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通胀和金融衍生品(转)
首先,简要解释一下各国汇率的形成机制。当前各国的汇率是各国纸币交换的比率,这个比率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总的来讲,汇率基本上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而并不是简单的购买力评价。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出国的人都觉得在美国1000美元所能买到的生活用品和服务(比如理发)。也就大致相当于在国内1000多人民币的水平。一个汉堡在美国卖5美元,在中国也只能卖10人民币左右。所以如果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绝对不是1:7.8。
汇率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各国的购买力评价、贸易关系、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货币发行量、各国企业的竞争力水平等各种因素。
贸易关系是形成汇率最基本的原因。两个国家需要进行贸易,但货币不同,就必然要有兑换机制,形成汇率。出口高于进口的国家,外汇就增加。外汇多了,外汇就要贬值,本币就升值。反之则反是。按照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本币升值的结果是外国人进口减少,本国人进口增加,从而达到贸易平衡,但从历史经验来看,货币贬值或升值不能彻底解决贸易逆差问题。现实中,由于世界各国都刺激出口、限制进口,许多国家故意使本国货币贬值,以达到增强出口竞争力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货币操纵。典型的国家就是日本。日本是贸易立国的国家,因此长期来讲,日本的出超是肯定的。为了维持日本产品的竞争力,日本政府总是千方百计地延迟日元升值。
如果贸易双方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多印纸币,那么两个国家的纸币就竞相贬值,哪个国家的货币政策更宽松,哪个国家的货币就更贬值。相对来说,两个国家的纸币相对于商品(或黄金)其实都是贬值的。因此两个国家都可能出现通货膨胀,并且出现一国货币对另一国货币贬值的情况。
为了维持贸易的稳定,回避汇率风险,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采用联系汇率制。由于美元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所以这些国家一般都采用钉住美元的策略。比如我国过去就是这样。这一策略的结果之一就是美元兑黄金贬值人民币兑黄金也要贬值,美元兑其他国家货币贬值,人民币兑其他国家纸币也贬值。举例来说:人民币钉住美元,美元贬值,黄金价格上涨,我国的黄金价格也上涨。假如我们硬是按住金价不让上涨,那么人们就可以用人民币在国内购买黄金,运到国外去换成美元,然后再将美元换成人民币,再购买黄金,形成循环套利。我国的黄金必然大量外流,最终也会推高黄金价格。
我国目前钉住美元,不让人民币升值的直接结果是,大量外来美元要求兑换成人民币,央行不得不多发许多人民币出来。这实际上是被迫扩大我国货币发行量,以失去国内货币政策自主权的代价换取人民币稳定,而只要美元贬值,我们也就必然跟着多发货币,用货币紧缩经济也就不可能。
当一个国家经济规模比较小的时候,他所占的世界贸易份额非常小,即使小国的货币价格被低估,发达国家一般不会理会这种联系汇率制度。但一个国家的贸易份额一旦很大,则这个国家的货币就必须反映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由于各个国家发展不平衡是必然的,货币的强弱态势也就必须要跟着调整,这就要求这些国家之间实行浮动的汇率制度。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都是采用浮动的汇率制度。
一个国家货币的强弱,不但取决于基本的贸易关系,还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比如货币发行量、利率水平等。国际货币市场有许多流动资本,有些专门作息差交易,他们借入利息低的货币(比如日元)购买利息高的货币(比如美元、澳元,甚至新西兰元)只要这些货币之间汇率保持基本稳定,这些息差交易者的获利是非常可观的。由于投机者使用30倍以上保证金杠杆,百分之3-4的利息差,就可以让其年收益率达到100%以上。而息差交易非常强大,当大家都做息差交易的时候,高息货币会被推高。这样,息差交易不但赚取利息差,还赚取货币升值收益。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国家货币发行过量,但使用高利息的方法,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甚至提高外汇市场上的本币价格。
从长期来说,汇率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贸易状况,财政状况。贸易赤字、财政赤字意味着借钱过日子,借的钱总是要还的。因此,一旦到了不得不还的时候,货币贬值就不可避免。
