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7316 23
2013-01-24
1 引言

    美国经济不平等现象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也是这次总统竞选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不仅是因为近几十年来美国的经济不平等一直在增长,也因为在更多人经济情况窘迫之时,不平等更触动人们的神经。民主党认为,ZF有责任解决经济不平等问题。他们的口号是“给每个人成功的机会”,而其政策诉求是给富人加税。共和党偏向于否认经济不平等的严重程度,但却也不能抹杀这一问题。他们的药方是“水涨船高”,认为只要经济发展,大家生活水平都得到提高,不平等就无关紧要。而他们的“促进经济发展”几乎就等同于减税,放松ZF管理。可见,民,共两党的基本经济理念的争论,就在经济不平等这个框架下展开。本文试图为这个话题提供一些相关事实参照,帮助读者理性地参与这个讨论。

      当今社会的收入不平等并非源自同一原因,并具有不同的形态。收入差别可粗略分为三种。一种是工薪阶层内部,由于教育,技能不同而造成的收入不同。一种是顶尖收入层次与其余人群的差别。第三种是投资者与劳工之间的收入分配。这三种差别在近几十年都有扩大的趋势,但背后的原因与解决选项不同。在讨论收入不平等问题时,需要记住这不是一个单一的现象,也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妙方。

     关于收入不平等的统计研究可说是汗牛充栋,而且很多原始数据都是对公众开放的。当然我没有能力和资源去处理原始数据,而只能基于别人的研究和报告归纳一下。在众多的研究文献中,我只能选择有限几篇来介绍和讨论。当然最好是选用正式刊物上经过同行审议的文章。但在经济领域中,大量研究成果是以“工作论文”(working paper)的形式发表的。这些文章可能未来会提交到刊物发表,但目前尚未经过同行审议,只是由作者(通常是专业研究人员)本身的信誉担保质量。通常学术文章中也常引用这类工作论文。另一种是有关权威机构(ZF部门,联邦银行等)发布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虽然以个人署名,但有单位名称,想必也经过一定的内部审查程序。在信誉上更次一等的是各个思想库发表的白皮书或研究报告。这些思想库和其中的研究者一般都带有意识形态上的预设立场。他们的文章只能看其中原始资料和数据分析,而其结论与讨论都要带着问号去读。至于网上和媒体上的报道那就更不可靠,只能作为进一步寻找资料的引导。在本分析中,我试图按照以上的顺序选取可用的资料,并交代来源,以便读者自行验证和判断。由于本文的性质与篇幅限制,只有我认为可能有争议的或有必要进一步深究的观点才列出参考文献。需要其他有关资料的,请与我个别联系。

       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把美国带入战后最大的经济衰退。虽然现在已经在恢复阶段,但这个事件改变了美国经济中很多基本的布局。由于经济数据的滞后性,这个时期的完整详细的分析尚未完成。为了保持可比性和反映近几十年的长远趋势,本文选取的数据注重于2007年以前的情况

      通常谈到“经济不平等”,是以收入差距来衡量的。在本文第3节中将要指出,这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由于目前可用的数据基本局限于收入,所以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在收入层面。为了适应传统,在本文中除了特别注明,“经济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往往可以互换使用。在收入分布的研究中,通常把全体人口(或家庭)分成数量相等的五个等级,称为quintile。第一个收入最低,第五个最高。本文中说到的“收入群体”或“收入阶层”就是指这五个等级。除此之外,在最高等级中还可以细分。例如,“收入最高的1%”等。

      以下几节中,第2节和第3节概述目前美国的收入不平等状况。第4,5两节更深入地考察一些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以了解收入不平等对社会公义和社会生活的影响。第6,7两节讨论收入不平等的原因和可能的对策。第8节讨论与收入不平等密切相关的社会流动性问题。第9节是结语。

2 美国经济不平等的现状

      美国的经济收入数据主要基于两大数据库。一个是“目前人口调查”(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CPS)。这是美国人口调查局(Census Bureau)与劳动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联合主办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就业情况(每月的失业率就是CPS的结果之一),但也包括各个阶层的收入状况。CPS所涵盖的收入项目较广,除了工资,投资收入等以外还包括ZF福利等。为了保护隐私,最高收入群的收入数据是经过“掩盖”处理的。所以CPS对于顶尖人群的收入情况的估计不够准确。另一个数据库是税务局(IRS)提供的。它是根据每年报税的结果,所以只涉及需要申报的收入和需要报税的人口,其他的采用外推来涵盖。但它包括最高收入群的数据。另外,在我们谈论收入数据时,还要注意那是个人还是家庭的收入,因为其中关系涉及家庭人口的不同。

