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之整体
预案
前 言
1这是一个庞大的揭示客观实际的理论体系,就是因为他把消灭贫穷这个客观实际加以理论化,比较详尽的解释了贫穷的概念和具体消灭贫穷的方法。
2.消灭贫穷,首先要解决货币数量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消灭贫穷就是空谈。他用数理方法论证了货币数量与社会劳动即劳动工资的关系。
3.我们消灭贫穷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建立小康社会经济和发达社会经济,对此也进行了客观分析。
4.中国社会经济的出路在于农业经济的城市化,如何城市化,他提出三个步骤和层次,即:企业化、产业化和城市化。
5.我们提出新的财政管理理论,过去财政分配是由上往下,现在是由下往上,即从村政府开始,村级财政相加等于乡级财政;乡级财政相加,等于县级财政;县级财政相加等于地市财政;地市财政相加,等于省级财政;省级财政相加,等于国家财政。过去是相减(分配),结果是归零;现在是相加之和,反映了财政管理方法的质的飞跃,也反映了国家财政货币分配内容的质变,告诉我们:货币也就是统计手段和数字,生产手段和消费手段(劳动工资)。
6.小康社会和发达社会的关键内容是标准,没有小康社会的标准,就是没有经济建设的目标,如此又如何实现?
7.我们的研究则比“孙子兵法”,可以为任何一个国家、省、市、县、乡、村的经济发展所用。是一个世界经济科学理论。
8.我国要建立低碳生态经济,首先要克服污染严重的企业生产,要减少50%左右的能源浪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低碳和生态。
9.那些只是为了钱的行为都在治理范围之内,例如贩毒、腐败、各种刑事犯罪都可以得到有效遏制。
10.消灭贫穷和实现小康社会、发达社会,首先要克服穷人与富人的矛盾,就是要建立人人平等的美好社会,我们只是需要进行货币科学的完善和管理就可以实现。
12.居住、就业、教育、医疗和消费,这是具体的民生问题,小康社会和发达社会就是制定具体内容的标准。
13.世界都实现小康社会了,人类社会才能完全消灭贫穷。
二零一三年春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之整体
预案
编者语:
理论联系实际,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构建小康社会的理论在哪里?这就是我们的研究内容。
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麻烦;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贡献。我们的研究除了小康社会的问题,还研究更具体、更实际的“衣食住行”问题,还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这些问题不好解决,但也不是无法解决,这样就有了“消灭贫穷”的理论体系。我们只有在理论上找到方法,才能在实际方面加以解决。
消灭贫穷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工程,要从物质资料、精神资料和货币三个方面认识和解决,小康社会建设也要从这三个方面做起。除此之外,对一些重大社会问题,例如腐败等各种经济犯罪、刑事犯罪、贩毒等等,这些属于精神贫穷现象,经过论证完全可以做到科学消除。
这是一个世界上还没有的重大科学理论成果:《消灭贫穷加速构建小康社会》,世界都小康社会了,还不能消灭贫穷吗?
一然研究工作室
2013年1月
目 录
理论基础
一. 穷人与富人的平等与不平等
1. 物质消费资料使用价值的平等
2. 精神资料消费的不平等
3. 货币(劳动工资)数量的不平等
4. 如何消除不平等
二.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1. 在物质上:被管理者为管理者服务
2. 在精神上:管理者为被管理者服务的
3. 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劳动协作关系
4. 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三. 城市经济管理形态及其职能的科学意义
1. 什么是社会经济管理形态?
2. 社会经济管理形态的职能意义
3. 克服诸多社会经济矛盾的纲
四. 消灭贫穷的理论与方法
1. 消灭物质贫穷工程
2. 消灭精神贫穷工程
3. 消灭货币贫穷工程
4. 综合消灭贫穷法
实践方略
一. 如何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1. 固定资产投资
2. 流动资金投资
3. 劳动工资投资
4. 其它劳动就业保障:消费、居住、教育、医疗、养老等等
二. 如何解决资金问题
1、货币数量
2、物质资料与精神资料的关系
3、与社会劳动的关系
4、与社会GDP的关系
三. 小康社会与发达社会的标准
1. 高级发达社会的标准
2. 小康社会的标准
省、市、县、乡、村各级政府实施预案
一.省(市)级政府实施方法
1.行政管理体制(法律法规)
2.经济管理体制(货币管理制度)
3.完善城市经济财政管理制度
二.县级政府实施方法:城市化
1.生产管理体制
2.消费管理体制
三.乡级政府实施方法:产业化
公司化管理体制
1.机械化企业公司
2.农业种植企业公司
3.养殖企业公司
4畜牧企业公司
5.林业企业公司
6.水利企业公司
7.各种深加工企业公司
8.营销企业公司
9.农业科技服务公司
10.建筑工程公司
四.村级政府实施方法:企业化
1.机械化企业
2.农业种植企业
3.养殖企业
4畜牧企业
5.林业企业
6.水利企业
7.各种深加工企业
8.营销企业
9.农业科技服务站
10.建筑工程队
五 具体规划内容
1.总体规划
2.工业产业规划
3.社会公共工程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