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是生产关系的教科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作用的探讨(5)
我们在上文中说过,资本生产力是劳动生产力的表现形式,资本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就是提高具体有用劳动的生产效率,这种效率的提高,就是增加产品的数量。产品数量的增加总是要消费的,这种消费从生产资料方面看,就是扩大生产,扩大生产必然引起生产内部分工的扩大,并由此引起社会内部分工的扩大!这种消费,从生活资料方面看,就是如何分配、如何交换这些增加的使用价值即生活资料。因为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赚钱,所以,这种生活资料的分配、交换,自然就采取交换价值的形式或者货币的形式或者资本的形式。而且不仅生活资料是这样,生产资料也是这样。这样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对这些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的总结并形成一整套理论,就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内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马克思把《资本论》的副标题命名为“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说,《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列宁说,《资本论》的分析仅限于社会成员间的生产关系,马克思一次也没有利用这些生产关系以外的什么因素来说明问题。可见阐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是马克思给自己规定的唯一的一件任务。由于斯大林杜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谬论,由于斯大林把商品经济说成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得人们对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理论发生了怀疑,甚至产生了对立的态度。一方面,人们在《资本论》中寻找斯大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论据,另一方面,人们在《资本论》寻找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的论据,当寻找不到的时候,就说马克思的理论过时了,就说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显而易见,这是完全错误的做法!这不是学习马克思主义!这是侮辱马克思主义!正如马克思对这些人的批评,我播种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这个批评是多么的准确!多么的尖刻!多么的符合历史事实!
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的理论在《资本论》一开始就明确地告诉人们,特别是告诉无产阶级。“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这种物的形式;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最后,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可见,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就是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的基础,或者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紧紧抓住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这个价值形式采取的是剩余价值的形式。因此,《资本论》第一卷阐明的是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二卷阐明的是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或交换过程,第三卷阐明的是剩余价值的瓜分过程。在阐明剩余价值的生产、交换、瓜分的过程中,马克思时时刻刻都离不开阐述“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当马克思阐述这些物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采用的是政治经济学中的术语,采用的是政治经济学中的概念、规律、名词等等,从反面进行阐述。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就把《资本论》误解为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并杜撰了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这个矛盾的谬论!
劳动者2012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