       对于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描写有好几种指标。我们最常听到的是基尼指数(Gini index)。它是描写收入的分布的总体情况。在两个极端上,人人收入相同则基尼指数为零,一个人占有全部收入则基尼指数为一。而除了基尼指数越大就越不平等以外,我们对它的含义就很难有直观理解了。然而,因为这是一个的单一的值,便于进行不同时间或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另一个单一值是收入平均值与收入中位值之比。这个比值越大,也就是说平均值比中位值大得越多,就说明高收入的那一半人的收入更多(他们的高收入能提升平均值但不影响中位值)。除此之外,各个收入群的收入之比值,以及这些人群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也常被用来衡量不平等的程度。

      关于收入不平等的统计研究非常多。最为广泛引用的是以下两个。

      国会预算办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CBO)是为国会决策服务的非党派研究机构。它在2011年发布了关于1979至2007年美国收入不平等状况的调查【1】。这个调查综合使用了CPS和税务局的数据。它的“税后收入”包括税收(联邦收入税,薪资税和其它税收,但不包括州和地方税收)和福利转移(社安保险福利,贫穷救济等,包括非现金的福利如医疗服务)的影响。而且它的劳务收入包括雇主支付的医疗保险费等。这个报告是以家庭(household)为统计对象,但根据家庭人口作了调整。

      在这28年中,各个阶层的收入都有提高,但收入越高的人群收入增加越快。如下图所示。除了最高的百分之一外,所有阶层在收入中所占比例都在下降,但并不厉害。而最高的百分之一所占比例的上升却是很显著的。


各阶层收入份额的变化(复制自【1】)


待续                               收入差距问题近来一直被重点关注、热烈讨论,个人以为关注国内收入差距问题也可以参考国外相关研究,特别是针对美国的研究。Cornell University 欧阳锋博士的这篇精彩论文正好符号了这一要求,当然文章持续更新中,欢迎各位网友从各个角度进行解读。
2、5、6、7楼有更新
16、17、18楼有更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24 21:41:28
    该报告指出,这段时期收入不平等的增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所有收入项目(劳务收入,商业收入,资本所得等)的分配都变得更不平均。另一个原因是比较集中于富人的收入项目(商业收入与资本增值)占了越来越大的比例。在这段时期的早期,收入不平等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前一个。在中期,这两个原因各占一半。而到了后期,后一个原因占了主要地位。
     另一个常被引用的收入不平等研究是Piketty 和 Saez的工作【2】。他们基于税务局的数据,主要研究最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情况。他们数据的跨度更长:从1913年实行所得税时开始。以下是最高收入群体的税前收入份额变化情况:


高收入阶层所占收入份额的变化(复制自【2】)


      这两个研究都表明,近来三十年收入不平等的增加主要表现在最高收入的百分之一人群收入的急剧增加。但这并非对其余人群没有影响。在过去三十年中,最高收入百分之一人的收入份额从大约10%增加到20%。假如他们的收入份额保持10%不变的话,其余人群在目前的收入份额就会从80%增加到90%。也就是说他们的收入增加了约12%。这个增加是他们三十年来收入增加(50%)的四分之一。当然这只是假想情况。这样大幅度改变收入分配而保持其它经济条件不变是不可能的。不过从这也可看出,收入不平等增加对于其他99%人的生活水平影响是显著的,但不是巨大的。而收入不平等在社会公义上的影响更为引人注目。

    另外有趣的一点是:上述几个曲线显示,收入不平等的状态与增加速度与当时执政的党派没有很强的相关性。这说明,除了社会政策外,不平等程度还受到其他很多政治经济因素的重大影响。

    这一点还有一个佐证【3】。这里我们比较各个阶层收入之比的变化(以1979年的数值为1,取对数尺度)。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各个比值都在上升,但上升的时段不同。在八十年代初期,90/10和50/10上升显著,显示低收入者的处境相对恶化。但高层的不平等(以90/50的比值来衡量)却是在九十年代初才显著上升。如果再按性别来划分的话,更是有不同的形态。这也提示了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不同。


