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国内研究同辈影响的论文,一则国内研究对我们来说有比较熟悉的语境,对观察论文设计思路有很大的帮助;再则,这篇论文的方法非常规范。对比国内同类论文算是不可多得的规范研究(当然这是我的感觉)。不多说啦!
一、研究样本: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02-06级学生
二、样本说明: 1.大一不分专业,培养方案一致;2.班级随机分配(男女生、同省、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平均分配);3.宿舍分配不征求个人意见(这和美国很不同,但是给研究者很大便利啊)。
三、摘 要:
大学本科期间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专业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活中,除师生之间的互动之外,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影响学生思想和学术成长的重要因素。与西方住宿学院制等学生组织管理模式不同,中国在高校中长期实行行政班级制。这种学生互动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系统性的和显著的。实证研究表明,同班同学的学习能力对学生学习成绩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显著性和影响力度甚至高于宿舍室友的影响,而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周围同学的影响。
这篇研究对比了班集体影响与同宿舍影响的强弱,很有中国特色。
四、计量模型:
GPAi = α + β1Qi + β2QCMi + β3QRMi + εi (1)
学分绩做因变量,学习能力(Q)班级同学和宿舍同学(Qcm和Qrm)作控制变量,很典型的教育生产函数。
Qi = δ0 + δiNEESi + δ2EXEi + αXi + vi (2)
用高考成绩(NEES)和是否保送哑变量(EXE),加上其他反应个人信息的协变量(X)衡量学习能力。
QCMi = γ0 + γ1NEESCM + wi (3)
QRMi = η0 + η1NEESRM + vi (4)
同班和同宿舍的学习能力用高考成绩平均分衡量。(这里高考成绩均分做了GPA均分的工具变量,原因还是前几次帖子多次提到的镜像效应(manski,1993,谷歌学术一下即可)。
然后把(2)(3)(4)带入到(1)里,得到
GPAi=Π0 +Π1NEES1 +Π2 + EXEi +Π3NEESCMi+Π4NEESRMi +Π5EXERMi + αXi + μi (5)
五、主要结论:
(1)高考成绩对个人大学GPA影响显著
(2)班级同学比宿友影响大
(3)女生比男生易受影响
**讨论问题:
文中,作者并没有使用工具变量二阶段回归,而是直接用舍友(同班)高考成绩均值取代了舍友(同班)的学分绩(GPA)做自变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是否是这个情况?优秀回复有论坛币和经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