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博弈论
2257 2
2013-02-15

本文引自悦观华夏博客,http://sunbao99cn.blog.163.com/blog/static/4874508720115942249810/

近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各路媒体纷纷发表意见建议,现有的观点集中在无个问题:一是ZF部门监管不到位,每月一次“在办公室等候企业送样品来检验”。二是分段管理的食品安全体制问题严重,“七八顶大盖帽管不住一个小草帽”。三是立法滞后,食品安全标准过低。四是运动式执法雷声大雨点小。五是企业经营者唯利是图,没有良心。这种分析骂得痛快,读者解渴,但很不全面。笔者不揣浅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何为中国式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的词汇,包括食品的供给安全和卫生安全两方面。食品卫生安全中可划分为主观指标:食品的安全感和客观指标:食品的安全性。眼下中国式的食品安全是指食品的安全感和安全性,更主要的是安全感防线完全崩溃。出现了食品生产者不吃自己生产的那一类食品,可见问题之惨痛!

二、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十大难题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难题还有如下十个:

(一)信息不对称造成“实情难测”。

一是企业制假售假的信息。企业造假的真实信息首先掌握在负责人手中,一般工人更无心关注这些与自身收益无关的事情。二是监管单位的信息。监管单位一般是根据自己巡查和外界投诉来进行工作的,如果对方是一个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监管人员往往认为不会有问题,这符合常人的认识规则。三是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问题。实践中,往往发现了不属于自身职责之内的事情,执法人员为了省事就干脆不管。四是建立台账的信息失灵。有人以为只要建立了进货销货台账就能保障来源问题,但台账可以造假。五是执法检测的信息问题。执法人员不可能全部知道如何识别假冒伪劣,没有检测仪器时,执法时往往是根据对方的进货单据等判断。

(二)生产消费分离造成“责任失衡”。

目前我国部分食品生产者与消费者基本上呈现分离状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生产中最为明显,这造成了食品安全问题的责任失衡。例如,出售牛奶的奶农并不是牛奶的消费者,这种情况使得奶农没有责任对其商品负责,在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后,多数人将责任全部加在生产厂身上。

(四)智猪博弈遏制“工作动力”。

食品安全监管中,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上级可以通过考核挂钩、评奖、处分等方式激励下级单位和个人。但是主动权在上级,下级基本上只是被动接受,构成了“智猪博弈”的条件,使下级处于应付状态,只要不出事就可以放心。工作既要做好,又要防止上级的突击检查,心思不能固定,精力主要放在可能被检查到的地方和单位,其他的只好放在后面。如此一来,工作动力不足,工作的扎实程度不够,往往是表面功夫、官样文章。

(五)计量能力弱化提高“努力成本”。

工作人员的努力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性努力,即努力工作;另一种是分配性努力,即千方百计地争名夺利。如果一个执法单位的计量能力很差,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努力程度与其经济报酬、政治待遇之间只有松散的联系,那么这个单位的执法绩效就会很低,因为该执法组织存在着明显的“偷懒”与“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

(六)行业协会未能“回归本位”。

行业协会作为重要的治理机制,在西方国家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尚未有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的机制,出事之后协会也哑巴了。

(七)地方ZF保护提供了“后台支持”。

经济学家张军认为,越是经济落后的地方,地方ZF的管制者越腐败,而他们越腐败,越是诱导和鼓励假冒伪劣的生产活动,打击真正的私人创业活动。这就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寻租猖獗的体制环境,其结果不仅严重伤害当地消费者的利益,也损害当地的经济发展。

(八)征信体系尚未建立使违法者“大显神通”。

当前我国的征信体系不健全,无法明确知道谁在制售假冒伪劣。即使一个人制假售假被处罚后,也没有档案记载,这些信息成为他的私有信息,外界很难知道。在国土面积辽阔、人口众多、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他可以随意再换一个地方继续从事他的非法活动。

(九)政策法规执行不到位造成“漏洞多多”。

在生产力和制度环境千差万别的客观条件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障卫生标准得到贯彻执行。当前中国经济处在转型时期,如果完全按照国际标准来管理,是不具备条件的。例如,我国《食品卫生法》仅对104种农药在粮食、水果、蔬菜、肉等45种食品中规定了残留量,总含291个指标。而国际食品法典则对176种农药在3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条农药残留指标。问题在于,我国那291个指标多少得到了落实?

(十)消费者的认识误区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不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有误解,如有人认为越白的馒头越好;还有些人将食品按等级分为天然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为只要是天然的、有机的一定就是好的、无害的食品。其实这是误区,白馒头不一定安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在生产中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是针对环保程度而言的,不是食品的等级标准。

从另外的角度看,我国文化中的一些劣根也为食品安全兴风作浪,例如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漠然的看客”心态——良知麻痹、缺乏正义的是非观;中国是重出身、看门弟的社会,不怀疑大企业、国有企业造假,这些都是不利于食品安全管理的。。

三、建立食品安全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议

改变食品安全的监管困境,必须要跳出现有方式方法的局限,除了加强监管、追溯责任之外,还要在思路上进行创新。对此,笔者有如下四点建议:

(一)建设现代农业,推行规模化生产。

一是改变农业的小生产模式,在农业领域实现规模化生产,使得初级农产品可以追溯,让生产者承担食品安全的应有责任。二是提高食品生产行业的准入门槛,利用规模生产的集聚效应、扩散效应来降低单个市场主体无法达到的环保、卫生标准、技术条件。

(二)鼓励和保护社会参与热情,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危害。

建立举报保密制度和举报信息共享制度,促进各单位打击违法行为,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三)放心让权,发挥协会的力量。

当前需要应该按照“放宽条件、放松管制、放活机制、放手发展、放胆使用、放心让权”的原则,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发展。敢于把一些权力交给协会,让行业协会有发挥作用的机会和平台。

(四)加大惩罚的力度,严惩违法厂商和个人。

一些西方国家的做法可以借鉴:美国法律规定生产、批发、销售假冒商品均属有罪,对生产者、经营者处以25万美元以上和100万美元以下的罚款,并处以5年以上的监禁;如有假冒前科的,罚款额可达500万美元,监禁20年。德国在闹市开假冒伪劣商品“博物馆”、“陈列馆”,把造假者的姓名公之于众,造假者还得交“展出费”。

(五)提高计量能力,鼓励生产性努力。

执法部门要根据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的要求,逐步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执法人员进行可计量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结合执法工作的实际情况,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处置渎职行为。

(六)坚决打击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堵住不安全食品来源。

采取断水断电断气断电话断网络的手段,使经营者无生意可做;加大经济处罚力度,使其收益远低于成本,从根本上遏制其谋利行为;加强对出租屋业主的处罚,斩断无证无照的场所来源;打击违法建筑,阻碍违法建筑成为无照经营的场所。

(七)实行召回制度,避免二次危害。

食品召回制度是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美国从1966年就开始建立产品的召回制度。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

(八)建立信用记录并上网公布,遏制违法者多次违法。

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网络,各地区互联互通,定期或不定期地在网上公布不良信用的主体。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根据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记录,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十)加强食育教育,提高食品科学认知水平。

针对国人食品营养知识缺乏的问题,有必要加强食育教育。主要措施是加强学校的食育教育,从小学开始逐步普及食品安全、健康知识。利用网络等媒体宣传食品安全教育,利用科普读物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2-26 10:58:48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1 09:46:46
食品安全太重要了,国人的诚信水平太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