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8349 10
2012-12-30
197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改革开放的实行标志着中国迈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目前,中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了,30多年过去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还没有人提出过,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的阿德,在这里斗胆概括,仅供参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允许两极分化,允许贫富差距,允许剥削。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的推广,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农村改革以前,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在计划经济下,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因此生产积极性不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责任明确。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建立这种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了一条新路。

2.经济特区的建立,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它在对外开放总格局中,处于前沿陈地的战略地位,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起了各起着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深圳特区时曾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

后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目前,浦东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现在,中国的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经济特区以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国有企业的改革,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和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不高,企业没有活力。改革以后,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经济利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成果相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这就大大地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从而达到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效果。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允许两极分化,允许贫富差距。

1.具有“同等富裕,同步富裕,同时富裕”色彩的人民公社崩溃,成就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出台。

一味追求“共同富裕”的公有制以人民公社的形式出现了,人民公社最大的特点是:一大二公。说到这个“公”,确实是名副其实。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和统一分配。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许多地方的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人民公社是具有“共同富裕”色彩的集体组织,“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这里安家落户。社员“各尽所能”,“干多干少”都能“一样吃饱”;公社实行“按需分配”,“吃饭不要钱”,也可以“放开肚皮吃饭”。5亿农民享受了一段“共同富裕”的厚礼后,人民公社就永远的打烊了,永远吃不到“大锅饭”了。人民公社的消失的确令人揪心,“共同富裕”实验的不成功成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产生的原因。

2.“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是“允许贫富差距”,从而揭开了私有制的序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 “私有制”的代名词。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邓小平说:“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他还特别指出:“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志们认真加以考虑和研究。”(《邓小平文选》,第2卷,152页。)

如果说共同富裕是公有制的保障,那么“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为私有制贴上了“合法”的护身符。如今,改革开放30多年了,也就是说“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行了30多年,虽然政府部门一味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但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东西是“公有”的,社会上的绝大部分财富都成了“先富起来的”猎物。可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实施,为私有制的生存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拉开了私有制的序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 “私有制”的代名词。

3.“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两极分化,贫富差距”的催化剂。

在没有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前,中国是没有“两极分化,贫富差距”的。新中成立以后,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全社会实行“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社会。似乎越大越公,就越是社会主义,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资本主义,越穷越革命,白卷最光荣。谁富了,谁就是搞资本主义,谁就会被打倒。刚改革开放的时候,雇工8人以下的就是个体经济,8人以上的就是剥削;在广东,农民养3只鸭子,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养了5只就变成资本主义道路,就要被打倒。

1978年,小平同志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是,那时候贫富差距拉开不是很大。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又一次的提出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决议》指出,分配上必须实行按劳分配,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要反对平均主义,反对“大锅饭”,并且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于是,追求富裕的人们,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春风吹拂下,如虎添翼、大展宏图。中国的《胡润百之富榜》,见证了富豪们的成长历程。这些富豪们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从而也形成了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趋势。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允许剥削。

1、允许剥削是成就富豪的必要条件。

可以说富豪们都是建立在剥削的基础上。没有剥削哪来那么多的富豪们,雇佣工人就是富豪们剥削的对象。目前中国面临的不是是否存在剥削,而是制止惨无人道的剥削,有的几乎是掠夺。因此,不能让这些残酷的剥削严重侵害群众的利益,保护劳动者,尤其是下岗工人和农民工的合法利益,是政府部门刻不容缓的天职。

2.借“剥削”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就明确指出:即使有姓“资”的东西,只要合乎“三个有利于”,也可以有条件地加以利用。列宁要搞新经济政策,国家资本主义;小平同志要搞改革开放,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本,说到底,就是消灭平均主义,消灭“大锅饭”,要利用资本主义,利用“剥削”,发展社会主义。由于雇佣制度的出现,由于“剥削”的存在,一方面我国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很快,就业人口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允许两极分化,允许贫富差距,允许剥削。本观点 出自刘德著作的《财富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2-31 13:14:1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 09:57:39
一步一步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 12:52:42
楼主很能独立思考啊。
但“允许两极分化”的论证怎么没看到?(列入,但没论证)
窃以为,如果这条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变成“中国特色资本主义”了。
另外,国有制(表现在央企中)等等没有列入。

