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F. A. Hayek)说过:「如果历史上有甚么事情几乎完全失败了的话,那就是人们对道德变迁之原因──在这些原因中,说教(preaching)可能最不重要的解释,但这些原因有可能是那些决定人类演进进程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 哈耶克的这一见解,含蕴甚深。哈耶克的这句话,含有两重意思:一,道德变迁的原因,难以理解,难能解释;二、道德与社会制序(social institutions)的变迁,有着错综复杂的内在关系。哈耶克这里并没有提及另外一个极其重要但同样「不可言说」(维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语)的问题,那就是道德法则的实质是甚么?从整个人类思想史来看,甚么是道德,这是一个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休谟(Hume)、康德(Kant)、维根斯坦,到现代元伦理学家(meta-ethics)如斯蒂文森(Charles L. Stevenson)以至到当代博弈论经济学家哈萨尼(John C. Harsanyi)和宾默尔(Ken Binmore)就一直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这里且不管道德的实质是甚么,哈耶克的上述逻辑断想看来是对的,那就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制序都有一定的伦理维度和道德基础。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在任何社会制序的生发、型构和变迁中,均会有一定的作用。
哈耶克为什么没有解释清楚道德的自发过程呢?那是因为他缺乏对历史和时间的深刻认识,所以 我基于此而提出一个新观点:道德的实质是一种知识和知识的传承。
道德为什么是一种知识呢?
因为道德首先是人的经验的体现;道德不是内心中先验的存在,而是后天形成的,后天的形成,基本上离不开知识和经验。
其次,我们意识到,道德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而是经过了几代人知识的积累,所以 它的理解应该放在长时期内,这恰恰是信念、文化 习俗和道德的最重要的特征。如果我打个比喻,理性人的假设,就如同一种本能,在短期内的理性是聪明,即任何选短期内的择都体现了理性。中期内的理性是智慧 ,即我们要考虑一辈子的选择,而不是短期的投机;当超越了生命周期时,就是道德了,注意到,道德它此时已经产生了质变,因为人的主观理性随着时间而递减,这个是因为未来的时间,未来的越长,不确定性越长,理性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就越稀缺,从而导致了道德的存在,难于用人短短一生的生命周期内来理解,它必须依靠传承(凯恩斯的宏观理论就明确指出,只是建立 在一百年之内的时期,因为我们长期 来看,都活不一百年),,当人必须依靠超越生命周期才能建立内在的理性来理解道德时,难题就出现了。它是几代人的传承,所以在知识和信息上,短短的人生难于理解。
最后:囚徒困境中,实质是对缺乏道德的社会的一种思考,但是重复博弈却解决了此问题,即诚信和合作的问题。所以当诚信产生后,就作为 一种市场的道德传承了下来。重复博弈产生了知识和信息,从而树立了诚信最优的信念。在经济 学上拍卖机制中,有个叫turetelling的模型,就是说在拍卖机制下(即市场机制),人人说真话是最优的。这也是道德,即真诚。但是在重复博弈中才能产生,重复而不是一次博弈,正好是时间和长期内的机制的引入。说明道德是寻求的一种长期内的均衡制度安排所在。不然,何必把道德的地位上升到人类文明存亡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