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刚:控制风险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从全球的经济增长、全球的通货膨胀、全球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还有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从全球的经济增长来看,全球经济正处于复苏的阶段,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态势,但其经济增长速度一再放缓。在金融方面,金融渠道的传导主要是通过金融市场完成。在大宗商品方面,为应对危机,主要发达经济体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令市场堆积大量流动性。由于实体经济的复苏需要一定的时间,流动性短暂的过剩,使得资金进入大宗商品市场,引发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总的来说,欧债危机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对我国产生了冲击,特别是基于金融市场的冲击较为明显。但由于中国在经济结构调整上的努力和中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等因素影响,因此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有限。
全球宏观金融风险呈下降趋势。从部门结构来看,金融风险大小依次为公共部门、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和家户部门。在公共部门中,风险主要集中于财政部门。从国别来看,发达国家风险大于发展中国家。欧元区国家金融风险比较突出,表现为金融规模持续萎缩和财政负债率上升。通过比较不同国家金融体系受冲击和恢复情况可以看到,市场化程度高的金融体系自我修复能力较强,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受冲击较小,但影响持续时间较长。
公共部门风险主要集中于财政部门。从金融部门来看,欧元区国家金融部门风险较为突出。从企业部门来看,企业部门对银行体系传递的风险有限。在企业部门风险向银行体系的传递方面,不良贷款率是重要的衡量指标。从“2007-2010年主要国家和地区银行不良贷款和准备金比例”表中可以看到,除意大利外,主要国家不良贷款率虽然在2009年有较大幅度上升,但在整体水平上不高,反映出企业部门对银行体系传递的风险有限,另一方面也说明银行业对信贷风险管理和控制效果较好。家户部门清偿力风险不大。
风险传导导致欧洲系统性风险不断上升,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风险通过金融渠道向欧洲传递,欧洲金融部门率先受到影响,而欧洲国家ZF主要采取宽松财政政策,对受到危机冲击的部门采取救助措施,这时候风险就向公共部门传递并累积。欧洲主权债务的爆发,使得欧洲公共部门风险暴露。由于北美两国都属于消费型国家,家户部门居民消费占GDP比重较高,能为美洲经济复苏提供动力,因此需对美洲家户部门予以关注。亚洲宏观金融风险以企业部门为例,亚洲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成为了全球经济复苏中的亮点。
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关键词是“复杂”。一方面在延续经济形势起步回升的良好势头,另一方面又要积极防范经济过热的潜在风险,使得中国经济发展仍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目前全国整体风险未明显上升,但需关注局部风险。中国平稳度过危机,每年仍保持8%经济增速。同时,上市金融部门的风险状况基本在可控范围内,金融业在稳健经营下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
我国公共部门资产负债率走低,而地方公共部门债务水平较高。房市低迷使得居民信贷(主要是住房消费贷款)降温,家户部门负债减速。资产长期化、负债短期化趋势造成上市银行业流动比率偏低。整体而言,上市银行业流动比率偏低,未来这种失衡趋势将继续持续下去,银行业尤其是商业银行应当加强主动负债管理,优化利率期限结构,有效降低中长期贷款比例。企业部门违约距离回升,风险水平下降,整体复苏稳健。
从四大区域角度分析宏观金融风险。地方ZF刺激计划推出,区域财政风险整体上升。东部家户部门消费贷款占比高于其它地区,风险水平相对较高。企业部门风险由东部向中部转移,基于市场价值的资本结构错配风险中部高于其它地区。区域金融部门贷款长期化趋势明显,西部期限错配风险尤其突出。
从分析中看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不仅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而且给中国的经济学金融学科的发展同样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因此我国应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金融学科,指导中国的实践,并引领全球的经济发展。不能一味的跟在西方的宏观经济学后面走,中国应该把宏微观金融打通,把金融和经济结合起来,把存量和流量结合起来,把ZF支持与企业本身发展、市场发展统一起来。发达国家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风险,我国应该以人民币的国际化为导向,推动金融体系“外向化”进程。由于全球的金融风险主要在公共部门的硬约束不够,因此我国应加强地方财政与债务约束,防范公共部门风险,特别是地方ZF财政方面的风险。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应当完善金融体系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空心化”,以及随着美国的量化宽松和全世界主要国家的通货膨胀措施的进行,应当将金融发展与产业相结合,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通过对全球金融的总体态势和中国的实践的了解,因此要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以金融去驱动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
