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03 2
2013-01-14
一个等式的延伸——从抽象谈起
我们从一个最基本的经济等式引入:
一只羊=两匹布(稍微补充一点常识,等号成立的前提是必须是其两边完全相同)
假设我们处在于物易物的社会,在交易市场上,用一只羊,能换得两匹布,这看上去再正常不过了吧?但是呢,就是这让我们感觉习以为常的小事蕴含着神奇的价值。对这,细察,深思,不断地追问才是是关键!我们仔细审视一下这个式子,或许你会有隐约的疑惑,“羊怎么可以等于布呢?这是完全不同的事物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一个角度对此进行了阐述,并引申出了劳动价值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
而我们这里呢,把这个等式提出,并不是要引起大家对曾经学过的诸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等概念的条件反射,而要阐明一种,最最基本的思维过程。因为,思维,才是一切之本。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被广泛误解的词语“抽象”
什么是抽象呢?我曾问过很多很多朋友,大家的回复不外乎“莫名其妙,难以想象”之类。“抽象”总是会引起我们大多数人的反感。当然啦,我曾经也如此认为,但就是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李尚志教授的一篇文章,彻底颠覆了我对抽象这一词的认识。
这里,我们简单举几个小例子来看。假设时光倒转,回归懵懂,咱们重新来来学习一下最简单的加分算术啦。
1+2=3
小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一根手指加上2根手指,等于3根手指,这很自然呀,但是当数字之和超过10,比如
10+3=13
手指不够用了,咱们就加脚趾,10根手指加上3根脚趾等于13根,看上去理所应当吧?可是,凭什么手指能加上脚趾呢?手指和脚趾存在差别呀!
其实呢,这便是抽象,所谓“抽象”,字面拉开看“抽”“象”即抽离出象,而“象”呢指共同点,通俗点说,抽象就是抓出共同点。
有了基本的认识,咱们再看看10根手指加上3根脚趾的问题,这里运用了抽象的思维,抓共同点,抓的什么共同点呢?手指和脚趾都能表示数,而忽略其他的一切差别,在能表示数,这一共性上,他们可加。
回到最初的那个经济学等式,“1只羊=2匹布”。等号的成立的前提,是其两边的完全相同。什么相同呢?我们从羊和布中抽离的共性!
当前,经济学中,对这一抽象所抽离的共性,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感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最根本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从生产的角度出发的,抽出的共性是,羊和布都是劳动产品,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凝结(想必大家高中经济生活就反复记忆了吧?但是如果由等式,直接联想到此,便是定式思维了,只是死记而不是思维品质的提高!),生产一只羊所花的时间是生产一匹布时间的两倍(当然啦,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由此得出,等式成立。
西方经济学呢,是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出发的,抽出的共性是,羊和布都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经济学中专业些的说法是“效用”,一只羊带来的效用是一匹布的2倍,在这一共同层面上,两者相等。
至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分道扬镳,根基的不同就在其抽象的角度。(当然,或许还有其他可以抓出的共性,这里不详述)
对这两种抽象,我们可以进行一下反思:劳动和效用,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主观想法,从哲学看,就是唯物和唯心。唯物的劳动价值论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指导思想,是一致的。长期以来,我们接受的正统教育就是,世界是唯物的,在此支配下,貌似,我们就有充足的理由对西方经济学全盘否定,“你的根基就是唯心,根本都错啦,还谈什么!!”
但是呢,单单就经济学而言,似乎唯心更实用些。我们在实际的交易中,考虑的应该不会是商品中凝聚的劳动的比例,“效用”才是我们取舍的标准。实际是这样就这这样,不能为迎合所谓哲学的统一而忽视实际情况,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当然,这对哲学本身也是应该反思的)。
很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者认为,商品是劳动创造的,由必要劳动构成价值,价值体现商品的本质。这是从产品本身生产过程而言的,而对于流通领域呢?那里主观性发挥着很大程度的作用。或许,我们可以把经济学理解成本身就建构在主观上的一门学科,本身就是研究主观,主观的效用未尝不可嘛!