从本质上讲,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的,由一个国家经济效率决定的。生产效率高的国家就处于优势地位,效率低的国家处于劣势地位。但反过来,货币政策也会影响甚至决定许多主导产业的生死存亡。比如英国为了维持英镑的汇率,结果牺牲了本国的汽车工业。反过来,主导产业的灭亡或失去国际竞争力,最终要导致国家实力的下降,导致货币的贬值。这是一个互动的、相互影响的过程。同时,使用高的利率维持汇率,必然提高企业融资成本,从长期来看,必然损害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形成本币贬值的更大压力。所以用提高利率来支撑本国货币汇率的做法,其实不可能长久。
货币政策有其自身的周期,按道理应该是根据经济周期来制定货币政策。当经济衰退的时候,多发货币刺激经济发展,经济繁荣的时候就应该紧缩货币,提高利率,回笼货币。但是各国为了减缓经济周期的痛苦,往往是紧缩的时候不紧缩,刺激的时候使劲刺激。这就造成利率长期偏低,而货币发行量越来越大。当权宜之计变成长久之计,货币发行量必然远远超过实际需要,通货膨胀就必然来到。
同时,发达国家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就必然想方设法压低消费品价格。这样,一方面多余的货币无处去,另一方面生产企业由于消费品价格低无利可图。大量过剩的货币就要冲向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形成大量泡沫。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是大量的社会资源流入到低效率的部门,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大大降低,企业的融资环境过于宽松,竞争力提升缓慢。长期资源错配,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必然导致大量财富的浪费,必然的结果就是调整、调整、再调整。日本长达10年的经济停滞就是教训。
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首先损害的就是银行业,特别是依靠借贷牟利的银行。银行业如果长期受损害,就必然影响到国家金融安全,影响正常的信用机制。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以后,银行大量倒闭、破产被兼并,就是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导致银行长期受损害。银行业一旦衰退,整个经济发展就缺乏信用支撑。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都利用各种手段延迟、减弱经济周期,将危机往后、往外转移。但危机在不断积累,实际上没有解决。这是人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危机总有爆发出来的一天。
上面我们说过,由于长时间使用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货币发行量过大,导致地产和股票市场的泡沫。但地产和股票的泡沫并非是完全的货币问题。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发行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但是我认为,许多泡沫的形成,并不仅仅是货币的问题。如果通货膨胀仅仅是由于货币多发,首先就无法解释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特别是外来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例如70年代的石油价格暴涨,直接将美国经济送入滞胀阶段,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很严重,政府即便没有多发货币,物价其实还是会上涨。当时即使用黄金做货币,其实也还是避免不了通货膨胀。这是因为石油价格上涨,是由于石油短缺造成的。(根据历史资料,欧佩克在宣布用石油武器打击以色列及其盟国以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和美国、欧洲进行了谈判,并将产量回升至以前的水平,但是石油的价格还是没有降下来。)所以,当时的石油价格猛涨,是供给和需求不平衡问题,而不是货币问题。
在认识货币的问题上,表面上看起来最简单的货币,其实内涵最复杂、最丰富。为了将这个来龙去脉说清楚,必须说说黄金和白银。
金银货币本质上是一种商品,因为只有商品才能与其他商品交换。所以金银作为商品,首先要有使用价值。黄金白银的使用价值在那里?其实很简单,好看,耐用,稀有!。例1、在神秘的印加古国,国王要求臣民们奉献金器,国王并没有把这些金器当作财富,而仅仅作为一种装饰物,国王的皮肤上涂抹着金灿灿的黄金让他感到非常漂亮。例2、那些非洲土著酋长们,身上有许多金饰和象牙做成的装饰物。例3、我们湖南的少数民族、藏民,有许多银子、金子装饰的服饰。例4、印度女人出嫁,要购买大量的金饰品。至今为止,金子除了装饰物外,没有其它的主要用途,但正是人类的爱美之心成就了爱财之心。