各阶层收入之比的历年变化(复制自【3】)


       那么美国的收入平等情况与其它国家相比如何呢?Piketty和Saez指出,就最高0.1%的人收入所占份额来说,美国在1985年前与其它工业国家差不多。但在那以后,美国就快速增长,到2000年,这个份额几乎是第二名(加拿大)的两倍。其实这也不奇怪。美国是金融工业和高科技工业最集中,最先进的地方。而这些工业造就了很多超级巨富。如果从总体看的话,美国的基尼指数与其它工业国家显示同样的的逐年缓步增长的趋势。其绝对值与英国,加拿大差不多,但显著比德国,挪威,瑞典等国家为高【4】。下面我们会看到,在社会流动性方面的比较也基本如此。所以国家之间的区别很可能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特色有关(美国和英国同属盎格鲁一萨克逊文化,与其他欧洲国家有所不同)。从不平等的绝对程度来说,美国在工业国家中肯定是居首,但与其它国家的差别并不是很大。

      以上介绍的统计数据表明:近三十年来美国收入不平等的程度一直在增加,其主要表现是顶尖1%的人群收入数目与在总收入中的份额都大大增加。美国目前的不平等程度与增加速度在工业国家中都是最高的,虽然英国等国家也紧随其后。其他还有不少统计分析,得出的数字有所不同,但基本结论类似。这可说是今天的主流论断了。

但是,对此也不是没有异议的。在下一节中,我们将介绍几个反对意见。

1 CBO, “Trend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Household Income Between 1979 and 2007”, October 2011, http://www.cbo.gov/publication/42729, accessed 8/25/2012
2 T. Piketty and E. Saez,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1913-2002”, in A. B. Atkinson and T. Piketty eds., “Top Incomes over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Contrast between European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http://emlab.berkeley.edu/users/saez/piketty-saezOUP04US.pdf, accessed 8/29/2012; updated summary: “Striking it Richer: The Evolution of Top Incomes in the United States”, updated March 2012, http://emlab.berkeley.edu/users/saez/saez-UStopincomes-2010.pdf, accessed 8/29/2012
3 Gordon, R.; I. Dew-Becker “Controversies about the rise of American Inequality: A Survey”, NBER Working Paper No. 13982, http://www.nber.org/papers/w13982
4 C. Garcia-Penalosa and E. Orgiazzi, “Factor Components of Inequality: A Cross-Country Stud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quality in Crisis: Understanding Inequality and Its Mechanisms”, May 2012, http://www.dipecodir.it/upload/f ... aPenalosa_paper.pdf, accessed 8/31/201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4 21:43:2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4 21:50:4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4 21:51:29
3 对于主流观点的一些修正意见

    上一节中我们介绍了关于美国收入不平等的几个“主流”统计研究,显示近三十年来美国收入不平等程度升高,主要表现在高收入阶层,特别是顶尖1%以上的阶层的收入快速增长,而其余人群的收入却增长缓慢。

    任何统计方法都是有缺陷的。这些缺陷有些来自统计方法,有些来自数据局限。在学术界和媒体有不少声音,认为目前主流使用的统计结果高估了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和 增加速度。这些声音往往来自保守派的阵营,所以可能是由其政治观念所驱使的。(当然,任何社会科学的工作都可能受作者观念的影响。)。在本节中,我们介绍 几个定量的结果。

    2002年,美国人口统计局(Census Bureau)有一个关于收入不平等的报告,其中指出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家庭占了49.7%的总收入,而最低的五分之一家庭占了3.5%。两者收入差别为 14.2倍【5】。这也是被广泛应用的结果,而且与上一节中介绍的CBO的统计基本一致。Rector和Hederman对上述结果提出了四步修正 【6】。第一步是人口调查局的原始数据(即没有任何修正)。第二步是包括进占总收入8%的ZF税收与福利造成的收入再分配(这在上一节的CBO报告中已经 包括了)【7】。第三步是按人口数,而不是家庭数来划分收入群体。由于高收入家庭通常人口较多,所谓“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家庭其实包含了超过五分之一的 人口。经过按人口调整后,这个群体的人数减少了,占总收入的份额当然也会减少。第四步是按工作量调整。高收入人群通常有更多的工作时间。所以收入还需要调 整到所有适龄人口都有同样的工作时间的假设状况。(这最后一步是带假设性的,因为工作时间并非完全是个人的选择,与就业市场,家庭状况等都有关系。)下图 显示了逐步修正后的结果。可见,这些修正大大减小了不平等程度的度量。而且最后的比例在1997年与2002年之间没有变化。


