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何做有效的决策?
决策的定义:决策就是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在若干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并加以实施的动态过程。
管理者的任务很多,决策只是管理者应该实现的任务之一。做决策所耗费的时间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只有管理者才必须做决策。因此,做决策是管理者所特有的任务。有效的管理者做的是有效的决策,而要做出有效的决策,首先必须掌握决策的方法。下面我们就先介绍决策的方法。
1、决策的方法
有效的决策方法有五个要素:
①分析问题的属性(例行或例外)
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是例行性的(即有规律可循的)还是偶然的例外,这是做决策时首先要进行分析的。因为属于例行性的问题,可按已有的原则或制度来解决;如果是偶然的例外,则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个别处理的决策。
在现实生活中有四类常见的情况:
第一类:真正的一般性问题。
它的偶然发生只是一种征候(苗头),这是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中最容易发生的问题。德鲁克说,有些管理者不懂得这个道理,是“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如某火力发电厂一个输送高压蒸汽的管子接头坏了。最初做出的决策是:坏了就补起来或换一节新管子。接头爆裂每次发生都当作偶然事件来处理。每月如此。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才发现是由于接头承受不了如此之高的温度和压力,不耐久,必须重新设计或更换新型号,一劳永逸。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就应及早发现这种偶然现象是必然的表现,这个别的征候是基本病症的表现,以便及早加以有效地控制。这要靠管理者的知识、经验,还有准确的情报。
第二类:仅此一次,微观特殊,宏观一般的问题
个别机构发生的某个特殊问题,实际上却是一般性的问题。如两家公司提出合并为一家公司,这样的事过去从未遇到过,以后也不会再发生,但仍然具有例常的性质。因为有先例可查,有别人的经验教训可供借鉴,有原则可供参考。不应例外处理。
第三类:一般性问题的首次出现
如设备故障,浴盆曲线。
第四类:真正例外的特殊事件
这是一种小概率事件,无法预测和事先预防。如突如其来的龙卷风刮断了电线,破坏了房屋建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赶快恢复家园,不需要做全局性的变动。
上述事件前三类需要一种例行性的解决,即采取程序化决策。换言之,就是制定一种规则,一种政策或一种原则。一旦有了正确的原则,则一切类似的问题如再度发生,就可以照章办事了。这样,问题的解决就易如反掌了。而对于第四类,即真正偶然的特殊事件,人们不可能事先做什么规定和预防措施,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例外地处理解决。
所以,有效的决策人常常需要花许多时间判断问题的性质是例行的还是例外的。问题的性质判断错了,所做的决策也必然是错的。而在实际工作中,在判断问题性质时,人们常常犯下列几种错误:
a、事倍功半
人们最常犯的错误是,在没有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有何规律性时,把一般性的问题当作一系列特殊性的问题去处理。于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缺乏预见性,结果事倍功半,使问题的处理复杂化。
b、经验主义
人们另一种常犯的错误是把真正的新问题看作老问题的旧病复发,因而仍然用旧原则,按老章程办理。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如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中的问题。
c、似是而非
第三种常见的错误是对基本问题的判断似是而非。即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错误的。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军队中总是留不住高素质的医官。经过分析认为,是待遇不够好。于是采取提高工资的决策,但是仍然留不住他们。实际上并不是待遇高低的问题,而是在军队里这些素质高的医官不能施展其才干,影响了他们的自我实现,最终与高深的医学钻研脱节。在军队里除了升官去搞军医的行政工作外,就是当普通军医,致使医官们自我成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不能成为医学专家。这就是对基本问题没有判断准确,低估了医官们的需要层次,花了钱没解决问题。
d、一知半解
最后一种常见的错误是,对问题的判断不全面,只看到问题的一部分,而没有看清全貌,一知半解。如美国车祸多, 大家认为是:ⅰ、汽车本身不安全;ⅱ、道路不良;ⅲ、驾驶员技术水平不高。于是从公路警察、驾驶学校到汽车制造厂都以安全第一为目标,开展安全运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车祸总件数以及损害程度仍在不断上升。实际上是占驾驶员总数5%的司机酗酒,从而导致了车祸总数3/4的交通事故,这就不是通过改良汽车和公路以及提高驾驶员的开车水平所能解决的了(只解决1/4的问题)。
显然,如果把问题的性质搞错了,那么决策也必将是错误的。一位有效的管理者碰见了问题,通常总是先假定这个问题是一般性的,也就是先假定这个问题是一种表面征候,其背后有更深刻的根源存在,要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加以解决,而不能仅仅满足于消除问题的表面征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例外问题是小概率事件)
有效的管理者没有必要做太多的决策,一位管理者如果天天要做决策,时时要做决策,则显然是一个疏懒和无效的人。因为他不肯花时间研究问题,找出规律,制定规章,例行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