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写在马克思自己标明的Ⅰ—Ⅶ的七个笔记本上,其主体内容包括“货币章”(从第Ⅰ笔记本第1页到第Ⅱ笔记本第7页)和“资本章”(从第Ⅱ笔记本第8页到第Ⅶ笔记本第62页)。最后,马克思又写了“价值章”(第Ⅶ笔记本第63页),并在“价值章”前写上“Ⅰ”,表示这是第一章,回过头来在“货币章”前写上“Ⅱ”、在“资本章”前写上“Ⅲ”,表示它们分别为第二章和第三章。“价值章”只写了一页,它是以商品范畴为逻辑起点的。《手稿》还包括马克思为自己以后写作方便而编写的手稿索引和提要。这些索引和提要,对我们现在理解手稿的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从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史发展来看,《手稿》实现了马克思经济学的三个重大转折。
一是马克思从对现存的经济学理论批判为主的研究向以经济学体系构建为主的理论叙述的转变。马克思在论及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时曾指出:“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观念上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3](P21~22)研究方法包括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所有材料的各种发展形式和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等主要环节。经过这些主要环节,就能得出一些理论结论。接着,把这些理论结论以思维的方式表达出来、再现出来,就是叙述方法。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既有同时性也有继起性。从继起性上来看,研究方法的结果是叙述方法的起端,只有运用研究方法得出的理论结论,才有叙述方法的理论阐述和理论体系表达。从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史过程来看,在《手稿》之前,马克思经济学的发展主要是研究过程,是马克思充分地占有经济学的各种材料、分析所有这些材料的各种发展形式以及寻求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的过程。以《手稿》为起点,开始以叙述为主的经济学发展的新阶段,如从《导言》开始、从批判巴师夏和凯里开始或从批判达里蒙货币理论开始的连续尝试,一直到确立以商品范畴为逻辑起点的过程,都反映了马克思经济学发展的这一重大变化。这一重大变化的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出版于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最重大的成果就是出版于1867年的《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1版。
二是提出《政治经济学批判》“六册结构”的恢宏构想,这也是上述转变的集中体现。在《导言》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五篇结构”,这就是:“(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不过是在上面所阐述的意义上。(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它们的相互关系。城市和乡村。三大社会阶级。它们之间的交换。流通。信用事业(私人的)。(3)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来考察。‘非生产’阶级。税。国债。公共信用。人口。殖民地。向国外移民。(4)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5)世界市场和危机。”[4](P50)“五篇结构”第一篇中“一般的抽象的规定”,指的是“一些有决定意义的抽象的一般的关系,如分工、货币、价值等等”,或者说是“劳动、分工、需要、交换价值等等这些简单的东西”[4](P41~42)。第二篇重点论述的是资本、雇佣劳动和土地所有制这三个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资本具有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只有在考察资本范畴之后,才能考察其他两个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第三篇主要探讨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上的概括,如对国家的本质及其经济职能一般性质的研究,对国家和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关系的研究,对国家经济职能形式,其中包括对税、国债、公共信用、人口等问题的研究。第四篇和第五篇从国家对外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整体关系上,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更为具体的规定性。
大约在1858年初,在“五篇结构”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六册结构”。这六册依次为:《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或称《国际贸易》)、《世界市场》。原来“五篇结构”的第二篇,现在扩展为“六册结构”中的前三册,原来第一篇则成为第一册《资本》的绪论性的内容。在分三册对当时社会三个主要方面的经济关系、反映当时社会三大阶级之间关系叙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最后达到世界市场这一最具体的层面,这时,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才能从整体上展现出来。
在“六册结构”中,第一册“资本”又分作四篇:一是“资本一般”篇,对资本的最抽象、最本质的规定性的研究;二是“竞争”篇,即相互竞争的许多资本之间的关系;三是“信用”篇;四是“股份资本”篇,股份资本是资本的最高的形式,是包含着扬弃自身的资本形式。“资本一般”篇又分作三章:第一章研究商品,第二章研究货币,第三章研究资本本身。其中第三章又分作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三项内容。这也就是说,商品是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始基范畴,对商品的叙述才能理解货币的本质,对货币的叙述才能理解资本的本质。从最抽象的、最简单的商品范畴开始,一直到最具体的、最复杂的世界市场范畴,这之间存在着从抽象逐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过程。
《手稿》是马克思按“六册结构”撰写他的经济学著作的第一次尝试。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就是“六册结构”的开头部分,即第一册《资本》第一部分“资本一般”的起首两章。1860年下半年和1861年上半年,马克思着手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并在1861年至1863年上半年间完成了一部卷帙浩繁的经济学手稿,现在通常称之为《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按照原先的计划,第二分册主要论述第一册《资本》第一篇“资本一般”的第三章资本。但在对资本的深入论述中,大约在1862年底,马克思对原先的写作计划作了调整,决定把他正在写作的经济学著作定名为《资本论》,原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改作副标题。这样,马克思把他的经济学著作正式定名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其实,马克思只是对他原先的写作计划作了调整,并没有改变“六册结构”的写作构思。马克思似乎感到,在他有生之年难以按“六册结构”完成全部经济学著作,但首先要完成属于“基本原理”的第一册《资本》,这是他整个著作的最难叙述的部分,也是他整个著作的“精髓”。这一部分论述清楚了,其余部分后人就可能较为容易地做出进一步的叙述了。1863 年之后,马克思就是以《资本论》为标题写作他的经济学著作的。因此,现在的《资本论》前三卷,其实只相当于“六册结构”第一册《资本》的第一篇“资本一般”(商品、货币、资本)的内容。“六册结构”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留下宏大的理论空间。
三是第一次对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趋势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特别是完成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首次提出剩余价值范畴,初步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来源、生产方式、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重要问题,成为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标识,奠定了《资本论》理论大厦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