杨再平:欧债危机对我国影响深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金融风险对我国经济金融影响愈发直接。2008年以来,危机并没有结束,而是一个继续危机的过程。次贷危机之后是欧债危机,欧债危机之后是美国的“财政悬崖”,欧元危机并未爆发。这些危机背后都有很深层次的国际经济金融的背景,并非一次性影响所造成。次贷危机的根源是国际金融体系、货币体系的特里芬悖论。美元一方面有大量的贸易逆差,另一方面作为世界货币币值要稳定,不能有大量逆差。这种矛盾造成全世界的资源去买美元资产,造成美国人必须去消费世界。全世界的人吹起了美国的资产泡沫,一旦泡沫破灭就是全球性的海啸,这次危机也并未解决这个问题。美国的“财政悬崖”跟次贷危机有关,美国养成了消费世界,寅吃卯粮的习惯,财政上入不敷出。欧债危机的背后是过度福利。过度福利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刚性,工资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和过度福利。我觉得欧债危机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两点。希腊还没有达到这种条件就实现过度福利。这些危机并非一时半载能够解决。我们应该有长远的观点,国际危机并没有结束,根本问题也没有因为这次危机得到解决。
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有五点。第一,贸易。财政悬崖如果是悬崖的话,经济增长会下降四个点,对我国的影响不言而喻。第二,贸易有关企业的信用风险。贸易减少已经显现,我国今年到第三季度的贸易增长7.4%,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6%多。第三,外商直接投资。今年已经负增长三个百分点,导致金融动荡,热钱流速增快,造成资产膨胀或者收缩。最后,我国持有大量的官方外汇储备,现在是3.29万亿美元,呈现出巨大的风险暴露。
我国应反思“外向型”发展模式。该模式导致换汇成本提高。另外,还有持汇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也很高。其次,外汇摩擦严重,美国提出“再平衡”压力较大。我国采取的过度外向型是不可持续的,在一定阶段需要外向型,但现在需要反思。面对国际经济金融危机,需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过度外向型模式需要改变,提出转向开放性的内向型发展,经济金融全球化是不可回避。综上,我国应坚持开放,同时重视提升内需。
宗良:中国银行业风险与中国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此次风险报告主题深刻,研究全球金融风险问题是关键,谈到风险就涉及到全球风险出现区域,全球风险如何解决,风险有谁买单等基本问题。报告对整体和区域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尤其是区域分析意义重大,一般报告中未按照区域来分,这为中国的风险状况画出了蓝图,东部从南到北,中国经济发展转向内需调整,具有极强现实意义。
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减速带来了风险。美国的债务16万亿美元以上,日本的债务与GDP的比高于200%,欧债陷入主权债务危机。发达国家本应是最富的国家,现在是发达国家风险向发展中国家传递。债务危机过程中,本来发生在美国,反而导致欧洲日本不景气。全球各个国家由于特点不同,解决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希腊必须采取财政紧缩。美国还是采取量化宽松,通过扩张使经济出现好转。实际上,核心因素是美元。因为现阶段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美国才能发货币,实现量化宽松,其余国家被迫进行艰难的结构调整。发达国家量化宽松的政策是让全世界人买单。从格林斯潘的调整利率调整到现在的量化宽松。全世界为美国的金融危机买了单,或者说至少部分买了单。
中国风险主要表现于以下方面:1、ZF债务,显性加上隐形的到底有多高。国债占比、养老金缺口、政策性银行金融债份额、地方融资等合在一块,根据不同性质进行区分,整合成一个综合系数,变成国家总的债务负担。2、中国的银行业。中国的银行业代表整个金融系统重要的一部分。3、社会融资体系含多大风险。可以看出所谓改革就是如何将我们的金融体系在这个新的环境下理顺,能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十八大中提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促进实体经济稳定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中国经济整体过去几十年发展很快,下一步还能否持续。十八大目标:2020年在2010年基础上国民收入翻一番。怎么去调整结构是一个关键性问题。第一块:工业结构。中国工业几十年来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缺乏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希望在未来形成50-100家全球竞争力的大公司,包括中国几大特殊技术的电网、航天、高铁、信息。其次就是需要打造顶级的少数中小企业公司。第二块:城镇化加基础设施。
中国银行业的风险与中国经济的发展联系紧密。中国经济发展良好,则银行业相应也平稳发展。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对未来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涉及到社会总量和银行发展问题。银行体系作用不断减小,证券、信托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信托现在有7万亿资产,但也孕育了一定的风险,未来需要控制速度适当发展。另一个是关于民间借贷,高利贷是没有前景的,鼓励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获取合理的利润,一般而言4倍左右利润率较为合理。另外,人们比较关注的理财的问题,与信托有一定关联,也存在一定风险,未来需要从监管层面上、从投资者层面上、银行层面上都采取措施保持这个市场的平稳发展,它毕竟是作为中国市场的重大创新,未来在监管到位的基础上保持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