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4042 21
2013-02-04
烈火【正理因明量学】入门笔记
  
  作者:烈火实验室[烈火·巴图鲁(曳剌拔都)·索南雍仲](张兵)
  注:此文可于以下地址找到和下载:空间、博客、爱问
  
  淘宝→ http://erdn.taobao.com
  空间→ http://www.tudou.com/home/lhsys
  博客→ http://lhsys.blog.sohu.com/
  爱问→ http://iask.sina.com.cn/u/1113670304/ish
  主QQ→ 693866669
  QQ群→109925565
    
  唵嘛呢叭咪吽
  皈依顶礼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如来、应供大阿罗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三界天人师、世尊薄伽梵、世间唯一量士夫;及三世十方一切诸佛、菩萨、阿罗汉等圣者。
  皈依顶礼供养金刚根本上师、大密乘法王、大圆满虹化成就者:阿宗珠巴仁波切土丹白玛逞列。
    与诸佛性法恩无分别。佛法莲花事业吉祥贤。
    我心自性光明永恒住。诚祈彻证四相愿成就。
  嗡阿吽 牟尼(佛) 夏萨那(法) 巴玛(莲花) 嘎尔玛(事业) 歇惹(吉祥) 巴乍(善) 萨尔瓦(一切) 斯得(成就) 啪拉吽(赐给我)
  
 【烈火补充】
  
  陈那论师『集量论』颂
   敬礼定量欲利生 大师善逝救护者
   为成量故从自论 集诸散说汇为一
  商羯罗主菩萨『因明入正理论』颂
   能立与能破 及似唯悟他
   现量与比量 及似唯自悟
  法称论师『释量论』颂
   众生多著庸俗论 由其无有般若力
   非但不求诸善说 反由嫉妒起嗔恚
   故我无意谓此论 真能利益于他人
   然心长乐习善说 故于此论生欢喜
  法称论师『释量论』颂
   彼诸慧能无劣弱 亦无通达甚深性
   彼诸增上精进者 亦无能见最胜性
   诸众生中我相等 继持善说不可得
   如众河流归大海 吾论隐没于自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2-4 03:43:30
【说明】
  
  本文是烈火自己的因明学习笔记,并非教学或严谨的论著。
  
【目录】
  
 【说明】
 【目录】
 【第一部分】因明与量学
 【第二部分】摄类与范畴
 【第三部分】所知与能知
 【第四部分】自相与总相
 【第五部分】现量与比量
 【第六部分】总相与别相
 【第七部分】成立与遣余
 【第八部分】能诠与所诠
 【第九部分】相属与相违
 【第十部分】支分与逻辑
 【第十一部分】宗与因(附:喻)
 【第十二部分】九句因与因三相
 【第十三部分】自续论式与应成论式
 【附一】因明源流
 【附二】无分刹那与无方分极微尘
 【附三】诸体名相举例说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2-4 03:50:38

【第一部分】因明与量学
  
 【一】因明与量学的区别
  【1】因明:逻辑学(研究内容: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2】量学:认识论(研究内容:知识何以成为可能)。
  【3】量学包括「因明(逻辑学)」;同时还包括三个主要讨论范畴:
  「所知境(存在论)」:认识的对象为何(或称:境、外境、所知境);
  「心类学(认识论)」:认识的主体为何(或称:识、有境、能知心);
  「摄类学(范畴论)」:主体认识对象时,使用的抽象概念进行归类。
 【二】因明向量学的过度
  【1】开始转向:陈那菩萨『集量论』为标志。
  【2】完成转向:法称菩萨『释量论』及「法称七论」为标志。
  【3】完全定型:全知萨迦智班『量理宝藏论』为标志。
  【4】总纲建立:全知宗喀巴大师『七部量论入门显现除意暗论』为标志。
 【三】因明八事(或称:因明八门、因明八义)
  【1】悟他门:能立、能破、似能立、似能破。
  【2】自悟门:现量、比量、似现量、似比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2-4 03:52:07

【第二部分】摄类与范畴
  
  恰巴曲森(公元1109年至公元1169年)最初列出十八对范畴,全知萨迦智班『量理宝藏论』也提出了十八对范畴。全知宗喀巴大师『因明七论入门』中讲了二十对范畴,普觉·强巴『因明学启蒙』集「摄类」之大成。大致可分为二类:
  【1】第一类:属于客体方面的。计有:1.显色红白;2.显色、形色;3.根本色、混合色、支分色;4.成事、常、物;5.是之常、非是之常;6.物质、心识、不相应行;7.自相、共相;8.一、异;9.物、功能;10.因、果;11.亲因、疏因;12.近取因、缘取因;13.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14.类、体、质;15.质法、体法;16.总、别;17.总类、总义、总聚。
  【2】第二类:讲主体的认识、思维和语言表达方面的。计有:1.境、觉;2.量、非量;3.能诊、所诊;4.性相、所表、事相;5.是、非;6.肯定、否定;7.相违、相属;8.同体相属、从生相属;9.后遍、遣遍;10.下遍、违遍;11.等遍;12.立、破;13.真、似;14.遮无、遮非;15.排入、立入;16.现量、比量;17.名、句、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2-4 03:54:08
【第三部分】所知与能知
  
  【1】所知、所知境、境、外境、对境、所量、所诠、有、存在,同义。
  【2】能知、能知心、有境、具境、心、能量、能诠、识,认知,同义。
  【3】所:指对象;能:指依据。(丈)量一块布,而是所量,尺是能量。
  【4】【境的分类】显现境、耽著境、所取境、照了境。
  【5】【取境的方式】自相、总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2-4 03:57:26

【第四部分】自相与共相
  
  『大正新修大藏经·别译杂阿含经(二六六)』言「总相及别相。分别解了知。一切悉知见。是故名为佛」。
  『阿毗昙心论』言「能知诸法自相共相名为佛」。
  『集量论』言「量唯有现比二量。何以故。所量除自共二相别无他相。缘自相之具境为现量。缘共相之具境为比量」。
  『正理滴论』言「现量之境。名为自相」又言「唯此自相。为胜义有(胜义:真实;有:实相、存在)」。
  【1】「共相」与「总相」,就一般而言,同义。
  【2】自相,指感觉的对象。现量(感觉的知识)所得。
  【3】共相,指思维的对象。比量(理性的知识)所得。
  【4】自相一定是别相,别相不一定是自相。
  【5】例说:比如观察一个杯子——
  眼所看到的杯子这个对象本身,是杯的「自相」。
  杯子影像,通过眼睛,已经呈现于意识(眼识);但观察者没有进行意识分别判断。这个时候,杯子是「自相」。即完全的客观状态。
  当你用意识判断的时候,加入了颜色、形态、美丑等判断内容时。这时的杯子,就是「共相」,也包括杯子的名称。
  共相不是自相,自相在形成共相时,一定有失真和变形。我们的一切语言描述的事物,实际都是共相的,不是客观事物自身。因为杯子自己没有美丑,也不存在颜色的判断。客观上有颜色,但判断的结果不是客观的,是主观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