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教育经济学
16224 41
2012-12-27
今天早上登录,刚看到的一片新文章,读了abstract,感觉很有趣。
我把数据和文章都附在本帖,如有兴趣,可下载自己玩耍一番。
20080737_data.zip
大小:(142.4 KB)

 马上下载





数据来源:the annual March series from the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The MCPS records annual labor incomes for the year preceding the survey. Data from the March files for 1964–2009 were used to construct series for earnings years 1963–2008.样本及数据变量的简单说明:
总样本年龄介于 19 和 64 之间的带薪工人;其前一年度收入必须为正;
子样本1使用的工人特征信息:性别,教育程度,年龄(以此来构建价格级数【human capital price series,,如此翻译不知恰当否】)
备择子样本1:based on total hours restrictions: the “unrestricted” sample requires only that individuals have worked at least five hours a week for at least five weeks last year;
备择子样本2:the “full-time-full-year” (FTFY) sample requires that individuals have worked at least 35 hours a week for at least 40 weeks last year.


主要motivation:正确以及分别的识别人力资本的价格与数量【谁来总结一下这方面的意义?】
基本结论:
1,通过子样本1构建的人力资本价格级数,robust to to a number of validity checks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说明这个方法基于本数据,是比较有利的分析工具;
2,纵观各种不同的教育程度(从小学到研究生),存在显著的人力资本价格级数序列相关【呵呵,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有网友之前已经在?《造富》一文提及】
3,从时间序列来看,1963-1970年代中期,该级数呈上升趋势;然后1980以及1990年代,均呈下降趋势;1980初期及1990初期,有短暂复苏。
4,关于相对数量和相对价格的重要性问题:把相对工资收入分解为相对数量和相对价格来分析,结果表明,在解释大学教育回报premium时,相对数量的解释力度并不弱于相对价格;也就是说,之前被广泛接受的skill price differential假说,本文并不支持。【相对的定义:大学教育VS 高中教育】
因此,可以看出1920s到1950s出生的cohort group都有相同的价格级数pattern,这种pattern与human capital model of
the Ben-Porath type 相一致。Ben-Porath type认为cohort effect是在人力资本生产过程中,通过选拔和技术进步来实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2-27 21:51:58
感谢楼主分享好文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30 13:21:25
谢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30 14:26:44
好东西,谢谢LZ~~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30 14:38:02
呵呵,AER上这种有意思的文章蛮多的,建议版主弄个AER专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30 15:38:28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