区向现代化商业化福利化文明化的发展,齐头并进的一个过程。
农村地区的发展,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国的短板和瓶颈,将其补齐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通过ZF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补贴,福利体系的覆盖,教育和培训的支持等等,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将取得迅速的发展。
现有的整体上较贫穷的农村人口,将逐渐富裕起来,中国现存的贫富分化问题将在结构上得到改善。农村地区培养起来的强大的消费能力,将消化目前积聚的过剩产能,促进整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因为有ZF的大量补贴,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农产品的价格并不会大幅攀升,从而保证现有城市生活的稳定。数亿农村人口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和商业机会,这种人口的智力资源的解放,相比较过去几十年主要对简单劳动力(不需技术无知识含量的熟练工种为主)的解放,将释放出百倍的社会效益。
与之相应的,城市的发展虽然从规模,从统计数字来说,会有停滞甚至倒退,但结构上可以更健康,在深度广度和高度上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仍将在一定程度上被复制。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向,金融、餐饮、汽车、休闲、奢侈品甚至住房等产业将继续发展。此外,还将受技术革命的影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将获得爆发式的发展,也想深刻的变革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还有受国际分工的影响,国际智力外包业务,如咨询业,也将迅速发展。过去几十年我们培养出了大量的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全世界很多高端的智力服务,如管理战略咨询、投资咨询、法律、专利等业务,都可以拿到中国来做。咨询公司的数量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将会大量涌现。
总体上来说,城市化进程表面上的停滞,应该是中国社会变革、结构调整的一个契机,是一件好事。我们可以注意到中国ZF和世界主要商业力量,正在向着这一趋势积极运作。相信,未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向深度的发展,和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将迎来发展的新的黄金阶段。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