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467 0
2013-01-29
摘要:本文提出一个简单的、一般的模型来分析人的需要和实践的关系。通过分析人的需要这一基本范畴,本文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市场经济商品论联系在一起。这种方法表明,人的需要和人的实践是统一于人的生存的。在涉及世界观、方法论和资源配置方面,本文做出了简单的、基于分析的逻辑基点的假设。
关键字:人的需要,探索,生存
    一、人的需要
    1、需要即生存
    人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生命存在产生需要。一个石头不会产生需要,一块木头不会产生需要,只有活生生的动物才会产生需要。需要来源于生命,需要消失于生命。只有活人才会产生人的需要,死去的人不会产生需要,葬礼并非出自一个死者的需要,而是照顾死者的家人朋友的需要。
人的需要和人的生命是统一的,只要人生命存在,人的需要就存在。这种需要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需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是生存性的需要。从主观上,一个人可以放弃生存,但他不能否定需要。人的需要本质就是人的存在,也就是说,需要即生存。
    2、需要的性质
    (1)层次性。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从个人成长过程来看,人的需要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婴儿简单地具有生理需要,只要保证营养充足和床铺舒适,一个婴儿就可以获得满足。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随着其生理结构的完善和理智的成熟,他形成了心理层面的需要。当参与社会时,他又产生了社会层面的需要。
    (2)丰富性。需要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需要的必然性是由生存决定,需要的偶然性则表现为需要的丰富性。人的需要的丰富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显现和人的存在的新的充实。[1]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过程,不断丰富的过程,不断进化的过程。
    (3)目的性。人的需要具有目的性:实现应然和实然的统一。这里存在一个矛盾,即应然和实然的矛盾。人的存在是这一矛盾的根源。实现应然和实然的统一这一过程就是实践,结果就是达成目的——需要。
    二、探索理论
    人的需要激发人探索自然界,获取所需物品。当人获得的物品满足其需要时,人将拥有该物品,否则不拥有该物品。这样,人根据其需要形成其拥有的物品集。这种物品集是私有的,人对其私有物品具有使用和分享的权利。当人根据需要改造物品时,人形成对物品处理的知识,进而形成知识集。物品集和知识集构成满足人的需要的物质和实践基础。知识集的作用是通过人的劳动实现物品使用价值的转化,从而达到满足自身需要的目的。
物品集表现为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物品集越丰富,人的需要越容易获得满足。知识集表现为人扩展物品集的能力。知识集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增长是基于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和存在的充实。
    1、探索模型
    假设{Xt}为物品集序列,{Ft}为知识集序列,{Dt}为需要序列,t表示时间。对于每一f属于Ft,f(Xt,T)=Xt+T +Ft+T表示物品集Xt在知识f作用下经过T的时间形成t+T时的物品集和知识集的过程。
    (1)存在与不存在。当Dt 为空集时,人的需要不存在;当Dt 不为空集时,人的需要存在。当人的需要存在时,存在最小需要集D’不为空集。
    (2)基本探索。当Dt不为空集时,存在f0属于Ft使f0 (Xt ,T) –(Xt +Ft)(T>0)不为空集。即基本探索总有新发现。基本探索的结果包括扩大物品集和扩大知识集。
    (3)满足和不满足。当Dt 包含于Xt+Ft时,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当Dt 不包含于Xt +Ft时,人的需要不满足。
定理1 自循环:若存在f属于Ft使f (Xt ,T) =Xt+T+Ft+T包含Dt+T(T>0),则人的需要总能获得满足。
例如,鲁滨逊在孤岛上实现了自身与自然的自循环,这是最初级的自循环。
    (4)探索选择。由于时间的一维性,当知识集存在不同探索时,在一定时间内人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探索。因此,存在f*为最优探索,对每一f属于Ft ,f*(Xt ,T)包含f(Xt ,T)。
    (5)探索的自我优化。对于每一f属于Ft使f(Xt ,T) =Xt+T+Ft+T,存在一定概率获得f1属于Ft+T使f1(Xt ,T)真包含 f*(Xt ,T)。
    (6)最优和最有效。最优探索f*指能使探索结果最大化的探索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探索,有效与否取决于探索结果是否满足需要集。如果最优探索不能达到自循环,则最优探索不是最有效的探索。
    (7)克制与进取。若存在f属于Ft使f(Xt ,T) 真包含D’,则当人的需要不能满足时,人会克制需要或执行基本探索。进取是指在保证探索结果包含D’的情况下,人将进行无止境的基本探索。
    2、拓展探讨
    知识集和物品集具有私有性,其根本原因在于知识的私有性。探索使自然和社会形成区域划分和阶级。人的知识集具有模仿性,物品集具有无区别共享性。
    当不同个人进行交流时,其共享的知识集和物品集分别形成并集,即扩大化的物品集和扩大化的知识集。物品集的并集是所有物品的叠加,但知识集则并非如此。知识是一种具有个性的存在方式,交流可以增长个人见闻,但不一定能拓展其知识集。物品集的并集进行重新分配就形成了商品市场,知识集的并集重新组织则构成劳动力市场。
异质的知识集产生了劳动分工,进而形成了扩大化的社会知识集。劳动二重性的本质是异质的知识集和社会知识集的矛盾,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这里抽象劳动指扩大化的社会知识集作用于扩大化的物品集,具体劳动指个别的知识集作用于个别的物品集。
    商品市场的分配方式的基本依据是个人的最小需要集,超过最小需要集的部分属于进取型人格的体现。
    综上可知,需要是应然的目标集,探索是实现目标的方法集,商品是满足必然的物品集。
    三、结论
    本文分析了经济中的需求理论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背后的理论前提。人既是商品的生产者又是商品的消费者,模型将生产和消费统一起来,并提出自循环理论,这是对经济活动的一种重新构想和建设。由于劳动的异质性和商品的同质性,马克思主义劳动论和市场经济供需论走向了两个方向,模型试图将这两种方向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85.
[2]Andreu Mas-Colell,Michael D. Whinston, and Jerry R. Green.Microeconomic Theory[M].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