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上面的照片,你可能会一下子张大了嘴巴,第一列密密麻麻的清华北大的字样可能让很多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更加眼红。而大家可能更想知道的是这是哪里的中学如此之牛,在北京,还是在上海?都不对,这是江西上顿渡镇的临川一中,而今年,上顿渡镇的两所中学50人考上清华北大,一个小镇占整个江西省录取清华北大总人数的1/3!其中,仅临川一中一所学校就达到38人。
一提到高考录取率,很多人马上想到的就是应试教育,就是书呆子,就是高分低能,但是,面对这样的两所学校,我想,上面的猜测绝对是不准确的。一个小镇的高中能出如此的成绩,绝对是有些其他的诀窍的。
其一、历史传统的传承。临川在历史上诞生过王安石、汤显祖是有名的“才子之乡”。 在临川,所有人都崇尚教育,尊敬教师,所以,在这里,当了老师的人都有一种荣耀感。虽然我们一向都说,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是我们也都知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地位,所以,一所学校要想真正的搞好自己的工作必须把教师放在首要的地位。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在临川所在的抚州,教师的收入虽然不是最高的,但经济条件达到了公务员的水平。临川一中校办副主任饶礼喜说,当地人都知道,能在大商场买上几件几百元贵衣服的要不就是医生,要不就是临川一中、二中的老师。人们的尊重和政府给予的高收入,让老师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不用担心“牛奶与面包”,在付出得到回报后,接下去,自然是更努力地付出。优越的条件还吸引了很多外地的骨干教师和优秀毕业生纷纷前来加盟,优秀教师队伍自然越来越壮大。
当然,对教育的重视还体现在对整个教育的投入上。抚州20个亿的财政收入,市财政的30%投入教育,各区、县投入50%,而乡镇对教育的投入已经达到了70%。也许和很多发达地区相比,这样的投入还是低水平的,但这个比例绝对能看出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其二,教育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不管怎样我们必须得承认,教育不能放在闹市中搞,孩子们年纪小,容易受到各种诱惑,所以,学校周边的环境对学校教育很重要。
尊师重教的风气在临川已经由来已久,历史上,临川因为诞生过王安石、汤显祖等名人而被称为“才子之乡”。因为这个称号,在临川人心中都有着一个“才子情节”。
在临川,所有人都认为,读书是惟一的出路。每个人都把教育看成头等大事。正是因为这个观念,临川的每一个角落都透着两个字——学习!街头巷尾,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四苦精神: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当地还出现了像临川区河东乡农民武进兴这样的“大学生之家”,6个儿子5个考上大学,1个考上中专。甚至还有“大学生之村”的说法,临川区罗针乡朱家村,全村共有240人,考上大专以上学生40名。
临川一中的周边没有任何娱乐设施,网吧更是难觅踪迹。在校园里,所有学生都在为圆一个大学梦努力拼搏着,世世代代传承的观念让这里的孩子埋头学习,心无旁骛。 临川一中2001年毕业生,如今在浙大中文系的刘亦舟,给了临川一中良好的学习氛围一个非常精辟的概括:“有别的想法,还没人搭理你!”
这样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2005年、2006年,临川一中分别有14人、24人考入北大清华。到2007年,这场高考神话更是演绎到了极致。
我想,临川的教育实践理论一定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但是,我们的很多教育主管领导和工作者们也该认真地研究一下临川现象,从中找到自己工作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