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算命”,保护心脑 
用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血脂、血压作为参数 
 
 
     《生命时报》 ( 2008-02-05 第16版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 胡大一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患病风险以及怎样预防的问题。因此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联合推荐了《未来10年内心肌梗死、中风发病和死亡危险的科学预测量表》(试行版)。应用这个量表,不需要咨询专家,就能估算出自己10年内患心肌梗死、脑卒中和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对风险。另外量表还推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可以说是基于充分医学研究证据的科学“算命”和科学防治。
  心脑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控的,遗传和基因只决定大约20%的患病风险。而就像量表中所介绍的,充分有效的科学防治可以使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减少80%。主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不合理饮食和锻炼不足。研究表明,改变这些明确的危险因素,就能预防绝大多数的早发心肌梗死(男性55岁之前,女性65岁之前发病)。比如,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平均寿命减少约10年;戒烟后1年冠心病的风险就减少50%,戒烟后5年卒中危险恢复到正常不吸烟者水平,戒烟后15年冠心病的风险与正常不吸烟者相似。
  美国在多年以前就开始在公共场合禁止吸烟,结果,美国冠心病的死亡率较30年前下降了40%。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却逐年上升。近日北京市ZF公布了《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若干规定(送审稿)》,也将在北京市所有办公场所、餐厅和宾馆实施禁烟。
  高血压也是明确的危险因素,而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很不乐观。据调查,2002年全国城乡高血压控制率分别只有9.7%和3.5%,也就是说90%以上的高血压病人血压控制不理想。高血压如果得不到控制,血压持续增高,可对心、脑、肾等重要生命器官造成损害。一旦并发脑卒中、心力衰竭、尿毒症,非死即残恐怕就在所难免了。而积极降压治疗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其中卒中可降低35%—45%,心肌梗死可降低20%—25%,心力衰竭可降低50%以上。
  《未来10年内心肌梗死、中风发病和死亡危险的科学预测量表》的意义在于,呼吁公众重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让每个人都充分了解自己的心血管健康状态。如果已经处于表中危险度大于平均水平5倍以上的红色区域,应该尽快到医院检查,尽快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严重事件和不幸。经过科学的评估、科学防治,绝大多数人都可以避免或长时间推迟心肌梗死、卒中的发生,保持或回归预测表中的安全区域,即回归健康长寿的“生命绿洲”。
  说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具体的建议是:低盐(每日少于6克);低脂(不吃肥肉、动物油);低热量(炒菜少放油、多吃蔬菜水果)。每天有氧运动(快步走、慢跑、骑车、游泳等)半小时以上。口诀是:管住嘴、迈开腿、不吸烟、好心态,饭吃八成饱,日行万步路。▲
 
链接地址:
http://paper.people.com.cn/smsb/html/2008-02/05/content_419664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