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传统的金融服务功能脱离了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便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制度,这就是本文所称的金融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下通过生产货物和提供服务创造并保有财富的方式不同,金融主义为金融机构自身利益服务,仅仅关注金融及资本市场的交易本身,逐步放弃了为实体经济融资的服务功能。2007年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对金融与资本主义之关系的反思。本文在提出金融主义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主义的理论渊源,梳理了金融主义的发展历史,揭示了金融主义的危害,进而得出结论认为:必须终结金融主义,回归资本主义。因为金融主义导致当代人劫掠后代人财富并危害国家安全,本质上是不道德的。
关键词:金融主义 金融交易 强化管制 资本主义
美国已经不再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了,因为她创造了一个新的经济制度。这个新的经济制度表面上看似资本主义但却不再履行资本主义职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货物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创造并保有财富。资本主义依赖于许多制度支持,其中,金融机构的作用是为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交换提供必要的资金。
尽管资本主义在美国经济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但却依附于新的经济秩序。在这种新的经济制度中,金融市场独立存在且自给自足,融资的目的是为了设计、出售和交易证券及其衍生品,服务于该金融市场的自身交易而非为产业融资。这样的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而这种新的经济制度就是金融主义。
2007年肇始于美国并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至今仍在延续。对于这次金融危机,人们发表了许多高见,但直到最近才开始认识到此次危机关乎美国资本主义的功能和基础。然而美国当局的诸多改革措施却没有意识到这一根本变化。迄今为止,多数立法改革仍在寻求灵丹妙药试图重整现有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以使金融主义更加制度化,却几乎没有追究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及经济责任。金融主义是一种良好的模式吗?它能保证美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前景吗?对此更是鲜有质疑。事实上,金融主义所追求的眼前利益,已经构成了攫取后代财富的威胁。金融主义胁迫美国将大多数基本的货物生产和服务进行外包,对国家安全也造成了损害。
本文着重阐述金融主义的发展历史,尽管过多的背景陈述必然会导致过度抽象化而遗留更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阐释过程将适当借助数据分析,因研究处于初始阶段,许多内容尚待完善。
金融主义主要根植于两种危险的思想。危险不在于思想本身,而存在于思想的践行过程中。这两种思想为资本主义向金融主义的转变提供了智慧支持,并奠定了金融主义的理论基础。第一种思想出自于亚当·斯密,其无形之手的理论旨在证明自由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优于重商主义的统治,同时启迪人们从受压迫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中解放出来,为改善自身经济状况提供机会。但是,亚当斯密的理论不仅属于经济范畴,而且属于政治和社会范畴,更强调经济人的道德性,其根据在于人们自我逐利的行为本质。这一观点在其早期著作《道德情操论》中已有体现。19世纪,新古典经济学家曾将亚当·斯密理论的核心思想作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正当性基础;20世纪又演变为追求个人财富最大化的正当性基础,但这是对亚当·斯密高度语境化的社会思想的剥离和抽象化,摒弃了其理论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重点关注。20世纪70年代,随着这种抽象化的完成,自由市场的意识形态成就了美国经济放松管制的思想内涵,为金融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第二种思想依托于自由市场的理念,体现为资产定价模型。芝加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们基于对资产定价模型十几年的研究,最终将选择股票的方法归结为单一的Beta系数,即对与市场相关联的股票价格的历史变动进行回归分析。该模型的初衷是帮助投资者在平衡风险与收益中做出理性选择,但未曾料想的后果是转移了投资者对发行股票公司的兴趣和关注,而仅关注投资决策本身,导致股票所有权与公司运营相分离,投资者不再关心公司运行,对公司缺乏责任感。
在资产定价模型基础上发展的期权定价理论促成了衍生品市场的形成,衍生品市场上的交易工具多半追踪股票和债券的价格变动而不要求交易者实际拥有基础证券,正如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所描述的,这样的交易者实际上拥有的是“债权上的债权”。大量的场外衍生品交易以及种类繁多的新证券应运而生,与实体经济的偏离越来越远。与上述运用Beta系数从事欠缺相关性投资组合的投资者相比,衍生品交易偏离实体经济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复杂的经济模型产生的诸多理论与新技术相结合,使得基于计算机的交易方式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交易频率,但却忽视了实体经济中的人文因素及其对实体经济行为产生的深刻影响,因为股票价格的变动与管理层的激励息息相关。自由市场的思想,为自利行为自我负责的政策,结合上述实践,导致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依托于金融业和资本市场,而与生产货物和服务、创造和分配财富的根本目的渐行渐远,金融主义从而得以发展。
任何复杂的经济制度,仅靠单一因素是很难解释的,本文对金融主义的发展历史简述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试图将不同发展脉络和线索综合分析。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个人投资者数量的急剧增多;机构投资者及机构积极主义最终占据主流地位;投资目标从股利分配向资本收益的转变;市场流动性的戏剧化增加;管理层薪酬的变化;金融机构的放松管制刺激了商业银行的投机行为,并由此产生了与实体经济无关联关系的金融工具。这些变化在20世纪末最终导致了金融主义的诞生。本文着重阐述股票市场的早期形成阶段,较之于现今发展状况,这段历史鲜为人知。
1952年股市低迷,换手率甚至低于大萧条之前。1931年至1939年大萧条期间的换手率是32%,其后10年换手率下降了50%。大萧条期间,1933年的换手率曾达到的峰值是50%,其他时段波动幅度在21%至44%之间。但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即便是经历了1945年至1946年的短暂牛市,峰值也仅达到过24%,其他时段仅在12%至19%的幅度区间波动。(待续,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