金银稀有,就使得获得它很困难,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就意味着它能够以小小的身躯、轻微的质量承载大量的人类劳动,从而可以成为财富的代表。到今天为止,尽管科技如此发达,人们开采金银的工作,仍然不能说比古人轻松多少。因此金银仍然可以凝结大量的人类劳动。
理解了这两点,就明白,金银虽然是特殊的,可以作为货币的商品,但归根结底就是商品。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章就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为什么他又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金银不再是财富的代表,只作为公共设施的“装饰物”。
重新回归到金银是一种商品,就自然可以认识到金银也有它与其他商品交换的问题,也要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金银作为货币具有比较稳定的好处,其原因是金银所包含的内在价值,或者说内在的人类劳动是稳定的,它不会象电脑一样快速的贬值。但这不意味着他的价格永远是固定的,更不意味着他的供求关系就是不变的或者说这个坐标系本身是固定的。
当金银多了的时候就贬值,就是通货膨胀,反之就是紧缩。美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金本位和银本位之争,这次争夺甚至影响到了美国大选。当时的穷人们迫切需要一次通货膨胀来缓解债务,银行家则反对。所以形成了两大对立派。主张通货膨胀的,希望银本位,反之,则是坚持金本位。这次争夺虽然以维持金本位结束,但随后在新墨西哥发现的大金矿也带来了通货膨胀,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段历史说明:金子多了,是会通货膨胀的。金子少了,是会通货紧缩的。
再以我国为例: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再根据《宋史 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 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综上所述,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时期2000—4000元。
注:以上我国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数据为转载。
可见,这个通货膨胀的问题自古就有,特别是明清两代,由于我国贸易长期出超,白银大量流入,结果白银所能购买的谷物数量大大降低。(由于白银数量越来越多,才使得我国能以白银作为货币,我国宋代以前都是以铜钱作为主要货币,汉唐莫不如此)因此,金银内涵价值虽然稳定,但也受到供求关系影响,本身也会产生价格波动,而金银的贬值,就是通货膨胀。
当金本位解体以后,纸币代替金银。纸币本身不能承载价值,完全是依靠政府强制力强迫人民接受的。因此,才有货币创造的问题。货币创造在本质上适应了经济规模扩大的需要,但同时也为政府筹集资金带来了方便。有了纸币,货币就不再是一种商品,因为他没有使用价值,也没有承载人类的劳动。纸币的本质是一种债券,一种见票即付(货物/服务)的债券。本质上来说,纸币是一种信用符号。
在现代金融的条件下,货币发行并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并非完全由政府主导。因为商业银行虽然不能印发纸币,但却可以将存款贷出去,贷款暂时不用的部分又会回流到银行形成新的存款,银行又会把这些存款贷出去,这样就形成了货币乘数效应,实际上达到了创造货币的效果。如果央行放松货币但银行却惜贷,那么货币乘数就会大大降低,流通性还是不能得到好转,反之亦然。所以,央行的货币政策实际上要依靠银行的配合才能完成。
因此,货币问题和通货膨胀问题,不是简单的货币多发的问题。日本的资产泡沫固然有日本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原因,但与日本国家创造大量盈余更有关系。即使日本不多发货币,日本赚取的大量盈余,也必须寻找出路,也有可能造成地产、股市泡沫。货币只不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管泡沫的成因如何,是不是由货币多发造成,还是仅仅是由于盈余过多没有出路造成泡沫,泡沫的本质仍然是价格与实物资产的严重背离,本质上是资源的严重错配,是资源使用效率的大大降低。这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的,是市场经济消费供给总量不平衡和结构不平横的必然表现。
如果我们把由资源错配造成的泡沫简单理解为货币现象,简单归咎于货币多发,那么就会自然的认为这是一种常态,(因为货币过多发行是常态),而忽视了资源错配、资源低效率使用甚至白白浪费的本质。
诚然货币多发引起的通货膨胀,特别是可能引起资源价格的上涨。但是资源价格的上涨本质上仍然是供求关系的结果。不然我们无法解释,为何原油价格在70年代上涨以后会形成长期的熊市,(这一时间以后货币一直都在多发)。黄金为何在美元脱离金本位后上涨到800美元,几十年过去了,黄金价格一直在下跌,直到今天,也只有600多美金。难道今天的美元多发的程度比几十年前轻了么?