我觉着吧,一切观点的,不过是提出一种种的可能而已,特别是社会科学,实践的检验难以做的那么充分,一味苛求批判,只会走向狭隘,反倒不如,对立共生,彼此弥补呢!
个人感觉,马克思的理论,是在工人劳动者备受压榨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针对现实极端剥削的另一极端。中庸不是做法的中庸,而是结果,其形成在于极端间的制衡。把价值完全归功劳动,或者和把价值产生归资本,有着很强烈的阶级性,目的性。诚然,劳动创造价值的提出,是对工人阶级价值的肯定,其作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阶级斗争服务,这不能不说也夹带着很强的主观主义的色彩呢。
咱们再回到“抽象”,对此再做几点延伸吧。
1.“抽象思维”,对此,大家应该再熟悉不过了吧。曾经因为我们的误解,把它也弄得神秘兮兮。其实,按照我们之前对抽象的理解,抽象思维不就是抓出共性的一种思维嘛!我们刚刚对等式问题还有加法问题的分析,不就是践行的抽象思维嘛!如此之下,虚幻变成实在。想要提升抽象能力的我们,也有了具体实际的手段乃至目标了。
2.抽象运用的广度。明白了什么是抽象,咱们总要考虑如何运用,而对现实世界的审视,是很重要的。 抽象,就是抓共性,共同点。正因为有了共性,我们已经知道了的才会与尚未发生的产生联系,我们称之为规律。而所谓规律不就是共性嘛!各门科学,其实就是对自然,社会生活中共性的提炼,抽象出来形成其基本脉络。这一思维,贯穿在每一门学科的自始至终。超脱于这些学科之上呢,还有一门极为特殊的“科学”,它是对各门科学的共性的提炼,抓出各门科学的共性,这就是哲学啦!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正在于此,哲学就是对反应生活共性的科学的共性的提炼,即共性的共性。也没什么高深莫测的!或许有人问,照这样思考,哲学之上还有什么更高层次呢?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哲学单独凌驾诸学科之上,唯独的一个,和谁找共性呀!我觉着,大范围上的划分,这样就到头了。
其实,这还很直接地反映了现实中人们对抽象产生“莫名其妙,难以捉摸”感觉的原因。抽象是抓的共性,我们学的很多东西,是诸多科学家毕生的心血,其抽象的对象,我们未必就能完全知晓,一是我们没有经历到,二呢,我们经历了,却未能联系上(就是没想到呗,呵呵)。还是举个例子,苹果,梨,香蕉,橘子,我们抓共性它们都是水果(咱们假设水果是他们固有属性,而不只是人们对它们的称呼,研究问题的需要,理解万岁!),应该不难吧,提供的素材充足嘛!但是,如果只给我们一个苹果,我们怎么可能抓出共性说是苹果?这不是我们抽象能力差,而是经历或者联系到的相关事物不足罢了!咱们每个人的经历各不相同,面对着同一个问题,能抓共性的角度当然不一样了!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把那些能力称为聪明,还说什么天生就有,着实无稽之谈!当然,这里也给我们个启示啦,要培养抽象思维,就要多经历些事情,并且培养联系的习惯。习惯的形成只有反复(当然,极个别的刺激除外,普遍规律剔除例外),形成不自觉的意识(这貌似还体现了点分工的好处)。
最后呢,我们对着整个思考过程进行一下整理。引起我们疑问的是一个基本经济学等式:1只羊=两匹布,现实中的交换问题,对于此,我们引入了抽象的概念,即抓共性,举了手指加脚趾的例子。随后回归原问题,运用抽象的思维对开始的经济等式进行思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根本不同。随后,我们对抽象进行延伸,介绍了抽象思维,和抽象里共性与规律性的统一,旨在让大家了解思维本质,确立切实的提高方法。这就是我们整个思维的过程,再强调一点,我们真正掌握一个知识或思想,正如这个过程所反映的,在于两方面,其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二,会举例子,如此足矣!
仅以此文,献给那曾因被广为误解的“抽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20 19:31:51
该看的一定要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0 20:53:45
牛角尖钻的好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