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产业经济学
5162 12
2012-12-29

资本投入、经济增长与地区差距

【原文出处】经济科学

【期       号】20122

【页       号】21~33

【标题注释】本文的研究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90322),中央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以及中央财经大学青年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的资助。

【作 者】严成樑/崔小勇

【作者简介】严成樑,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崔小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北京 10008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2-29 15:39:34
【正 文】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一些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均实际GDP较低,而且不同地区间的人均实际GDP有持续拉大的趋势。例如,1998年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均实际GDP的差值为7374.05元,2009年这一差值进一步上升到18677.28元。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着我国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正因为如此,国家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发展战略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现有文献集中考察了两方面的问题:(1)我国各地区之间以及各地区内部经济是否收敛;(2)哪些因素导致我国地区间经济增长的差异。覃成林、张伟丽(2009)较好地综述了关于上述两个问题的文献。由于计量方法、数据选择、解释变量多少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学者关于我国区域经济是否收敛的见解差别较大。例如,林毅夫、刘明兴(2003),许召元、李善同(2006)认为中国区域经济是收敛的;马拴友、于红霞(2003),王志刚(2004)认为中国区域经济不存在收敛。关于哪些因素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问题,不同学者强调的重点也不同。例如,马拴友、于红霞(2003)从ZF转移支付的角度考察了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认为,我国ZF的转移支付政策没有缩小区域发展差异。王小鲁、樊纲(2004)从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在各地区间的流动和配置情况、制度改革在各地区间的差异、结构变动角度考察地区经济差距。许召元、李善同(2006)从地区间固定效应、平均受教育水平、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城市化水平等角度考察地区经济差异。覃成林、张伟丽(2009)从市场化水平和区域政策方面考察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他们认为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科学地调整国家区域政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根据生产函数的基本设定,资本投入是产出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因此,从资本投入角度解释我国区域间产出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差异可能更合理。现有文献也考察了资本投入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局限于考察物质资本投资和教育投资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鲜有文献将所有资本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进行分析。根据曼昆等人(Mankiw et al,1992)的研究,资本投入对产出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发展中国家为样本得到的结论与以OECD国家为样本得到的结论差别较大。我国不同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地区之间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本文通过拓展的MRW框架考察资本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尝试从资本投入的角度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提供一些解释。
    本文第二部分给出了一个拓展的MRW模型,并据此得到关于人均实际产出水平以及经济增长率的回归方程;第三部分是数据说明;第四部分是实证结果与分析,分别考察了资本投入对我国区域人均实际产出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五部分是结语。
    二、理论模型:拓展的MRW框架
    在本部分中,我们在曼昆等(Mankiw et al.,1992),瑙勒斯和欧文(Knowles和Owen,1995),诺尼曼和凡诺特(Nonneman和Vanhoudt,1996)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同时包含物质资本、教育资本、健康资本以及R&D资本的经济增长模型,并据此得到了关于人均实际产出水平以及经济增长率的回归方程式。
    根据严成樑的观点(2011),我们给出如下形式的总产出函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9 15:39:56

   
   
    其中λ=(n+g+δ)(1-α-β-γ-θ)表示经济的收敛速度。根据方程(17),转移动态过程中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取决于经济的收敛速度以及初始产出水平与均衡产出的差距。收敛速度越快,经济增长率越高;初始产出水平与均衡产出的差距越大,经济增长率越高。方程(17)说明经济是“β收敛”的,关于这一概念的更多论述请参见巴罗和萨拉伊马丁(Barro和Sala-i-Martin,1995)的文章。
    通过求解方程(17),我们可以得到:
   
