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再看一下同期的其他热门行业,当时主要的热门行业集中在通信行业和IT、互联网行业。通信产业方面,无线通信在欧洲、美国正是一路挺进3G的时候, 在中国刚刚开始打开2G,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以及加拿大北电如同耀眼的太阳。当时中国有一些技术的,比如中电科这个庞大的军工科技集团军奉中央ZF 之命执行科技产业化策略,设立的企业就是给摩托罗拉在天津的组装厂提供零部件!(天津力神就是生产摩托罗拉配套的锂电池)。那么,进入诺基亚、摩托罗拉这 样的外企,当然钱途无量。一直到2006年——也就是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即将遭遇苹果的迎头痛击走向深渊的前夜,进入摩托罗拉的本科毕业生起薪仍然在 9000元人民币。另一个热门的方向则是新设立的互联网企业,这些企业有的演变成了系统软件公司(如中国最早的风投设立的企业亚信),有的则变成了门户网 站(比如新浪)。一方面,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中国从中央ZF和中央企业起开始进行世界罕见的大规模全面信息化改造,带来大量订单,另一方面,20世纪末21世纪初,美国人多钱傻,在那个时代就开始渲染的中国概念已经能让美国投资人疯狂(2010年冬的第四波中国互联网企业在美上市潮又启动了新一轮疯狂),十年回眸,翻开1999年的新浪第一份财报,里面的业务描述和财务数字可以让你捏一把汗。就是这两个原因,让亚信、新浪、中华网或者中关村的软件公司给本科毕业生开出的价码轻轻松松达到8000——相比于当时刚刚成立的中国移动(1999年中国移动刚成立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去,包括电信部门内部人员选 择也愿意留任中国电信)每个月给新毕业大学生千元出头的薪资(生动的例子可参见网络小说《再见理想》),难道不动心吗?
不过,这一批进入外 企的中国精英,往往进的是后台运营、支持和财务部门。因此,进入这个领域的人,往往大部分才华其实没有得到很多的锻炼,而是纳入了外企的巨大官僚机器。这 里稍微解释一下跨国企业的中国战略的演变,在90年代,跨国企业主要是“极上”和“极下”两个触角伸入中国,一个是代表处——谋求在中国做生意(无论是获 取前端的市场还是得到后端的生产合作)的合法资格,一个是生产基地——主要采取了收购中国既有企业或通过订单带动中国小企业为其进行非核心部件;接下来在 中国的生产基地或外包伙伴多了,就需要在一线城市设立运营中心和地方管理部门——这就是北大清华毕业生们去的地方。
再下来端出来的是外资或准外资券商(投资银行)——主要是美资和欧皮美骨的十大券商和中金公司,他们进的最晚,给的薪酬最高,从90年代末起的国企改制上 市发家的中金大概在2002年左右大规模进入北大经济院系学生的视野——因为它不可能老是靠招“经验型香港人才”来干活,得有些大陆子弟跑腿,那时流传的 “惊人高薪”是起步8000元,再加上种种“不可变成现金的福利”可达到2万元,相伴随的则是某新入行的兄弟“天天复印材料生了病耳朵差点聋了”的传说(朱老板为什么要请北大毕业生来干复印店伙计的活呢?浪费人才可见一斑)。
这个时候,一些科技公司也开始在中国设立研究院,但最开始并没有放太多希望在上面,主要定位还是储备力量和辅助力量——例如微软亚洲研究院(1998年,学术研究储备)和微软亚洲工程院(2003年,应用,主要目的是开发中国市场)。
世纪初到世纪末
时间继续往前演进,大约在2003年下半年,其他外资投行逐渐显露头角,同时中国本土形形色色、从轻到重的制造业快速崛起,科技中的硬件部分在东北、上海张江、北京、深圳、西安等地陆续发力后也开始抬头,到2005年之后本土新型品牌(除去较早就已经兴起的家电品牌)、本土渠道商(超市、家电卖场)也日益繁荣。那么宝洁这样的企业在自己的市场营销领域也将遭遇本土品牌的竞争,所以宝洁大概到2004年以后就慢慢的不怎么火了。而诺基亚、西门子、朗讯、摩托罗拉这些通信方面的企业在通信设备上则被泡沫后的漫长冬天所笼罩(手机部门靠着在2005年打败中国本土手机相对好一些),中国分部的待遇自然也停滞不前。
到2004-2006年,高盛和瑞银曲线进入中国后才打开了大门,但因为长期以来奉行高门槛“精英原则”(拿名牌高校生干数字体力活甚至文字体力活),而 且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到香港的亚洲分部或者北京办事处工作,所以招人极少(每家公司按个位数计算),可是因为薪资极高(按那时汇率折合近50万人民币),再 加上光华等院系的长期舆论导向,所以他们的宣讲会都变成人头攒动的盛会(当然,在美国也是如此),形成了中国一流高校内就业宣讲营销市场高度的不对称。
到2006年之后,科技类外企开始出现陆续将核心重点放在亚洲,充分挖掘中国智力资源的趋势,微软在2006年将属下诸院整合成微软亚太研发中心。谷歌中国也是在2006年才成立的。这暗示了一个重大性质上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