逐步修正的收入比值(复制自【6】)


    上 一节提到的Piketty和Saez的统计是基于税务局报告的。Reynolds指出,这个方法有一些严重的缺陷【8】。除了关于税收和福利(不反映在税 表中但可以被修正)以外,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免税的退休金(401K计划等)不被包括,而这是中产阶级收入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本文没有给出定量的估 计。二是税法的变化会引起纸面收入的变化。例如个人收入税率的降低会导致人们把更多的生意收入从公司收入转移到个人收入帐上,从而造成纸面上的收入增加。 如下图所示,在包括税收与福利以及刨去生意收入(从而排除了税法变化的影响),过去二十多年来收入最高1%人群的收入份额变化大大减小了。对于这个批 评,Piketty 和Saez有个反驳文章,但不是很有说服力,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9】。


经过逐步修正的顶尖1%阶层收入份额(复制自【8】)


    支持这种批评的另一个证据是:如果采用收入调查而得的CPS数据,算出的不平等程度会显著降低【10】。但是如前所述,CPS数据为了保护隐私对朝高收入者采取“封顶”的做法。虽然可以用统计手法试图恢复,但毕竟不很可靠。

   另 一个常见的批评是:用消费而不是收入来衡量不平等更有意义。大致说来,由于收入是有涨落的,而消费比较平稳(由于积蓄和借贷造成的“平滑效 应”),所以在消费上的不平等程度更低。以消费衡量的贫穷程度也低。但在考量最高收入人群时,消费的数据目前不够充足,而且定义也有问题。例如,富人有大 量的慈善捐款支出,这算不善“消费”?它可以不算,因为那是回馈社会不是为自己的需求。但也可以算,因为捐款也给自己带来了名声和心理满足。

    甚至有人指出,由于消费形态不同,低收入群体面对的通货膨胀率比较低,所以他们的实际收入增长速度比标准统计结果中的要高【11】。这主要是因为低档商品有更多进口选择而涨价较慢。而且货物价格比服务价格涨得慢,而低收入群体消费前者更多。根据作者的定量计算,用不同的通胀率计算,收入不平等程度会显著降低。注意这是在作者网页上但不是正式发表的文章。同时也有批评观点,认为应该把医疗费用,学费等算进去,从而减小了不同收入群体间的物价差别。

    从 以上讨论可见,收入平等的统计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不同的统计方法可以导致相当大的差别。而这些差别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收入不平等增加的某些原因。然而 话说回来,我们本来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好坏”比较标准。今天的收入差别究竟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光从统计数字是得不出结论的。所以为了把数字“调高”或“调 低”而争论种种细节也没有太大意义。

参考文献

5 U.S. Bureau of the Census, Incom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2, Current Population Reports, Series P60–221, September 2003, p. 25.
6 Rector, R., and Hederman, R. S., “Two Americas, One Rich, One Poor> Understanding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Heritage Foundation Backgrounder No. 1791, August 24, 2004. http://heartland.org/sites/all/m ... iles/pdfs/15882.pdf accessed 9/1/2012
7 根据他们的结果,计入税收与福利后上述收入比例从14.2降到了8.6。但上一节中CBO的统计包括了税收与福利,结果却更接近于14.2。而且CBO报 告中还指出税收对于降低收入不平等有作用但不大。这两个不一致的结果也许是因为计算税收与福利的方法不同。我没有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8 Reynolds, A., “Has U.S. Income Inequality Really Increased?”, Cato Institute Policy Analysis No. 586, January 8, 2007. http://www.cato.org/publications ... ty-really-increased accessed 9/1/2012
9 Piketty, T and Saez, E: “Response to “The Top 1%...of What? By Alan Reynolds” http://emlab.berkeley.edu/users/saez/answer-WSJreynolds.pdf accessed 9/1/2012
10 Burkhauser, R., et al., “Recent Trends in Top Income Shares in the USA: Reconciling Estimates from March CPS and IRS Tax Return Data”, NBER Working Paper No. 15320, September 2009, http://www.nber.org/papers/w15320 accessed 9/1/2012
11 Broda, C. and Romalis, J., “The Welfare Implications of Rising Price Dispersion” http://faculty.chicagobooth.edu/ ... search/Draft_v7.pdf accessed 9/1/201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4 21:58:18
4 中产阶级的困境与贫穷劳工(Working Poor)

