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是中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中长期规划。这就使中国各级决策者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今后的经济发展历程中,要落实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而不是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真正坚持内需主导型的发展战略,切实落实产业技术进步的战略。
但应当实事求是地看到,在今后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过程中,既有许多有利的条件,又有不可忽视的障碍因素。未来5至1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突出矛盾,能否妥善应对,将决定发展的基本走势。其中,金融风险特别是国有银行的风险挥之不去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和隐患。
中国金融的政治风险
以国有银行为垄断特征的中国金融业,已构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控制力。因为国有银行和国有控股银行在中国间接融资市场中占有绝对垄断地位,间接融资的市场份额占80%以上,其融资的风险已撼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这突出的反映在两个层面上:
一是巨额的资产风险。
中国金融业的资产风险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和金融安全运行的最大因素。
尽管中央政府对国有银行实施最大的救助行动,包括资本注资、剥离不良资产、财务重组、行政引导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资产,力保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率相对降低,由于这种降低是非市场因素推动作用的结果,它体现了政府主导下的财务重组的成效,而非真正的信贷资产质量的改善。
国有银行总体不良贷款率的下降更多是依靠信贷规模扩张和不良资产剥离产生的结果。这种结果相当脆弱。一旦中国宏观经济出现波动,信贷规模收缩,国有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和部分热点地区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的隐性风险将会暴露。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规模和比率出现反弹将不可避免。
二是垄断风险。
主要表现在国有银行贷款垄断特征与整个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不相兼容。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有银行贷款表现为以“贷大”为对象的垄断特征。即所谓贷款向大企业、大城市、大项目集中。国有银行和国有控股银行在有的地区,占整个贷款企业数量的5%,却贷了当地超过90%的贷款。
在国有金融决策层的眼中,抓住了具有全局控制力的大企业、大项目、垄断行业,才能在未来的经济控制中为自己保留重要的一席地位。因而对县域经济、广大中小企业采取信贷边缘化政策。使能够支持大工业经济发展的广大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得不到相应的信贷融资支持。不仅危及国有金融自身的长远利益,而且危及整个经济社会各区域的协调发展。
因为,中国的县域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整个大工业
经济发展的依托,而且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民众就业、贫富差距、社会稳定等重大社会、政治问题。但国有金融对这一领域的信贷融资可以说无所作为。
问题还在于广大县域中小企业得不到信贷支持的同时,国有金融通过它们的分支机构以上存资金的方式抽走县域经济有限的存款资源,造成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瓶颈问题。使众多的中小企业始终被晾在银行资金浸润不到的“旱地”上。
中国金融业的经济风险
金融业的经济风险突出的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金融资源外部配置失衡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