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470 4
2007-08-10
新一期《中国新闻周刊》推出“向下的青春”专题,对北京等大城市周边的“高知贫民村”予以关注,向人们展示了当前庞大的“毕业即失业”群体,从物质到精神的双重困窘。

  从整体上看,当前青年群体的就业的确越来越难。无论城乡,无论受教育程度,有许多青年已深陷对现实的困惑以及前程的迷惘中,“高知贫民”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青春本应与希望相连,保持蓬勃向上的势头方是青春的当然含义,然而,他们连一份像样的工作都很难找到,更遑论向上流动的机会。这样的青春,只能体味更多的苦涩和无奈。当然,青春不应惧怕辛劳和苦涩,可如果辛劳苦涩之后,仍是无尽的迷茫,那么“向下”就近乎一种必然趋势。

  必须承认,当前中国的大学教育有些发展过快,尤其是学费太高。既然读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总要想办法收回成本。对一些低收入甚至为读大学欠下外债的家庭来说,也只有寄希望于“收回成本”,才能使生活回归正常轨道。这正是许多大学毕业生留连于大城市的原因之一,因为毕竟在大城市获取高收入的机会多一些,回到乡下或小城即便能够顺利找到工作,“读书成本”恐也短时无以收回。

  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也使得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水平不济、能力不足,客观上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

  另外,许多人“青春向下”,与当前的机会分配不公有关。并非所有的“机会”都进入了“市场”,相当多的发展机会被权力霸占,还有相当多的机会要靠关系争取,只有少数机会进入了市场。这导致了竞争无门,甚至出现用人的“逆淘汰”现象,许多禀赋优秀的青年只好郁闷地承受“向下的青春”。其次,年轻人之所以热衷于在大城市求职,导致就业压力过于集中,是城乡资源分配长期不公、发展政策长期有所侧重的必然结果。一切以大城市为中心,让大城市占有太多的发展机会,这种发展观是否科学合理呢?显然很值得商榷。

  当然也必须看到,类似“向下的青春”这样的抱怨,也与当前普遍不尽成熟、不够耐心的“成功观”有关。在滥俗的“励志文化”的影响下,许多年轻人已经失去了“嚼菜根”的毅力和精神,恨不得一夜成名。对这样的追求虽然不能苛责,但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在认清自我能力和价值后再寻找合适机会,整体的就业局面当不至如此不堪。

  无论如何,如果随处皆是“向下的青春”,便无从托起一个“向上的社会”。因而,这种局面究竟是社会转型必有的阵痛,还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出现了偏差,便已是一个不容推诿、回避的严峻课题。必须给它一个答案。因为现在的青春维系着未来的社会,青春的希望正是整个社会的希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8-11 00:03:00

我赞同楼主说的现在大学生的对自己定位不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11 00:15:00

定位该怎么定呢……把多读的那么多书都扔掉,然后去做体力劳动,拿那么丁点儿工资就是定位准确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11 09:25:00
这样的人力资源闲置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与其等着不如先找点事情做做免得坐着贬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11 19:53: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