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510 0
2007-08-08

本人目前正在做一个关于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课题,打算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研究货币政策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现在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应该如何具体设定模型的结构?也就是说,是直接把工具变量(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中间变量(货币供应量)和目标变量(产出、价格水平)混合起来与其滞后项做回归,还是将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划分成两个阶段,分别研究政策工具与中间目标、中间目标与最终目标的统计关系?还是有其他更好的模型结构可供选择?

因为课题的核心是研究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而工具变量又是直接作用于中间目标的,似乎跟实际产出没有多大关系,但货币政策本身的落脚点又在实体经济层次,所以就存在矛盾的地方。

两阶段划分法虽然比较全面,但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从何体现?如果直接把所有变量纳入模型系统,又缺乏计量理论基础,也难取舍。

希望能够得到高手的启发,如果发现有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奖励1金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