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1609 4
2013-02-19

为什么我们不能透过名义GDP判断货币是否超发

一直以来,有关人民币发行总量是否过多,存在颇多争议,很多人喜欢以中美之间的经济指标为判断依据,进而质疑中国央行的货币发行总量。我们就以2011年中美二国名义GDP为例。2011年美国GDP总量150940亿美元,M2为96138亿美元;2011年中国GDP总量471564亿人民币,M2为851591亿人民币。美国M2为GDP的0.64倍,中国M2为GDP的1.81倍,中国M2发行量占GDP的比重几乎是美国的3倍。

货币超发通常指货币发行超过经济实体的需要部份。理论界一般认为,M2的增长率应该等于名义GDP的增长率,换句话讲就是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国的M2总量,应该和该国GDP总量相当。那么这个说法本身是正确的吗?中国货币发行是否超发?本文尝试着揭开这个谜团。

我们来做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模型中有两种企业,一个是生产企业,从事物质生产;一个是在建企业,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从收入法看GDP,GDP来源于生产企业创造的新价值。一般来看,生产企业在生产进行中要组织二部分资源,一个是生产资料,一个是劳动力,这二部分资源最终都会转化成产品的销售收入。

生产企业中,我们设生产资料为A,劳动力工资为B,销售收入为C,企业利润为D,货币投入为M,那么我们有如下等式。

这个社会的GDP=B+D,也就是说GDP实际上就是生产企业中的劳动者工资加上企业的利润,我们管它叫做工业增加值。

C>A+B,C-A-B=D,也就是说销售收入扣除你的生产资料消耗和劳动力消耗(即工资)就是你的企业利润。为简化起见,这里忽略企业的税收部分。利润部分最后要转化为在建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它实际上就是在建企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消耗。后面这个生产资料是在建企业的土地、厂房、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它和前述的生产资料不一样。前述的生产资料实际上是指生产企业消耗的生产原料或半成品等中间品。

所有生产企业在正常运转之前,一定要具备资源条件,所以银行体系在这个时候就发挥作用了,它要为我们提供流动资金,用于购买原材料及为工人开支等。当然流动资金可以反复使用,这个东西我们不管,因为它是货币银行学研究的东西,我们这里只累计计算。那么就有了如下等式,M=A+B+D。为什么要加上D呢?因为这个D是在建企业的资源投入,同样包括了原材料和人工等,当然也需要银行支持。

所以你看GDP=B+D,M=A+B+D,中国的M2大于GDP不正常吗?太正常了。这个多出来的就是A,这个A就是中国所有生产企业用来购买原材料、半成品、能源等中间品时,需要向银行融资的流动资金。这个A不是在建企业需要的A,在建企业需要的A,我们已经算在D中了,不能重复计算,否则M值就算高了。美国为什么M2较少呢?因为美国缺少A。中国加入世界经济循环和自由贸易后,美国产业逐渐空心化,服务业发达,科技强调创新,制造业只保留核心的产业或部门,其它制造部门及初级加工业大量向中国转移,而我们中国所有的以出口为目标的生产及加工企业,有哪一家能离开A呢?当然了,美国的M2不仅是不高于GDP,还比GDP少很多,这个估计是中美二国对M2的定义不一致,美国除了M2,可能还有M3、M4,它同时具备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手段,这里就不做进一步的讨论了。在本文的最后部分,会为你揭示另外一个可能。

很多人不了解这个制造业中的A到底有多高,那么这里给你举个真实的例子吧。中国某大型汽车工业集团,流动性负债占企业总资产的60%,这其中的中间在制品、库存等比重非常大,大量流动资金除了应付工人工资外,主要就是干这个用的。

有的人会指出我们这里的GDP没有考虑折旧因素,实际上是由于无关紧要,所以忽略掉了。一是因为折旧在企业实际生产中,所占比重不大,所以也不影响结论。二是因为目前折旧概念比较含混,经济学解释太空洞。实际运用中,折旧其实只是一个会记学上的概念,也就是让你每年计提,用于今后的固定资产投入,但是也不告诉你这个折旧的本质是什么,你怎么用这个折旧。严格的讲,折旧的本质概念,应该是叫做对固定资产损耗的补偿,包括有形损耗的补偿,无形损耗的补偿,跟你是否计提,完全没有关系。有形补偿实际上也包括二种,一个是维持现状,让它可以用,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称为维持费;一个是固定资产的报废及更新。那么我们国内一般是理解成后面的这个意思,也就是用于新的固定资产的采购上,以弥补固定资产的损失或报废。那么在后面的这个意思上,实际上这个折旧就是来源于企业利润,或者说我们可以把折旧理解为利润的一部分,企业没有利润,根本不会有折旧。经济学中的折旧,在现实中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意思的,也很难实现。经济学中的折旧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打个比方,就是象某个人老了的时候,去整个容,换个什么假器官,然后就年轻了,可以永远不死。其实哪里有人可以不死,企业也是一样,不管你有没有折旧,最终都会死,这个新陈代谢是自然的规律。事实上无论是折旧还是利润,二者其实最终都演化成固定资产投入,所以总体上对结论没有什么影响。

看到这里,也许有的人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凭什么利润都转化为投资了,资本家难道不可以把利润都吃掉吗?这个问题问的好,资本家从他的职业属性上看,是一种把利润转化为投资的、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行为代表者,从他的人性本质看,是一个侵占企业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削者。如果资本家不愿意做前者,只愿意做后者,那么这个社会利润再高,也不会有任何进步意义,只不过是使社会贫富差距更大而已。我们这里姑且理想化了,认为资本家是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职业投资家吧。

很多的人认为,一个国家的储蓄率高,所以M2就高,这个是错误的。储蓄率高不过是把生产企业的劳动力消费,转化为在建企业的劳动力消费,对M2哪里有影响呢?

