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类求职与招聘
2043 1
2013-01-13
外资氛围在北大清华 高潮的最后一个小浪花是国外的私募股权基金(不是上文中 国股票市场的“私募”股票基金),即Private Equity,这个浪潮很短,大约兴 起于2006年年底,结束于2008年年中即金融危机大爆发之前。这个浪潮虽然时间 极短,而且基本没有中国学生刚毕业 就入行的例子,但是通过国内校园传播、高 校人物、社会舆论和财经媒体的放大,影响却比较大。这股浪潮的背景是2005- 2007年的私募股权基金借巨型收 购再次在世界上的兴起,比如对于First Data等 信息服务商、克莱斯勒等陷入困境的公司的巨额杠杆并购,在亚洲,则不是欧美 式的存量资产的兼并收购,而是入股亚洲特别是中国的成长型企业,做 “战略投 资者”或“财务投资者”,借发展继续资金吃一笔。著名的这类公司包括凯雷、 KKR、德州太平洋、欧洲的3i等,当然最出名的还是那个忽悠了中投公 司的黑 石,另外美国的券商里面也纷纷发展类似性质的部门,在2005-2007年俨然变身为 基金的高盛就是如此。此外,还有美国的共同基金公司如 Citadel, Fidelity跑 到国内招人。但是2008年上半年之后,仿佛一阵风一样,再也没有消息了?他们 都到哪里去了?前一阵最近的并购消息可以提供一些踪迹: 黑石希望上海光明食 品集团买下他在2005-2007年的大并购期间收购的英国联合饼干公司(United  Biscuit),原来,2008年金融危机大爆发之后,这些强烈依靠贷款(杠杆)的私 募股权公司们发现自己的债务很难滚动延续下去了,而原来收购的资产 在欧美经 济整体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消化不良,到2010年处境比较尴尬,一个方向就是让中 国或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管理局来接盘。在这方面的造势上,有一 个叫做 Michael Pettis的北大光华教授起了特殊的作用,此人靠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重 组和94年之后一度复兴的拉美资本市场起家,在阿根廷危机之后跑到中国清华和 北 大任教,2007年之后在中国媒体上积极露面,对于中国高校学子的影响也日渐 明显。这个人的态度,基本可以概括为借着中国2003年兴起的总体趋势拿了一  把,但还要继续占据教父的位置,在时不时的训斥调教里维持自己的优势,并进 一步控制中国的下一代。
  
上述外资券商的方向转变:从90年代末的“中求外”,转变成21世纪头一个十年 结束时的“外求中”,适用于所有的会计、法律、咨询、券商等服务行业。当  然,这里面不同行业的命运也因此有了差别。中国企业在90年代末,以当时分离 出来的央企为首,以洋至上,非得先通过咨询公司量下身,再通过会计审一边, 再 由国际律所查一通,最后再由国外券商送一程,或者让国外的券商、银行、基 金作为财务投资者投一把,然后去上市,每过一个阶段缴一大笔款,出资人拿出 的生产 资料数量级(对应几千几万人)的资金作为报酬,这笔款又由人数不多的 专业型公司内部按生活资料(对应几个人或者几十个人)来瓜分,当然那边待遇 很好。而 21世纪后兴起的中国公司,无论国有还是民营,一般是到真要花钱,估 计能收获效果的时候才请洋人,否则一个子都不给,这一下业务当然不好过了。 同时,国内 也有本土的服务企业开始萌芽,在未来有可能进一步冲击外资的市 场,外资只能靠境外的习惯法律保护来保证垄断市场份额(例如,到香港上市规 定必须要有一中一 外两个会计事务所,两个法律事务所才可通过)。
  
未来外资怎么办?从整体上来看,除了一些个例如韩国三星(这家公司反复强调 自己是中国三星)以外,应该会继续往下走。2010年新形成了一批中外合资技术  型企业,这批企业与90年代的中外合资企业不同,90年代是外资吃中国,借中国 之力为它所用,现在是中国吃外国,将外国的技术加速转移吸收进来。外资企业  从整体上来看只能服从。除此之外,只能在中国国内因为历史原因尚不能提供支 持的领域,例如互联网产业领域分享一些机会(例如2005年之后兴起的为 web2.0 及更后面的移动互联网浪潮提供中介服务的华兴资本、汉坤律所等)。而两边都 不靠的企业,比如管理咨询行业,日子就很难过了,这也是稍弱一些的 咨询公司 比如BCG在中国显得比较狼狈的原因。
  
出国留学篇
  
上面谈的主要是就业。另外一条国内一流高校学生经常走的道路——出国留学, 在此略作补充。出国留学热始于80年代,中美蜜月期,机会最多,89年-91年 众 所周知之原因,大批学子从此扎根海外,人才损失;90年代这股热潮一直延续了 下来,原因是因为从生物到电子工程、计算机,国外机会不错(最不济的生物也  能提供博士后岗位养着你,要是信息产业还能参与创业发财)。一般从出国到最 后寻找人生事业的落脚点,有一个时滞,这个时滞基本上是5年上下(短的就是辍 学 了,长的就是久攻不下);5年,对于个人来说,乍一看好像还没什么,对于 时局把握来说,那可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90年代末出国的人,到毕业的时候  (2003年之后)选择硅谷创业的人已经不多(web2.0能吸收一点),更多的跑到 了华尔街里面,干了几年,就是金融风暴,而90年代末正是本系列文章 刚刚起笔 的时刻,而到2005年选择出国的人,毕业的时候已经是当下(2010年),选择机 会就更窄了——即便是学术职位也非常难找,自然就会有抱怨的意 思。在正常的 情况下,如果在2010年以后还选择出国,那就得问问他有没有基本的观察能力 了。那么为什么现在出国留学还有很多人如此积极呢?媒体的氛围影 响起了很大 的作用,结果是信息梗阻,统领全国风气的一流高校里的氛围转变的不是特别 大。
  