     以上说到,美国收入差距的增加主要表现在顶尖收入人群的收 入急剧增加。如果光是如此的话,那最多主要是个社会公正的问题。如果富人得的是不义之财的话,把他们的收入压下来就行了。然而,伴随着收入差距的还有实实 在在的生活水平问题。主要表现在中产阶级收入增长停滞与贫穷劳工的问题。

    第2节中介绍过的CBO报告中给出了1979到 2007年之间各个阶层的收入增长情况,如下图所示【12】。可见,越是底层的人群收入增长越小。中产阶级在这近30年间收入增长了不到百分之五十,这给 人感觉是很低的增长速度。但是与贫富差距程度的统计一样,收入增长速度的统计也并非那么简单。

各阶层的收入增长比较(复制自【12】)

      Futzgerakd 以人口调查局发布的美国家庭收入中位值(代表中产阶级收入)变化为例,为我们展示了各种修正对于带来的影响【13】。这个收入中位值在1976年到 2006年的30年中增长了18%。首先,作者采用了经济学界通用的另一个物价指数,而增长率就变成了26%【14】。再加入人口统计局不包括的非现金收 入(如雇主提供的健康保险和退休金储蓄以及ZF提供的医疗服务等救济),增长率就又提高了8%。另一大块是这三十年中家庭成分的变化。例如,单亲家庭的家 庭收入当然比双职工要低,但人均收入并不低。由于这三十年来单亲家庭比例增加,就拉低了家庭收入的平均值。当然还有其它的家庭成分变化也会影响收入统计。 综合起来,需要有个调整范围。他的结果可以用下图来总结:

对收入中间值的逐步调整结果(复制自【13】)

       最后结果是:1976年到2006年,家庭收入的中位值应该是增加了44%至62%,取决于如何计算家庭成分的变化。这个最后数字与以上所示的CBO结果也比较一致。所以这个研究揭示了统计结果之间区别的原因。

      以 上的统计数据都不包括最近的经济衰退的影响。而不少人指出,从2007年至今,中产阶级的状况进一步恶化。最近一份有关报告引起了媒体的广泛重视 【15】。这是一篇基于问卷调查的报告,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中产阶级的现状。由于其统计方法与本文采取的结构很不相同,我无法将其结果与其它作者对照,故不 详细介绍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以上引用中找到原文的链接。不过有意思的一点是:虽然名义上的经济恢复从2009年就开始了,但中产阶级的状况至今仍在下 降。

     关于经济恢复与中产阶级,最近的另一篇报告调查了近年来工作构成的变化【16】。该报告指出,中等收入的工作 (每小时工资在13.84与21.13之间)在经济衰退中有很大损失,但在随后的恢复时期却增长很少。最近几年的经济恢复所增加的工作机会大部分在低 收入层次。这种“非平衡恢复”进一步增加了薪资的贫富差距程度。这也算是对奥巴马ZF经济政策的一个否定性意见。

下图显示了过去十年中不同层次工作的消长。其中“中等收入”的工作包括卡车司机,公司秘书,底层经理,水电工,数据输入和其它文书工作等。

各个行业阶层的工作增长情况(复制自【16】)

     另 一个常常被提及的研究结果是中产阶级的居住区萎缩,而“穷人区”,“富人区”的分化更严重【17】。“穷”,“富”区的定义是其小区的平均收入与整个城市 的平均收入有一定差距。他们的研究发现,在过去四十年中(从1970年起),处于中等收入(也就是社区平均收入与城市相差不大)社区的人口逐渐减少,而在 穷,富社区的人口增加。这反映了中产阶级居住区萎缩。这个研究结果万维网友昭君以前介绍过,她的博文提供了更详细的资料。我觉得解读这个结果需要注意三点。

(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