货币多发也不能解释投机行为。不然我们不能解释,为何在金本位时代仍然有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密西西比泡沫以及1929年的股票泡沫。这些时代都没有货币多发问题。
货币主义的贡献在于极力约束政府多发货币的行为,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不能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货币多发。因为即便是金银,也是有供求关系的,也是众多商品中的一种,受价值规律约束。
最后谈谈,衍生品问题。这个怪物到底是由货币问题造成的还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呢?最早的期货交易是出现在日本的稻米市场。当时根本还没有现代意义的纸币流通。但是期货市场已经出现。当时的日本政府发现期货市场稻米价格波动很大,现货市场却很少波动,于是认为期货市场是一个投机市场关闭了它,但是期货市场一关闭,现货市场的价格马上开始剧烈波动!最后只好重新恢复期货交易。这段历史说明,期货市场承担了许多价格波动的痛苦,给社会带来了平稳的价格。
我国满清末年,山西等地也出现了“买树梢”(类似于期货)的交易。胡雪岩与农民们签订的蚕丝收购契约也类似于期货。这些例子都说明,期货市场的本质功能是为商品交易双方提供一个风险回避的机制,通过这种机制,转嫁了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
任何一个衍生品市场,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赌场。如果是赌场,那么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允许这么大规模的赌场长期存在。衍生品市场必须具有转嫁风险功能,或者说有一些正面的功能才能为社会做接受。而反过来,正是经济生活中本来存在的不确定性、波动性催生了衍生品市场。因为风险回避的商人们只有通过这些衍生品才能将风险转嫁出去。
转嫁风险必须有对手、有对家,这就要求必须有那么一些人愿意承担风险,并希望以此来获利,这些人就是投机者。没有投机者那么套期保值的人就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投机者,市场就没有了流动性。所以,衍生品市场在绝大部分时间内,是将这个社会的风险由少数的商人,转嫁到愿意分担风险并参与收益分配的投机者身上。
投机者采用的是保证金交易,可以以小博大。没有保证金就不能吸引投机者。而任何一个市场,看多和看空的双方都有一个比例关系,而投机多空双方的差额部分,才能用来做套期保值。所以市场交易流动性的要求就必然需要大量的投机者。投机者在人数和资金量上都要远远超过套期保值者,才能保持流动性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所以,市场的主要交易虽然是投机者交易,但却可以为套期保值者提供服务。
外汇、期权、远期、互换等等金融衍生品,都是这样。以外汇市场为例,正常的商业交易所占份额很小。但如果你考虑到保证金的因素,投机双方对冲的因素,以实际来看,大量的交易背后的资金量其实没有那么悬殊。保证金交易的杠杆从30倍到200倍不等。如果把投机交易额,按比例缩小,可以发现,这些看似多的资金,其实背后的资金规模是小很多的。再考虑到投机者之间的对冲,净额部分就又要再打折扣。除此以外,投机者是非常分散的,决策也分散。这种无组织的状态其实在多数情况下难以形成市场的合力。有时候他们方向一致,富可敌国,有摧枯拉朽之势,但一旦形势逆转,就如同一盘散沙,就毫无战斗力。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投机者都起到了分散风险的正面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以后,衍生品交易如此活跃的发展起来。因为有许多的风险需要回避,有许多的波动需要回避,必须要有这么一个地方来对冲风险。这就是为什么,虚拟经济表面上看起来强大(交易额是实际市场的几十倍几百倍),但从来没有一个衍生品市场可以脱离真实的市场,脱离实际的交易。以外汇市场为例,外汇市场是一个典型的消息市的市场,很少有看到投机的力量能够脱离基本面的因素一路横冲直撞的。这些都说明虚拟市场大多数情况下其实还是基本面决定的。
历史上很难发现那一次投机最开始不是由基本面因素而引起的,就算是编故事,也要有个题材吧。历史的事实是:投机常常是由基本面因素引起,价值背离被人们认识到后,价格剧烈波动,最终人类赌博的天性取代了基本面,博傻代替了投资,最终形成狂热。
投机行为可能是人类固有的天性之一,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对赌场的交易额作过统计,如果有的话那数目一定不少,(我们至少知道彩票的购买额是很多的)。完全零和博弈的赌博上都能吸引这么多人,可见投机的诱惑。
当投机行为规模过于庞大,或风险过于明显的时候,投机行为的可怕性也就显现出来。由于衍生品投机交易者是由一群极不稳定的风险偏好者组成,有时候他们不但不能对冲风险甚至会放大风险。更有甚者,当这群人达成了对市场的某种共识的时候,将会爆发出洪水般的力量。因此,对付投机的办法不是与投机者互搏,而是要积极地去消除诱发投机行为的基本面因素,不使出现过度的价值背离,这实际上也是对经济的优化,是主动地适应价值规律。
从人类的本性去寻找投机的答案,或许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既然连黄金本身都依赖于人类爱美的天性。那么我们从人类天性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从人类需求的角度去寻找答案有何不可?至少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市场的现象,至少让我们认识到自身认识的局限性,我们是如此的渺小,但我们还是用智慧去尝试理解上帝创造的这些生灵的行为。我想认识到我们的局限比无知更好些,因无知而无畏是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