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到底不能买到什么的再思考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就“一个17岁男孩卖肾获得3.5万美元,用来购买iPhone及iPad”这个案例来讨论,金钱到底不能买些什么。当举出这个案例时,大多数对这样的交易表示不赞同。但是他们真的是不赞同这个卖肾的交易吗?
那么我们不妨换一个来看看。假设另一个男孩,他的母亲患有癌症,急需3.5万美元来做手术来挽救母亲的生命。于是男孩卖掉了他的一个肾,来救母亲,那么这样的交易中,这个男孩会受到批评吗? 显然不会。再来看看这样的这两个交易的交易过程。 一个是 肾—美元—Iphone以及吃喝玩乐. 一个是 肾—美元—母亲的生命。这两个交易中,前面的交易完全一样,但是在获得美元后的行为,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是否能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人们评判一个交易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不在于交易本身,而在于交易的动机。这个动机是否高尚,是否符合大众的道德伦理的要求。对于用肾去换取时尚的手机,吃喝玩乐的这种行为,显然充满了玩物丧志,爱慕虚荣的低俗动机。反观卖肾救母,则体现了亲情的伟大力量,不得不让人感动。这样感动的事情,又怎能让人批评。
同样,我们把这个卖肾的交易,再做一个变化。比如这个17岁的男孩,得知他的最好的朋友,和他一同玩耍,一起成长,一同学习的好朋友,隔壁邻居,乔治突患急性肾炎,必须换肾。而他的肾恰好与乔治的配型很搭配(这只是个假设,请不要喜欢联想和喜欢狗血剧情的童鞋们问为什么两人的配型那么巧能适合。)这个17岁的男孩决定无偿捐献一个肾给他的好朋友,铁哥们乔治。 1年后,这个男孩和乔治双双考上了哈佛,投奔迈克尔•桑德尔教授而去,而这个男孩却为学费发愁,于是乔治的父母决定承担这个男孩的四年的学费。不知读者认为这个17岁男孩的行为可耻吗?不可接受吗?如果换成交易,我们可以看作肾—美元—学费 这样的交易模式。虽然在整个过程,双方并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与承诺。特别是捐肾男孩没有提出任何金钱要求,完全是基于友情而做出的选择。而受赠人的父母则在捐赠人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了帮助。整个过程充满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及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温馨。这些都是道德所提倡与鼓励的。但是反过来我们看其交易过程,终究无法摆脱肾—美元—学费这样的交易模式。 如果有一个人,另一个17岁男孩无法交纳学费,再网络上叫卖,以肾换学费。 那么读者们的评价又是如何呢。我想最多是认为可以接受,甚至是负面的一些评价。为什么同样是肾—美元—学费这样的交易模式,获得的评价可能不同呢。原因同样是来自于对动机的道德判断。 前一个17岁男孩动机在于为了朋友,而受赠人则以知恩图报的思维报答了捐赠人。而后一个动机则是更为直接的金钱。两相比较,显然前者更为符合道德的要求。
迈克尔•桑德尔进一步举了一个更为残酷的例子,试图证明以生命为代价的交易是不可接受的。他谈到。当一个父亲决定卖掉一个肾来帮助孩子完成学业。问题是他有两个孩子,它需要卖掉第二个肾来帮助小孩子来完成学业。这意味着这位父亲生命的终结。在他看来以生命作为代价的交易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但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吗?
首先我想到了那个在阿富汗被遇害的华裔女医生 Karen Woo,她冒着生命危险为当地居民运送医用物资,并为当地妇女儿童问诊治病,不计报酬。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在高风险地区,从事人道主义救援工作。不就是以生命为代价,在换取解决或缓解人道主义危机吗。其交易模式从根本上讲 就是 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或他人的幸福生活。这样的交易模式举不胜举。所有为保家卫国而牺牲的烈士,他们的牺牲不就是换取其他人免于屠戮及能够幸福生活吗。其交易模式从根本上讲 就是 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或他人的幸福生活。这些例子都无不说明,一个交易是否能被接受,是否得到谴责,是否得到赞扬,不在于交易的内容,而在于交易的动机。 或者说交易者内心的交易对象。交易这到底是在和魔鬼交易还是天使交易。
那么我们进一步深入这个话题,一个交易是否能被接受取决于道德的判断。 那么究竟这个道德的判断又是基于怎样的判断呢。我们不妨来回到卖肾买手机的例子来。根据新闻报道,参与课程的学员们给出了不能接受这样的交易,或者认为这是个错误的交易的理由:
“完全错误。未来会有很多iPhone和iPad,但是你永远不能再把肾买回来。”
“肾是身体的一部分,对中国人而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随便卖掉”
“如果器官变卖合法化,那么就变成了钱可以获得更多生存机会。这不公平。”
“很多事情我们的确是用钱来衡量的,但是生命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
“对于这个男孩,我不同意的部分是,他只是为了买到Apple的产品,他觉得一个好的产品比健康的身体更为重要。”
这些原因无非可以归纳出几类:
1. 肾的价值远大于3.5万美元。
2. 卖肾的动机低俗
3. 这样的交易会出现一种不公平的现象。即有钱者获得高生存率,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