    本文实证部分的分析主要是基于方程(15)、(16)、(19)和(20)进行的,其中方程(15)和(16)旨在考察资本投入对人均实际产出水平的影响,即考察资本投入是否具有水平效应;方程(19)和(20)旨在考察当经济处于转移动态过程中时,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即考察资本投入是否具有增长效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9 15:41:00
  三、数据说明
    根据上述理论模型部分的基本设定,本文所涉及的主要变量包括:人均实际产出水平、经济增长率、物质资本投资率、教育投资率、健康投资率、R&D投资率、人口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和资本折旧率。根据杨建芳等(2006)论述,我们用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表示物质资本投资比例。根据李和黄(Li和Huang,2009)的文章,本文用15岁以上人口中接受过中学教育以上人口的比例表示教育资本投资水平。用每万人拥有的床位数表示健康投资水平。关于R&D投资水平,我们借鉴了诺尼曼和凡诺特(Nonneman和Vanhoudt,1996)的思路,用R&D经费与GDP的比例表示R&D投资的比例。各个省份历年的技术进步率与资本折旧率的取值是本文数据估算的难点,这里借鉴杨建芳等(2006)的思路,假设各个省份历年技术进步的增长率均为0.018,各个省份的资本折旧率均为0.096。为使得历年的人均产出水平具有可比性,我们通过可比价格计算人均实际产出水平,并用人均实际产出的增长率表示经济增长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只能找到1998年之后分省的R&D经费数据,因此,本文选取的时间段是1998-2007年。其中教育投资率的数据根据历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计算得到,R&D投资率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得到;其余数据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计算得到。此外,根据一般的划分标准,我国的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9 15:41:21
图1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物质资本投资、教育投资、健康投资以及R&D投资分布的核密度图。可以看出,我国资本投资的区域差异较大:西部地区物质资本投资的总体水平较高,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这主要表现在西部地区物质资本投资分布明显向右偏移,且波峰高度较低。根据同样的分析思路,东部地区的教育投资的总体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教育投资水平最低;东部地区的健康投资的总体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健康投资水平较低;东部地区的R&D投资的总体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R&D投资的总体水平较低。
   
    表1给出了1998-2007年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物质资本投资、教育投资、健康投资以及R&D投资率的均值。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物质资本投资的均值较高,而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物质资本投资的均值较低;东部地区教育投资的均值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教育投资的均值最低;东部地区健康投资的均值最高,中西部地区健康投资的均值较低;东部地区R&D投资的均值较高,中西部地区R&D投资的均值较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9 15:41:42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由于是面板数据模型,我们分别使用了Pooled-OLS、固定效应模型以及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并通过F检验,LM检验以及豪斯曼(Hausman)检验进行模型设定检验。表2和表4是通过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得到的结果。其中回归(1),(2)和(3)对应的分别是以我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为样本得到的回归结果。我们分别给出了无限制模型和受限制模型的回归结果,并通过沃尔德(Wald)线性约束检验考察等式约束是否一定成立。
    (一)资本投入对我国地区人均实际产出水平的影响
    假设我国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从而可以考察资本投入对均衡状态人均实际产出水平的影响。表2是根据方程(15)和(16)估计得到的资本投入对我国不同地区之间人均实际产出水平影响的结果。我们可知,资本投入对我国区域间人均实际产出水平的影响差别较大。东部地区教育投资对人均产出水平的影响最大,物质资本投资的影响力度次之,健康投资与R&D投资对人均产出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中部和西部地区健康投资对人均产出的影响力度最大,物质资本投资和教育投资的影响力度次之,R&D投资对人均实际产出的影响不显著。教育投资可以促进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这又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专业化分工,进而有利于提高产出水平。根据杨建芳等(2006),健康投资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质量和数量从而对产出水平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影响教育等其他人力资本形成的因素对产出水平有间接的促进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发现R&D投资对我国区域间人均实际产出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我国R&D投资水平较低,R&D投资对我国产出的促进作用还没有体现出来。也可能是因为我国技术创新能力较低,主要以吸收和引进国外技术为主。例如,尽管我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以及接受数量在逐年递增,但这些专利中主要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所占的比例较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