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恩资本是由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于1984年创立的。有鉴于此,贝恩资本今年经受的审视、争论及批评远超过PE行业诞生这半世纪历史上的任何一家公司。
2006年11月,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贝恩资本(Bain Capital)与KKR及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联手,斥资330亿美元收购了HCA。其中贝恩投资12亿美元,获得了HCA25%的股份,随后通过HCA在2010年三次派发的特别股息,收回了自己几乎全部的投资资金。当HCA在2011年3月再次上市时,总部位于波士顿的贝恩资本售出部分股份,又兑现了4.57亿美元,而且目前仍然握有该公司价值近30亿美元的股份。
尽管面临金融危机,加上HCA围绕自己时而曝光的些许丑闻,这家营利性医院连锁公司如今的市值相比七年前还是增长了26%以上,而贝恩资本的投资者已从中获得了两倍以上的投资回报。
要是贝恩资本投资的公司结果都像HCA那么美好就好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甚至相去甚远。
实际上,自从收购HCA以来,贝恩做成的那几宗最大的交易几乎就没有成功的,从而使得该公司近年来平平的投资业绩明显远逊于往昔那神话般的辉煌。
贝恩资本是由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于1984年创立的。有鉴于此,贝恩资本今年经受的审视、争论及批评远超过PE行业诞生这半世纪历史上的任何一家公司。然而,即便如此,由于其与世隔绝的本性以及混淆视听的历史,贝恩资本仍然是公众最不了解的公司之一。虽然奥巴马ZF及罗姆尼本人都把关注焦点放在贝恩资本创造就业机会的记录上,但还没有人能用业界标准指标来评判该公司,以此衡量贝恩资本在执行其核心任务——为其合伙人及投资者赚钱——方面表现如何。
《福布斯》杂志在对该公司的投资回报进行了一项独家分析后发现,尽管围绕贝恩资本存在许多吹捧和炒作的迹象,但投资了该公司规模最大的几只基金(先后于2006年和2008年募集)的人,其实还不如去投资一只简单的股票指数型基金。虽然在罗姆尼执掌期间,贝恩资本为合伙人及投资者创造了巨额的投资回报,但贝恩资本在最近这十年靠的纯粹是这种好名声,而不是实际的投资业绩。
贝恩资本常务董事斯蒂芬·帕格柳卡(Stephen Pagliuca)对该公司近年来的投资业绩进行了辩护:“我们的职责是获得满意的长期投资回报。”
说得不错,因为这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在过去三个月里,《福布斯》杂志深入调查了贝恩资本在过去十年期间曾经投资的每家公司的财务业绩,以及该公司旗下几只基金的投资回报——自罗姆尼于1999年停止在该公司工作以来,贝恩资本总计筹集到约420亿美元的投资及承诺投资的资金。我们还采访了贝恩资本的一些竞争对手及分析师,以此了解该公司是如何开展业务的。我们发现:
虽然贝恩资本在2004年底前募集成立的那些基金,一如既往地保持了罗姆尼执掌期间的好成绩,通常在同类基金当中业绩都排在前四分之一。但是,之后募集成立的那些基金(也是他们规模最大的几只基金)的投资回报却落在后面,因为在2005至2008年私募股权投资泡沫的巅峰期,该公司策划收购了玩具反斗城(Toys “R”Us)、零售商Burlington Coat Factory及乐器连锁店吉他中心(Guitar Center)等财务状况羸弱而依赖于消费者的公司,而规模都高达数十亿美元。这些投资或许尚未收回成本,但体现出该公司笃信的那一套已有数十年历史且植根于咨询业务的投资手法,已经落后于并购交易新时代的发展步伐。