而且,如果楼主不是想搞笑,政治制度等等也应该列入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6 19:40:08
mayongjun021 发表于 2013-1-1 12:52
楼主很能独立思考啊。
但“允许两极分化”的论证怎么没看到?(列入,但没论证)
窃以为,如果这条成立, ...
资本主义的本质
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学者成千上万,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位学者提出过“资本主义的本质”这样的话题,阿德斗胆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算是班门弄斧吧。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允许剥削,允许两极分化,允许剧烈的贫富差距。
一、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7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新兴的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从18世纪中叶开始,世界先后爆发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
第一次科技革命,统称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这是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在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的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这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
工业革命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力的巨大进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各个部门的机械化,出现了用机器制造机器的近代工业。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狂飙式的发展,不仅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创造出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巨大的社会财富,还使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
马克思曾经这样评价这段时期,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社会财富,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财富还要多。
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世界又出现了一个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新高潮,历史上称第二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电力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开始取代蒸汽动力成为主要能源,人类从此由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并导致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又兴起了新的科技革命。新的科技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的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蒸汽革命和电力革命,它使生产劳动从电气化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工具的更新,也使劳动对象发生了重大变革,极大的扩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这就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及其影响表明,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在新的科技革命时期,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令世界震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也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1964年以后佐藤荣作内阁执政,于1965年至1970年,出现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7.2的持续最长的经济繁荣时期,日本新闻界称之为“伊壮诺景气”时期(喻为最好的景气)。1960—1970年的十年里日本工业生产水平年平均增长16%;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超过美国2.69倍,英国4倍,联邦德国2.4倍。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从1960年的430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2184亿美元,增加5倍。国民生产总值在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并且从此以后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如今,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保持10%的速度增长,从而体现了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二、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允许剥削
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同时,也加深了人剥削人的程度。在经济上,资产阶级通过颁布法令,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允许工商业自由活动,把土地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占有工厂、矿山、机器设备、土地等一切生产资料,而劳动人民却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劳动者一无所有,为了生活下去,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是自由劳动者,他们到资本家工厂里做工,是通过订立契约(即合同)的形式被资本家雇佣的。虽然他们有选择受哪个资本家雇佣的自由,可是,他们不受雇于这个资本家,就得受雇于那个资本家,饥饿威胁使他们无法摆脱被资本家雇佣、受资本家剥削和压榨的命运。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条件下,所谓雇佣双方的契约自由,对于工人来说,是徒有虚名的。
工人受雇于资本家,到资本家工厂里去做工,这样资本家就以工资的形式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工人出售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失去了支配自身劳动力的权力;工人的劳动力已经完全属于资本家了,他们必须在资本家的支配下进行生产劳动。于是,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就通过工人的劳动,为自己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来。
在雇佣劳动生产的企业里,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工人的工资,另一部分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也叫做剩余价值)。资本家就是靠无偿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发财致富的。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唯利是图,是资产阶级的本性,资本家开办工厂,就是为了赚钱,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恩格斯说:“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
随着生产设备改进、技术革新和生产社会化的出现,加深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资本家通过采用新技术、改进生产设备等方法,使劳动生产率几倍、几十倍地提高。这样,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几倍、几十倍地增加。但是,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却没有相应地增加,这样,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大大增多了。
可见,剥削程度地加深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不断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加快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三、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允许两极分化,允许剧烈的贫富差距。
资产阶级专政后,在政治上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还规定了公民在法律上享有言论、出版、**等自由权利。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前卫的自由化,为贫富差距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当然,贫富差距和私有制的出现,更深层的原因是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贫富差距和私有制顺应了客观规律的要求,是财富规律分化作用的产物。
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涌现出掌握着巨大资本的百万富翁、亿万富翁;同时,也出现了无产阶级贫困化。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允许剥削,允许两极分化,允许剧烈的贫富差距。
本观点出自刘德著作的《财富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6 19:43:48
社会主义的本质

任何事物都有个自独特的本质,社会主义也不例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几代人长期不断探索的结果,也是衡量真假社会主义的准则。
一、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雏形
在科学社会主义没有出现之前,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学说的最高成就。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并且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天才般的设想。这些设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缔造者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日益尖锐。1831年和1834年的法国爆发了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开始英国发生了宪章运动,1844年德意志也出现了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这三次工人运动虽然都失败了,但是,它们表明,无产阶级已经觉醒,并且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深入工人群众,揭露并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广泛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收了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主要代表的德意志古典哲学,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确实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借鉴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改造方面的一些天才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集中在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可见,《共产党宣言》把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提升为“科学”,它也成了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止的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革命纲领。
三、列宁和毛泽东是社会主义学说卓越的实践者
说列宁和毛泽东是社会主义学说的卓越的实践者,是因为他们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实实在在的推广到现实的社会中,务实的精神将流芳百世,名垂千古。列宁和毛泽东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把社会主义学说运用到实践中来,实行了公有制经济。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战时共产主义”版的公有制。一切土地以国家的名义直接占有;一切大的工矿企业、银行、铁路等收归国有;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在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已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四千六百多万公顷的土地。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了人民公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5亿农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吃上了“大锅饭”。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并且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等。
人民公社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是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实现了完完全全的公有制,真正地做了消除两极分化,达到了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吃饭不要钱”和“放开肚皮吃饭”就是同等富裕,同步富裕,同时富裕的佐证。
四、小平同志是社会主义学说完美的终结者
诚然,没有一个人质疑过人民公社不是社会主义。但人民公社结束后,社会在不断发展,世界在不停变迁,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在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的本质”变得扑朔迷离,困扰着人们的思想。这时,小平同志经过艰辛的探索,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研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作了终结的回答。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正像小平同志所说的,我们过去的许多错误都是和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认识紧密相连的,直到今天我们也不能说在这个问题上完全搞清楚了。所以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位是非同小可,体现了邓小平坚持真理的英雄本色。
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总设计师,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又是老人家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思考的结晶,小平同志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小平同志晚年最重要的“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代表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探索的最高成果,是老人家毕生心血的智慧结晶;小平同志是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用“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理论范畴,这是小平同志区别于前人理论的一个亮点;“社会主义的本质”尽管只有短短的五句话,但内容十分全面、深刻。
在《邓小平文选》中,虽然提到“社会主义”这个词的地方有上千处,但真正谈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地方只有四处:
1980年5月5日,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1985年12月24日,小平同志说:“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
1990年12月24日,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992年初,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从这四句朴实无华的谈话中,看见一代伟人对于这一重要问题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步深化的过程,并最终在南方谈话时实现了升华,作出了经典的概括。这看似简单的四句话,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也填补了近几百年来各国仁人志士所追求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的空缺。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