总结
  
中国媒体搞末世论调,最先响应的人是谁?首先是外企里面的人,然后是最近几 年跑到政府里面的人(骂政府最凶的一些人也是考公务员最积极的人),影响的 是一 大批比较有文采天赋的一流高校的学生。反过来继续制造一大批谣言、讽刺 词句、通过web2.0的手段散布到中国各个角落。这样违反基本面的趋势,的确可 能 在未来的时刻反过来作用于基本面,造成不利的影响。为什么?
  
这就要看另一面:中国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发生了什么?
  
首先是中国的政府公务员,这几年公务员考试很热(氛围大概从2004年底发生了 转折),原因是什么?是做公务员有多高的收入吗?确切的说是相比90年代薪 资 提上去了,的确比较稳定,比如说实行阳光工资的省份,刚进去的大学生拿个 2500-3000元,比较普遍。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相比地方公务员,国家 公务 员可不好当,像发改委、工信部、农业部这样的管理真正经济事务的机构,任务 极重(基本都是重大实事),基本上没有假期,再加上还带有一些遗留下来的集  中式管理的风格,一般人可能无法经历里面的考验,最重要的是,待遇一般,可 能会让你觉得委屈(这也是我一直积极支持大幅度提高中央基层公务员薪资的原 因 ——国内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因为财政部不通货币原理,还守着90年代铁公 鸡量入为出的那一套,竟然在生活资料资金上克扣中央部委的薪水),当然,公 务员 里面也有任务极轻的部门,这些部门多半都是有问题的,比如计生委、汇金 公司等,你在里面得不到锻炼,虚度光阴的感觉十分强烈。
  
从央企来说,需要分情况,有的上升,有的下降。90年代末21世纪初,几大央企 还没有起来,当时待遇最好的应该是航空公司及相关服务部门,其中有些垄断部  门在2001年月薪8000是比较常见的。后来竞争加剧,特别是有了铁道部掺活进来 以后火上浇油,薪资十年来倒着长。薪资得到真实反映的主要还是如电网、 设 备、机床等部门,随着原有的中央和地方企业的起死回生,部分老产业地区的复 兴,下游行业的复苏和高端出口的飞速发展而得到了快速壮大,另外有一批原来 的 部委所属的研究所进行改制设立企业,体制总体还不太行,但开始慢慢出现较 良性的发展势头。
  
剩下的私营企业,他们招收的是那么几类人,一类是生产线人员,基本属于打工 阶层,薪资从90年代中后期到2004年上涨比较缓慢,从2005年特别是 2008年起加 速成长,主要受控于供需因素,这部分人的薪资将继续快速上升;第二类是科研 人员、销售人员,大中型企业主要吸收的是二线高校的本科、硕士毕 业生,小企 业可能吸收二三流高校乃至专科学校的毕业生。这批人本来就没有北大清华校园 里灌输的那种期望,反而容易满足,擦把脸就上了战场。无论在历史上还 是现实 中他们都不会是抱怨的主力,从历史上来看,21世纪初前往华为的大批学生(北 科大、华中科大……)的个人成长收获比选择了摩托罗拉、诺基亚的北大清 华学 生要强,从现实上来看,三流高校的北漂蚁族毕业生们反而比北大清华学生要自 信的多,这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但中国企业走到下一步,就必然面对着一个新的障碍。这个障碍有两方面构成, 一个方面是舆论氛围的制造,这个氛围可能使得企业经营者自信心受到影响,或 者影 响下游客户对于中国的看法,自我摧毁发展动力,一个方面是人才的供应, 虽然说人才要靠实践中成长锻炼,但是在中国企业发展的下一阶段,营销、形象 塑造、策 略规划等软实力的东西必须提上日程,才能进一步打开局面,在这方 面,一流高校的毕业生是比较好的人才库,如果这些人才不能为中国力量所启 用,而是加入反中 国的自怨自艾的唱衰群体,那么中国的确会面临很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你必须解决。
  
回顾这十多年来中国一流高校内的就业史,“外资企业热”横亘十年,余波未 了,究其原因,学生相对脱离社会,不能在一线迅速观察、体会到大环境的变 化,容易 受媒体影响是主要原因。要打掉这股媒体-高校-中国未来人才的联动恶 性循环,一个要在基本面上下功夫,另一个就是要打破链条。我曾经说过,中国 高校年轻人 之所以最近两年怨气被煽动的很大,归根结底是两个原因,一个是毕 业后的住房问题,一个是就业问题,前者走公租房道路,提供稳定的(租房被当 地地头房东随意 赶这是租房人最不能忍受的一点,我深有感触)、质量较好的、 可以在住所里放心改良生活质量(如装修装饰等)的居住条件,是化解矛盾的直 接办法,后者要解决 的是结构性问题,最可行的方式是出现一批桥梁平台,沟通 中国企业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打通信息,同时必须逐渐化掉中国一流高校里已 经蔓延了十几年的外企就 业热潮和出国热潮。简而言之,解决“人才的出口”问 题。在解决过程中,诞生一批中国本土,有中国立场和自信的服务性企业,是完 全有可能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17 18:26:03
真的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