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1584 8
2013-01-06


    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近年,在博弈论和新制度经济学,还有演化经济学和行为 经济 学,知识论和认知都是很热的话题,然而, 在知识论上,有一些争议: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还是不可以认识的之类。(《技术创新与经济绩效》  【美】本.斯泰尔   戴维.维克托  理查德.内尔森,2006)指出:尽管技术和知识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增长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库茨涅茨甚至认为知识在经济上起了中心作用。我颇赞同此点),经济 学家却很少为此而费神。原因正是我所讲的,知识是非常模糊的概念 不会影响 。知识是不确定性的,是一种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他人使用不影响另外的人的使用,没有独占性),但是它可以受到保密而具有排他性。个人获得知识的成本非常高,但是这不意味着高成本带来高收入。。。。。
    信息经济 学是近年兴起的,特别强调了信息不是免费商品freegood,具有取得成本,而博弈论中,尤其对信息非常重视;博弈论中对信息对称的要求是: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如此循环下去。请看看如下一段对话,爱情或者是一种合作博弈,基于互相的了解,当然也有信息对称的要求。
        经典对话画面:男:我知道你会回来。 女:我知道你知道。  两个人然后脉脉对视,所以在熟悉之后,两个人之间,有些时候,相信,不用说太多的
    好吧,言归正传,信息经济 学如何和古代圣贤的话对应呢?我查找一下,发现
有意思的是,正好符合了上述两句话即如上,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所谓: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又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就是说你要知道自己不知道还是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显然这不是说知识的完全性问题,而是说的信息对称的问题。即你要知道你自己不知道的东西。经济 学的这个世界可以划分为两个部份,一个是确定性的世界,一个是不确定性的世界。在经济学中,一般都是假设这个世界是确定的,然后在确定条件下,才可以建立均衡的模型,如我们知道了技术、偏好和资源禀赋,就可以建立一个一般均衡的世界,并且实现了最优均衡。但是现实中往往不存在如此完美的约束和知识信息的完全性,因此不确定性就成为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 学,还有金融学等领域非常重要的概念,相应引申出预期、信息对称、知识完全性和各种模型。预期就不用说了,是非常热的。知识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近年也很热。
   老子和孔子的意思其实是:最好的选择是行为源于知道自己不知道。在兵法上,更加有相关的说法,可谓信息经济 学的鼻祖:即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二、关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经济 学解释
   首先,我先和大家讨论一个事实,就是无论是交易、市场还是法律,大家都看到的是一枰子,左右相等谓之公平,信奉公平交换,并用于处事,是为公义。所以,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经济 学意义上的等价交换。
   那么,为什么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呢?
   天道无亲,好解释,天道不是人,所以它没有亲人,就如我们的圣贤对鼓吹的一样,就是没有任人唯亲的可能性,所有人都一律公平对待,反之,只要是人,那怕是精英和传说中的圣贤,都不免会有七情六欲,从而 偏离公平公正的立场,这很简单,也很好理解,西方人最直率,直接说人是有罪恶的原罪的,要预防人心。人没有欲望就不是人是天了,反之,没有欲望的还是人吗?对吧?因为这就是天道所在,不偏不倚,独立公允。
  当一个人经常与人为善,即在经济 学是付出不求回报,它就真正的是无回报吗?都说了,人是有欲望的,有感情的,那么你对人付出,就会收到回报,人不是天,有感情,会偏心,自然不同天道,也就会感恩,他们都会以某种方式回报之你,甚至惠及子孙后代。我曾经研究过这种天道的途径,人心所在,预期和信念,都是理解这种现象的关键。一旦你形成了对方与你为善的信念,你就会无形中受到此信念的影响,并在行动上不知不觉体现出来,从而加诸于对方,以有形无形,能够感觉不能够感觉的方式回报于你。
   天道无亲,但是天道意志需要通过人心来实现,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是也。这就是信息经济 学的精髓所在,控制预期,就是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兵法中的所谓庙算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6 14:42:47
kankan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6 14:49:07
等价交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6 15:20:09
wss0120 发表于 2013-1-6 14:49
等价交换
一针见血!这种等价交换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呢?请教一二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7 15:18:32
   知识论和预期理论是非常密切的,我们先追溯一下预期理论的发展史,在经济思想史上,理性预期是60年代初由约翰.穆思《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的理论》最早提出此概念。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土、拉平等人遵循此思路,阐发了工资、就业、货币、通货膨胀、经济周期、ZF行为和经济政策的作用一系列文章。
不知道为什么预期理论只是宏观上的应用,实际上我认为它在微观上如果和博弈论结合,非常有意义的。特别是进入了个人的决策函数,知识和信念影响下的预期,将呈现出一个全新的领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7 15:19:54
   我再追溯一下道德和知识的关系:实质上,我认为道德是一种知识。
      哈耶克(F. A. Hayek)说过:「如果历史上有甚么事情几乎完全失败了的话,那就是人们对道德变迁之原因──在这些原因中,说教(preaching)可能最不重要的解释,但这些原因有可能是那些决定人类演进进程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 哈耶克的这一见解,含蕴甚深。哈耶克的这句话,含有两重意思:一,道德变迁的原因,难以理解,难能解释;二、道德与社会制序(social institutions)的变迁,有着错综复杂的内在关系。哈耶克这里并没有提及另外一个极其重要但同样「不可言说」(维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语)的问题,那就是道德法则的实质是甚么?从整个人类思想史来看,甚么是道德,这是一个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休谟(Hume)、康德(Kant)、维根斯坦,到现代元伦理学家(meta-ethics)如斯蒂文森(Charles L. Stevenson)以至到当代博弈论经济学家哈萨尼(John C. Harsanyi)和宾默尔(Ken Binmore)就一直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这里且不管道德的实质是甚么,哈耶克的上述逻辑断想看来是对的,那就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制序都有一定的伦理维度和道德基础。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在任何社会制序的生发、型构和变迁中,均会有一定的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