M=A+B+D,是我们从贷款角度得到的等式,经济学意义上的M通常就是指M2,它指的是流通中的货币加上储蓄存款加上支票存款,是存款角度的一个指标。作为银行体系来说,理论上贷款总量和存款总量是恒等的,所以我们这个公式是成立的。这里贷款总量和存款总量恒等,指的是生产企业的存款总量总是和在建企业的贷款总量相等,我们不能理解为你存入银行多少钱,银行就贷出去多少钱。对于一次投放的基础货币来说,因为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关系,银行的贷款规模一次次减少,由于货币乘数的关系,银行的贷款总量又一次次增加,直至最终贷款总量和存款总量相等。

M=A+B+D,这个结论是理想状态下的,这个公式中有一个限制条件,就是经济体货币流出为零,也就是没有商品净流出或净流入。如果B+D流入一个单位,则该经济体基础货币流出一个单位,那么广义货币减少超过一个单位;如果B+D流出一个单位,则该经济体基础货币流入一个单位,那么广义货币增加超过一个单位。也就是说,如果是贸易逆差,那么商品增加一个单位,基础货币减少一个单位,广义货币减少超过一个单位;如果是贸易顺差,那么商品减少一个单位,基础货币增加一个单位,广义货币增加超过一个单位。

那么什么情况下容易形成顺差呢?一是本地劳动力廉价,商品便宜;二是旅游胜地,外地游客携带大量现钞;三是金融中心,资金大量涌入。其中第一条,主要是指同一货币体系的不同地区;对于不同货币体系的不同地区而言,由于汇率的调节作用,不代表一定有顺差的存在。凡是同一货币体系的落后地区,几乎都有贸易顺差的现象,所以经常会有货币净回笼现象,容易产生地区性负债,ZF债务占GDP的比重较大,我们从对欧盟相对贫困的成员国或者我们国内欠发达省份之间的现状考察中都可以验证这个现象。

至此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国家的M2/GDP高,至少有四个原因:制造业发达,劳动力廉价,成为旅游胜地,成为金融中心。这个事实是否成立呢?我们看看2011年全球M2/GDP排名最靠前的国家和其主要经济特征:卢森堡(钢铁业、金融中心)489、香港(旅游胜地、金融中心)3.28、塞浦路斯(旅游胜地)2.71、黎巴嫩(金融中心)1.39、荷兰(制造业)2.32、马来西亚(廉价劳动力、制造业、金融中心)2.42、日本(制造业)2.4、葡萄牙(旅游胜地、廉价劳动力、制造业)2.03、西班牙(旅游胜地、廉价劳动力、制造业)2.02、奥地利(制造业)1.86、德国(制造业)1.8、中国(廉价劳动力、制造业)1.8、爱尔兰1.75(制造业)、马耳他1.7(旅游胜地)、瑞士(制造业、金融中心)1.68、英国(制造业、金融中心)1.66、法国(制造业)1.59、意大利(制造业、旅游胜地)1.54、新加坡(制造业)1.36、比利时(制造业)1.34、泰国(旅游胜地)1.28、加拿大(制造业)1.26。好了,我们不用再查下去了,结论是不会错的。中国M2较高,除了制造业、重工业比重较大,还有就是由于存在廉价劳动力和较高汇率,我们的外贸顺差非常大。反过来说美国,除了它现在产业的空心化,M2/GDP不高外,它的外贸逆差非常大,和中国相反,是它的M2/GDP不高的另一个原因。

我们给出修正后的公式:

广义货币=生产企业用于购进生产资料的流动资金+生产企业员工工资+生产企业的利润+贸易顺差*货币乘数

本文在论证过程中,采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和观点,重点把握积累和消费两个角度,把货币看成一种经济的内生变量,这和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货币是一种外生变量,通过货币的松紧度控制物价水平,把货币当作为一种政策性工具,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从经济发展的本质意义上讲,货币周转量决定于商品周转量,而这个社会的商品周转量是被这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的,是一个硬指标。在GDP总量不变化的情况下,如果要改变这个社会的商品周转量,实际上是对经济结构做大手术,这是一个慢功夫。我们固然可以通过减少生产企业工人消费水平,提高企业利润,增加社会积累,追求GDP增长。减少消费可以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从事固定资产投资,但是固定资产投资不是单纯的增加劳动力就可以实现的,它还需要A,也就是生产资料,这个东西的增长不是一个ZF可以控制的指标,而是一个被内在的硬件条件控制的指标,所以我们看到,无论中国有多少富裕劳动力,我们很难实现GDP高于10%的经济增长。任何国家都一样,投资拉动经济有一个最高限度,那么你硬要拉动,比如说中国的四万亿投资计划,那么这个A会大量的分配给在建企业,生产企业A就不足了。慢慢的生产企业的效益就开始下滑,原材料价格上涨,很多企业经营困难,股市不景气。这个正是当前中国的经济病症,迷信货币政策,破坏经济规律,在经济上搞西方经济理论,搞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套东西,本末倒置,破坏生产力。这是从本文标题中所批评的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2-19 12:16:0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2-19 12:16:58
kankan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2-19 12:17:17
虽然我才大一,不是很懂,但是觉得LZ说的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4 03:06:12
我做了补充和修正,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