贝恩资本体现了PE行业整体呈现的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像贝恩资本这样的大型PE公司,坐拥数百亿美元可投资资金,而且有着无止尽的收购欲望,从而使得获利丰厚地退出投资变得越来越困难。再加上金融危机以及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从而给包括美国一些最大的养老基金在内的投资者酿制了一杯“毒酒”。
清晰频道通信公司(Clear Channel Communications)集中体现了上述问题。2008年7月,贝恩资本及PE公司Thomas H. Lee Partners斥资240亿美元(其中包括21亿美元的股票)收购了这家美国最大的无线电台运营公司,却恰巧眼睁睁地看到广告市场随着美国经济一起崩溃。清晰频道通信公司背负着21亿美元的债务及每年需支付15亿美元的利息费用,其利润勉强足以支付债务利息和资本支出。即便按照类似于盈利能力更强的迪士尼公司的Ebitda(即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估值倍数,该公司目前的价值或许也只是贝恩当初收购价格的70%。“这笔交易所使用的融资杠杆率非常高,而且属于PE泡沫期间进行的最后一批交易。”独立债券研究机构CreditSights的债券分析师卡伦·克拉珀(Karen Klapper)如是说。她对贝恩资本的评价是极其含有讽刺意味的赞扬:“他们在管理自己的资产负债表方面表现非常出色,不断延长基金到期日——以免陷入破产的困境。”
当37岁的罗姆尼在1984年创立贝恩资本时,避免破产并非其运营的目标。在其导师比尔·贝恩(Bill Bain)的鼓励下,罗姆尼及其他两位曾在贝恩管理咨询公司(Bain&Co.)一起工作的同事着手将其导师贝恩的理念运用于私募股权投资领域——即通过提高效率以及寻找新的市场来提升被收购公司的价值。据报道,在他离开之前,罗姆尼持有贝恩资本的全部股份,并且通过参与该公司的投资交易而发了大财。
“他们用来发展企业并且完善企业运营的一系列手法真可谓是令人大开眼界,”帕格柳卡说,“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咨询工作即也可以用于为企业服务,也可以应用于投资领域。”罗姆尼在1981年聘请帕格柳卡在贝恩管理咨询公司担任暑期咨询助理。
罗姆尼建立起一个交易撮合者团队,其中大多数人与他相像——年轻,许多人毕业于哈佛商学院。他们强调严格的分析,而不是让目标企业大量举债以便迅速派发股息这类投行惯用的伎俩(按照PE的行话来说,就是“把你下的饵捞回来”,不过贝恩并没有沾染这样的习气)。
这套策略奏效了二十年,而且非常管用。以史泰博公司(Staples)为例,当该公司高管认定小型企业会光顾那些提供全套办公用品的商店后,贝恩资本向史泰博提供资助。最终史泰博给贝恩资本带来了4.75倍的投资回报。到1999年罗姆尼停止在贝恩资本的日常工作,转而负责运营陷入困境的盐湖城冬奥会时,贝恩资本在各项投资的退出交易上实现的年内部回报率达到惊人的173%。
2000年,罗姆尼同意将自己持有的贝恩资本股份出售给他的合伙人,按照一份复杂的协议,他在接下来的10年内可以从贝恩资本获得逐渐减少的利润分成。2002年,他在马萨诸塞州州长竞选中胜出。他的总统竞选班子曾透露,贝恩资本目前仍然通过罗姆尼曾经投资的交易,每年向他提供数额丰厚的收入。这便产生了许多政治麻烦。回想起来,他在贝恩资本留下的最大财富:是使得贝恩资本成为“筹款机器”的业绩记录,因为各大养老基金、捐赠基金及富有家庭当时纷纷试图从贝恩资本那些辉煌的投资回报中分得一杯羹。
随着贝恩资本的管理权传给了一个由9位任职多年的合伙人组成的委员会,该公司就像国会竞选一般有节奏地成立了多只基金,而且规模有增无减,从十亿美元级规模一直扩大到百亿美元级。2004年,该公司推出了筹资规模达35亿美元的贝恩资本第八期基金;2006年,成立了规模达80亿美元的第九期基金;2008年,成立了规模达107亿美元的第十期基金。据报道,贝恩大胆到对其中部分基金要求获得扣除投资最低回报之后30%的利润分成,而不是标准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