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上,大陆可能要给香港和台湾金融业让出一部分市场。但是,大陆的经济规模很大,受到的相对冲击强度比较小。由于符合“一个中国”的原则,主动提出“中元”在政治上使得大陆在两岸关系上更为主动。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将人民币的名称改为“中元”并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既然为了统一大业,连国号都可以商量,那么把货币名称改改,不足为奇。大陆对自己的经济实力充满信心。时间在大陆一边。给台湾和香港的金融业让出些地盘,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对于香港来说,创建“中元”正中下怀,求之不得。香港的金融业非常发达,创建中元区之后,恰恰为香港的金融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香港的金融人才得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而港台的金融人才进入大陆之后,势必推动大陆的金融改革,提高大陆商业银行的素质,有助于稳定大陆的金融体制。对于澳门来说。实现中元之后,方便了来澳门的游客,博彩业生意一定更好。
创建中元对于台湾也是非常有利的。台湾经济在1997年以后几次面临金融风险,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马上就遭遇本土性的金融危机。从2000年以来,台湾不断出现乱局,经济衰退,人心不稳。台湾金融界许多明智之士已经认识到要防范金融危机,就必须实现在区域内的金融整合。在实现了中元之后,货币市场规模扩大,有利于抵抗外来的金融冲击,从而提高了台湾金融的稳定性。中元的出现对台湾的金融稳定是至关紧要。台湾的金融业发展程度高于大陆,实现中元以后,台湾的金融专业人才取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台湾的领导人对于“三通”已经很头痛了,再跑出来一个“中元”,更加难以应付。如果和大陆使用同一种货币,让台独分子实在难过。不过,要反对中元,有三点难以交代:
首先,难以向学术界交代。要反对中元,总要找出理由。为了建立欧元,不知道有多少经济学家在金融理论上做出了各自的贡献。蒙代尔、斯蒂格利兹等著名的经济学大师就是因为在货币整合理论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倘若要在理论上反对中元,首先就要去批判这些大师。假若真的能够驳倒创建“中元”的理论,岂不是也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了吗?假若有人要反对“中国中央银行”,势必要准备一套理论来反对“亚洲中央银行”,更需要准备在未来反对“世界中央银行”。逆金融全球化的潮流而动,寻求理论支持的难度很大。将来,连亚元都要消失,更何况新台币呢?谅来台独份子很难找到有足够分量的经济学家来提供理论工具。倘若没有理论基础,则难以自圆其说。
其次,难以向台湾的金融界交代。明摆着那么好的商机,却偏偏要把台湾金融界的手脚捆起来,怎么能够让台湾金融界服气?
第三,难以向台湾民众交代。如果台湾拒绝参加中元整合,难道其他几家就不可以做了吗?人民币、港币、澳元,新加坡元等照样可以讨论区域整合。在区域金融整合中,国际上通行“不援助原则”。当亚洲其他国家开始整合之日,就是台湾金融风险加大之时。台湾的经济规模有限,如果被抛在区域整合的潮流之外,很可能成为国际金融投机集团的猎物。如果金融风暴的阴影总在台湾上空徘徊,台湾民众会答应吗?
肯定会有人千方百计抵制中元。用不着做什么说服工作,金融风险会把游离在外的经济体逼进金融整合的潮流当中。在台湾报纸报道了关于创建“中元”的消息之后,官方保持沉默,只有几位学者表示,中元或者亚元的出现恐怕遥遥无期。确实,创建中元还需要做许多事情,绝非易事。欧元问世花了40年时间,急什么?不过,中元和亚元的出现绝对用不了那末久。发明和改进电脑花了很长时间,可是,中国人只花了几年工夫就跨过了前人几十年摸索的道路。在金融创新上恐怕也是同样的道理。欧元已经解决了许多理论和技术上的难题,从而大大缩短了亚洲人探索的道路。欧洲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也一样能够做到。
究竟在什么时候才能出现中元?与其问学者,还不如看看国际金融市场的走向。假若中元很快就进入实质性的筹建阶段,必然是在人民币、新台币、港币、澳元之中有一家或几家遭遇到了金融危机。但愿这种状况不要发生。中元进展得太快未必是件好事。欧元花了40年,那么创建中元,还是下一步亚元,花上十年、八年不会算多。
有人说,金融整合应当在经济、行政体制、社会制度、司法系统等部门整合之后。这种说法其实是敷衍推搪,没有什么理论根据。欧洲语言繁杂,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差别都很大。欧洲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在欧洲开打。直到今天,许多国家还是世仇。前不久希腊和土耳其还在为领土和宗教纠纷大打出手。所有这一切都没有阻止他们使用同一种货币。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年年打仗,各国还不是使用同一种货币?这说明,如果能够在政治上,法制上做些安排自然更加有利于中元的建立,不过,即使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不妨碍出现统一的货币。推动政治和政权体制的整合缺乏推动力,各国的政治家们必然会竭力维护各自的利益,如果在政治家找不到交集的话,政治整合就只好拖下去。可是,金融整合不一样。在金融整合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推动力,这就是对金融危机的恐惧。在过去十年之内出现了46次金融危机,这加速了欧元的诞生。从目前的国际金融局势来看,欧洲已经很长时间没有遭遇金融危机了,可是在欧洲之外的地区,从亚洲、东欧到拉丁美洲,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加快,冲击强度加大。只要这个趋势继续下去,那么推动中元和亚元的动力就会越来越强。当前,无论“中元”什么时候出现,提出“中元”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Adhikari, Ramesh & Hiemenz, Ulrich: Achieving Financial Stability in Asia, OECD & ADB, Development Center Seminars, May, 2000
Arai, Koichiro: Framework for Regional Monetary Stabilization in East Asia,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Prospects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Affairs, Tokyo, 2000.
Bird, Graham, and Ramkishen Rajan: Is There a Case for an Asian Monetary Fund? Presented at the Asian Development Forum, Singapore, 5-8 June.
Frankel, Jeffery & Wei Shangjin:APEC and Regional Trading Arrangements In the Pacific, papers prepared for a conference on Pacific Trade and Investment: Options for 90’s Toronto, June 6-8, 1994.
Lewis,Jeffrey:Asian vs. International: Structuring an Asian Monetary Fund, Harvard Asia Quarterly, Autumn,. Vol.3, No.4. 1999.
Mckinnon, R: After the Crisis,the East Asian Dollar Standard Resurrected: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gh-Frequency Exchange-Rate Pegging,Lecture given in Shanghai, Nov., 2000;
Mundell,Robert: Currency Areas,Exchange Rate Systems an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Reform, Paper delivered at Universidad del CEMA,April 17,2000
Mundell, Robert: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20th centur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e,2000
Obstfeld, Maurice and Kenneth Rogoff:The Mirage of Fixed Exchange Rat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94. P.81-85, 1995.
Radelet, Steven & Jeffrey D Sachs: The East Asia financial crisis: diagnosis, remedies, prospects,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No. 1, 1998
郭建泉:汇率制度的演变趋势和我国的选择,管理世界,2001,3:P125。
何 帆:亚洲危机后的东亚货币合作,国际经济评论, 1/2,2000。
胡祖六:人民币重归有管理的浮动,国际经济评论,2000,(3-4)P8。
沈国英:入世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浙江大学,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