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广东打了20年工的外出务工者决定,现在是返乡与家人团聚的时候了——做出这种选择的还有几百万人。徐光辉(音)已拿定主意回家,他要证明回家也可以工作。 据香港《南华早报》12月29日报道,今年5月,这位49岁的外出务工者辞掉了在广东省的工作,回到四川泸州的老家,结束了在广东20年的打工生涯。过去15年里,他一直在内地制造业重镇东莞的一家幕墙材料厂做保安。
回到了久违的家乡,见到了自己的孩子,还有对于他可能是完全陌生的孙子。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在自家新开办的一家小企业开始新的生活。
他感叹地说:“回家的生活要更艰苦些。我得从早上9点一直干到当天的活儿全部做完,一周七天从不间断。但我每天都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工作,还能回家跟我妈和其他家人一起吃晚饭。”
徐光辉是30多年前中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外出打工潮中的一员。
文章称,随着中国内地城镇化进程加速,预计数百万像他这样的务工者将回到家乡。这么做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城乡财富分配差距。ZF还希望借此刺激国内消费,减少经济对出口的依赖。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说,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时内地城镇人口比例为18%,如今已经过半。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中国内地城镇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与此同时,前往珠江三角洲打工的人越来越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内地的劳动力和产业状况。香港工业总会副主席刘展灏说,来自湖南、广西以及四川等劳动力大省的工人越来越少。他说,东南沿海一带的许多厂主纷纷将工厂迁至西部内陆地区,那里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劳动力也比较充足。
刘展灏表示,工人“无需再跑到南方去找工作,他们在家乡挣的钱可能也不比在广东少多少”。他还说:“广东的打工环境越来越差,在适者生存的竞争机制下,许多工厂被迫关闭。此外,涉及福利及民主管理等问题的劳工纠纷也令许多企业感到头疼。”
尽管徐光辉长期供职的那家幕墙材料厂的工作看上去还算稳定,但2012年3月他回了趟老家,随后便改变了主意。那次泸州之行是他这么多年来仅第5次踏上家乡的土地。那里的面貌已焕然一新,高楼大厦随处可见,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徐的妻子之前也在东莞打工,后来先于他回到老家。他的许多亲戚朋友,包括两个表兄弟都返回了家乡,而且看上去过得都挺不错。在坐了34个小时的长途客车返回东莞后,满身疲惫的徐光辉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未来。
打了20年的工,他养活了一大家子,供女儿上了大学,还在泸州买了一套还算宽敞的房子。在经济上,他还是有安全感的。
他的儿子徐涛(音)和女儿徐晓兰(音)都20多岁了,今年2月在家乡做起了广告牌制作生意,生意日渐红火,现在又开始做户外广告的商用LED灯箱。2012年5月,徐光辉终于拿定了主意。
他在谈到自己决定回家乡工作时说:“我刚还清了买房时借的钱,孩子们的生意虽然刚起步,可发展得很快。我回来后,生意更红火了。我们考虑明年买辆车。”
徐光辉看到,伴随着家乡城镇化的脚步,许多商机纷纷涌现。泸州这个约有500万人口的城市正努力从“酒都”转型为一个工业发达的现代化都市。(参考消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