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7989 10
2013-01-29
   最近四次人口普查(1982年、1990年、2000年及2010年)公开发表的数据中除了全国人口性别年龄结构数据外,还有市、镇、乡村人口性别年龄数据以及相应的人口死亡(率)数据。笔者根据这些数据计算,运用网站http://www.onpop.cn/ 提供的工具计算出了相应的0岁预期寿命、总和生育率及出生性别比。

   数据说明:四次普查相应的性别年龄别人口数据都将军队人口数据加入进去,1981的普查只提供了1981年分年龄性别死亡人口数据,所以按黄荣清的直接计算法(见黄荣清等《人口分析技术》P94-98)计算1981年的分年死亡率;1990年普查数据提供了1989的死亡率,2000年和2010年普查提供了普查时间点前一年死亡率数据;1990年、2000年及2010年普查提供了前一年妇女分年龄生育数据。程序本身可以提供迁移率估算,因此尽管城乡人口迁移比例巨大,还是可以用普查人口数据大致计算出城乡总和生育率。

   各数据图表如下:
LE城乡.gif
LE城乡图.gif
TFR城乡.gif
TFR城乡图.gif


   数据图表说明
   关于人均预期寿命,这里是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LE统计局.jpg
http://www.stats.gov.cn/tjgb/rkp ... 20921_402838652.htm,2010年的数据比本博计算的男75.61和女80.41低3岁左右;1990年男66.84女70.47,2000年男69.63女73.33,均比本博计算的低,但是1981年的相当。据有的注解“2000年各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根据各省1990年以来人口变动调查公布的死亡率对2000年人口普查死亡数据修正后计算的”,也就是说统计局公布的预期寿命是对原始数据修正后计算的,但是我没有找到相关的修正方法和依据。本博都是直接用原始数据计算,1981年女性预期寿命与黄荣清《人口分析技术》P98几乎一样都是69.18;用日本死亡率数据计算差别也非常小(用一年组数据差别小于0.01岁,五岁组数据差别小于0.1)。本博为了比较城乡差异,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要有一致性,因此均使用普查原始数据做相同的计算。
   1981年镇的男女预期寿命竟比市还略高,说明当时在小镇生活比城市还惬意,但是乡村预期寿命要比市镇低3-4岁。
   1989年乡村预期寿命相比1981年增长幅度比市镇都要快,而且镇预期寿命几乎没有增长,原因可能与当时城镇化快速发展有关,大量乡村人口进入城镇拉低了城镇数据。
   到2000年,乡村预期寿命增长明显放慢,远不如市镇人口预期寿命增长,应该对应90年代的大规模的农民工发展进程,农村生活变得更艰难。市、镇、乡预期寿命级差明显,中国三元社会结构形成。全国整体预期寿命相比1990年增长极为缓慢。
   2010年,城乡预期寿命相比2000年都有明显的增长,但是市、镇、乡预期寿命级差进一步强化。乡村预期寿命的增长应该得益于农业税的免除和农村医保。

   关于总和生育率和出生性别比
   本表总和生育率和出生性别比数据是从普查原始数倒推而来。其中用到生育妇女数据需要计算迁移。由于低龄人口(上一次普查还未出生的人口)无法计算迁移,只能假定无迁移,所以得出的总和生育率与实际值是有差距的,离普查时间越远,差别越大,其中农村会偏小,市镇偏大,(因城市化发展,农村人口迁出多,市镇迁入多,在这个过程中,低龄人口实际也应有迁入和迁出,但是因上次人口普查没有出生,无底数,无法计算迁移率)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城市的总和生育率1990年后就开始低于1.5,2000年前后甚至低于1.0;目前一直在1.0左右摆动。
   小镇的总和生育率在1990年前与市总和生育率相当,但是1990年后镇的总和生育率甚至比乡村还高,不过在接近普查点的年份镇的总和生育率略低于乡村,可以认为是迁移计算误差造成,但是可以确定镇的总和生育率是明显高于市水平的,接近乡村水平。
   乡村总和生育率在1990年前在2.5左右,所以很多人印象中农村人超生严重,因为只有很多家庭生3-4个孩子才能保证总和生育率在2.5左右。但是1995年后乡镇总和生育率都低到1.5以下了,也是事实。2000年后镇和乡村总和生育率在1.5-1.7左右,这大概就是计生委一真认为的全国总和生育率水平。但是要是结合城市生育水平,全国总和生育率在2000年后一直低于1.5左右是可信的。
   出生性别比在1988年后开始持续攀升,到2000年后市的出生性别比稳定在116%附近,而镇的出生性别比大部分时间都比乡村更高,原因在于镇的计划生育控制更严格,而且镇选择性别生育既有动机也有手段,乡村由于经济和技术原因,选择性别生育可能性相比镇会小些。镇很多时候出生性别比超过120%着实是件很可怕的事。

   以上数据为本博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有出入,欢迎探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29 16:00:23
你看到了出生比的问题,有没有没看到死亡的性别比?一定的性别差距是需要的,因为现代社会的男性的死亡率高于女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9 17:00:36
出生性别比跟死亡性别比没有关系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9 17:13:57
saz401034047 发表于 2013-1-29 16:00
你看到了出生比的问题,有没有没看到死亡的性别比?一定的性别差距是需要的,因为现代社会的男性的死亡率高 ...
通常女性预期寿命高于男性。过去也是。年轻时男性多于女性,年老时女性多于男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9 17:14:20
哈利泼特 发表于 2013-1-29 17:00
出生性别比跟死亡性别比没有关系吧
没有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9 11:02:14
关于官方公布的2010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来历本博有了新的发现,可见(崔红艳等)《对 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准确性的估计》一文(人口研究,第 37 卷 第 1 期 2013 年 1 月),其中有段话:
“综合考虑上述两种方法, 经过对 2010 年普查的人口死亡水平进行认真分析和评估, 国家统计局
公布 2010 年我国平均预期寿命为 74. 83 岁, 这较好地反映了 2010 年我国人口的健康水平。”。(崔红艳,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普查处处长)。
其具体校正过程:2000至2010两次普查间直接得出的相应年龄的死亡人口 加上2010年普查重报的20-45人口,加上推算的0-9岁死亡人口202万,共计死亡8637万,平均每年死亡863.7万,线性推算2010年死亡909 万,按2000年的生命表按logit方法推算2010年生命表(保证2010年有909万死亡人口),从而得出2010年生命表,他们就是这样来计算并公布人均预期寿命的。

崔等按普查数据计算的人口预期寿命男为75.65女为80.45,比本博网站按1岁组数据计算的75.61/80.41还要高0.0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