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全国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据说有将近30万家。证监会如果排队,一个月5家,一年也才60家,这要排到猴年马月” 本刊记者 顾佳 在苦等近两年上市未果后,因为家里要装修,陈芳只得要求中介转让自己所持有的深圳桑夏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2万股股份。陈芳一家三口现在仍住在不到20平米的房子里,而根据上海公布的数字,2004年底上海的人均居住面积已达14.2平方米。 “家里的钱全扔进去了,当初的想法就是等着公司上市,搏一记。”陈芳的语气中半是无奈,半是期待。从2003年至今,陈芳前后已经投入了20多万,购买了三家非上市股份制公司的股权。 话匣子打开后,陈芳向《上海国资》讲述了自已几乎是在洗脑状态下参与到地下股权交易游戏的故事。 与众多参与到地下股权交易的投资者一样,陈芳踏入一级半市场是从一个电话开始的。 游戏从一个电话开始 尽管已经事隔一年半,陈芳对2003年10月那通改变她生活的陌生来电仍然记忆犹新。 “她自称是东瀚产权经纪有限公司,说我们被抽中可以购买在产权交易所挂牌的股份公司的股票,类似中奖吧。她打的是家里的座机,还叫得出我丈夫的名字,而且产权交易所是政府主管部门。所以我很相信她。”陈芳至今仍对此大惑不解。“如果是骗我的,他们怎么知道我丈夫的名字?” 上海翰森律师事务所许世锋律师分析: “很多股民都是从电话开始接触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的,通过朋友互相传播的很少。这些股民多数开户炒过股票。中介公司可能通过某种渠道得到了他们的电话和姓名。” 陈芳之前确实在炒股,她和丈夫均开了户头。但因为股市不景气,“60%的钱被套在了股市里”。这也是陈芳对于这次电话“推销”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电话里的陌生人向她简单介绍了“中奖”的情况,并称公司即将上市,购买数量有限,让她到公司“详谈”。 令陈芳始料不及的是,这次“详谈”使她一步步进入了一个事先早已布好的“局”。 许诺的致命诱惑 第一次是陈芳独自去中介公司与业务员会面。东瀚公司业务员告诉陈芳,桑夏高科将于2004年4月上市,到时她所购买的股权就值钱了。该业务员还称名额不容易拿到,所以最多只能买5万股。 在种种许诺的诱惑下,陈芳不免动心。第一次接触后,陈芳又拉上丈夫一起去了趟中介公司听“介绍”。 “我想,4月份上不了市,再过半年应该没有问题。而且我在网上查过桑夏高科的资料,公司业务的科技含量很高,还是当年深圳创业板上市的前五家候选企业之一。”陈芳说当时还想拉上亲戚,凑满5万股。 陈芳几乎回忆不太起来当时中介是如何向他们极力推介的,她只是至今仍惊叹“他们的推销手段让人眼花缭乱!” 在中介公司巧舌如簧的推销下,陈芳夫妇商量后买了桑夏高科的4万股股票,每股4.2元。“当时家里的大部分钱都投进去了,就盼着第二年能上市。”陈芳说。 “上市后股权就值钱”的说法很容易让人联想起90年代初上海股市里“一夜暴富”的财富传奇。在上海股市刚刚开始之时,部分拿到“股票认购证”市民在短时间迅速致富,财产甚至高达百万、千万。 而这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被中介们反复提及,使他们的“猎物”羡慕不已,然后中介又趁机灌输给“猎物”这样一个概念——这些非上市股份公司的股权证,就是“第二次认购证”。这样的观点对于“猎物”而言无疑具有致命诱惑。 旅游考察 花样翻新 中介为使“猎物”上勾,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其中之一就是许诺陈芳们在购买股份后可以去公司实地考察,还将为股权购买者提供一次免费的香港旅游。 2004年1月,陈芳等30多个购买桑夏高科股权的上海投资者应邀去香港旅游,返回时顺道去公司实地考察。 香港之行至今仍让陈芳津津乐道,毕竟这样的机会并不多,事实上这也是在付出了十几万元后陈芳唯一的收获。但返程时的考察却让陈芳备感失望。 “去香港时真的很开心。但到了他们公司一看,公司很乱,就像刚搬过家一样。”实地考察的结果让陈芳担心不已,但因为已经付款,她唯一的选择只能等待。加上公司当初许诺的所谓免费香港旅游已经兑现,多少让陈芳有几分安慰。 因为等待的时间太久,陈芳的丈夫屡次为这个问题而不愉快。“我也没办法,只能安慰他等等再说。”但迄今,陈芳没有从这次投资中得到分红,而所谓的“公司上市”也一拖再拖。 “我知道上市也不是中介公司说了算,但既然他们都承诺了,总应该会有个交代。”陈芳至今仍心存期待。 在决定购买桑夏高科股权之前,陈芳一直在盘算买房,但因为房价太高,想再观望一段时间。“股市不行,房价又高。所以当初听中介公司介绍情况后我就动心了。要是当时买房了就好了,现在房子涨得更厉害。”提起以前,她流露出些许遗憾。 然而在中介进一步的蛊惑令陈芳像着了魔一般欲罢不能。 2004年,陈芳再度购买了上海洪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3万股股权和上海致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1万股股权。交易价格分别是1.8元/股和4.3元/股。 “一方面这两家是上海公司,我自己也去公司看了,比较放心;另一方面,去年二级市场的情况也不好,把钱放到一级半市场还可以搏一下。”陈芳如是告诉记者。目前,上海洪湖在去年年底时给了陈芳少许分红,而从上海致达那里,陈芳尚未得到任何收益。 “说实话,我也不是要什么分红,主要是等公司上市。公司上市后我就可以把钱抽出来买房了。去年,上海浦东就有一家公司上市了。”陈芳在采访的最后仍然在坚持着渺茫的希望。 上市如中六合彩 陈芳所说的那家得以上市的公司是上海浦东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04年3月1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然而,一直关注此类案件的上海市天铭律师事务所律师陈荣告诉记者: “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能够上市的只是极少数,这与公司规模、所属产业等均有关系。” 上海股权托管中心副主任沈培泉的也证实了这一点: “现在全国非股份有限公司,据说有将近30万家。证监会如果排队,一个月5家,一年也才60家,这要排到猴年马月。” 因而,有业内人士认为,现阶段非上市股份公司能够上市的机率比中六合彩高不了多少。 其实陈芳并非不知道投资非上市公司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陈芳去香港旅游时认识了团中的很多投资者中: “大部分都是四、五十岁的退休人员。他们中有的买了几家公司股权,现在连公司都倒了。还有几个是找不到中介公司的。” 为进一步求证陈芳所持有股票公司上市的可能性,记者以上海投资者的身份致电桑夏高科公司。根据桑夏高科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网站上的“组织机构”一栏,桑夏公司设有“董事会秘书”一职。但打电话询问时却被前台告知“公司没有董秘。”电话从前台转到人事部。 人事部接电话的一位女士称“我不太清楚,现在公司领导也都不在。”电话被转到了财务部。 “之前上海也有人打电话来问过。”财务部接电话的杨经理提起。关于上市,杨经理称:“2000年创业板要开出来的时候有过上市计划,而且手续都办的差不多了,但是后来因为政策的缘故被卡下来了。” 当记者询问到今后的上市计划时,杨经理说:“公司目前没有新的上市打算。” 对于持股者何时能分红,杨经理有些含糊其词: “分红当然要等公司经营业绩好了再说。目前还没有吧……” 至于谈及公司上市所必须的前置程序,比如说券商辅导、上市材料的制作,公司方面也明确表示根本就没有任何这方面的动作,可见所谓的“近期上市”只是中介行骗的一个幌子。 说起目前上海有中介挂牌出售桑夏股权的事,杨经理说: “不知道上海的中介是怎么跟你们说的。前阵中央台有报道上海中介的事情,骗得挺厉害的。你们投资的话自己要谨慎考虑。” 《上海国资》旋即致电给陈芳的中介公司东瀚产权经纪有限公司,令人蹊跷的是该公司现在已经更名为“瑞天产权经纪有限公司”这似乎也证实了业内一直盛传的“中介公司每推荐一家非上市公司股票后都会换一个招牌”。 接电话的叶小姐很谨慎的告诉记者,“目前没有其他公司的股权挂牌出售。”当问起桑夏高科的情况,叶小姐又开始口吐莲花: “其实桑夏真的很好。没有分红是因为资金都投入搞研发了。至于上市,前段时间一直没有新股上市,政府对民营企业也没有照顾。不过,去年深圳市政府拨了1个亿,辅助深圳的民营科技企业上市。” 如果不是桑夏高科的财务部杨经理早已坦言“公司目前没有上市计划”,记者对上面这番不着边际的话只怕也会信以为真了。 在《上海国资》采访的过程中,发现另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上,类似陈芳这样的非上市股份公司的股票持有人,几乎没有任何渠道得悉公司的经营业绩,而这正是判断一家非上市公司能否“转正”的基础信息。 投资几近飞蛾扑火 对于陈芳的例子,陈荣律师认为她属于比较幸运的。在陈荣接到的咨询案中,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用生平积蓄的20多万通过上海宝源产权经纪有限公司购买了四个公司的股权。但在双方的一份“资产委托管理合同”中如此写道:“乙方(受让方)决定在托管期内对其受让的上述股份继续以甲方(该产权经纪有限公司)名义持有并委托其继续实施管理”。在乙方义务中另有一条: “在托管期内,(乙方)不得以自身或第三方的名义向公司自行主张股东的权利义务。”这就意味着该老人花钱购买了四个公司的股权,却由中介公司行使股东权利。 没有完整的资料表明目前存在多少类似的股民。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参与到这个市场中的大多数散户,都属于年龄较大、法律意识薄弱的退休人员。陈荣律师告诉记者,中介公司往往会找年龄比较大,又有些储蓄的老人,“因为比较好骗。” 目前,这些产权经纪公司并没有因为媒体报道而关门。陈荣律师认为,由于对自然人和民营企业的股权交易是一块空白,缺乏强制性的约束。对于中介公司的监管主要来自工商局,如果没有投资者举报的话,一般不会进行查处。 许世锋律师也印证了这一点: “非上市公司的地下股权交易一直存在,因为一直有股民到我的事务所来咨询。尤其是最近股市低迷,地下交易更火,接到的咨询也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