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区域经济学
2006-10-17 07:29:00
以下是引用dilaan在2005-6-1 15:09:00的发言:

晕倒,长株潭加起来都不如武汉

长沙居然单独跟武汉比?

楼主的标题倒是搞笑

你这个都是陈年老调了

长株潭早就超过了……武汉不也是三镇合并的么。

另外一点强调,武汉如果不是国家政策性倾向投资,根本无法和长沙比,不是一个档次的。武汉如果撇开投资也就是南昌的水准,而现在国家对武汉也不能像当年那么高强度投资了。武汉的国企将来大部分是要倒闭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17 07:30:00
以下是引用zwh7059在2005-6-2 22:39:00的发言:

运在湖南!湖南必将杠起中国中部崛起大旗而腾飞!

一、湖南靠近珠三角,较湖北有区位优势

二、湖南区域经济发展较湖北平衡,长沙不像武汉那样独大

三、湖南自然资源较湖北丰富,且经济价值更为可观

四、湖南人力资源较湖北更优更具有竞争力

五、湖南文化产业发达,面向经济的文化影响力效果相当好

六、湖南高新产业较湖北起点高,涉及面广,发展后劲足

七、湖南引资引脑能力和产业消化能力比湖北强

八、湖南人的现代意识和开放度比湖北人好

补充一些,长沙包括湖南人消费意识强,武汉是无法比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17 07:36:00
以下是引用judy在2005-10-4 21:10:00的发言:

我认为长沙在创新方面优于武汉,但是凭综合实力,还是武汉强,毕竟长沙迅速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你说的综合实力,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现在还是有这样的现象。现在是市场经济,经济向南,从湖南本地发展的情况看,靠近广东的郴州发展最猛……郴州原本是湖南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而今远远强过计划经济产物---衡阳。 长沙与武汉相比有很多优势,差距并不时很多,而衡阳当年是湖南第一城市,人口多工业强,郴州最近十年才崛起……

从长沙市区的建设投入力度就可以看出两个城市的差距……十五年之内绝对没有人再谈这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17 07:44:00
以下是引用jimmybest在2006-3-17 13:07:00的发言:
感觉武汉的发展一直就是在受政策压抑,没有能够发挥其优势,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依托中部崛起政策,超高速发展是必然趋势。更何况,武汉地处中部之中,相比长沙,地理优势明显,经济实力更强,04年统计公报,武汉:生产总值195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678.3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0.58亿元,全市户籍总人口785.90万人;长沙:1108.85亿元,706.06亿元,525.13,610.38万人。对应于长株潭,武汉也形成了以它为龙头的都市圈,其中不乏像黄冈这样传统重工业城市,其整体实力不弱。好像离题了,不过凭心而论,中部六省各城市中,武汉的综合实力都在前列。

人均方面、民营资本长沙远远高于武汉……近年来增长率一直高于武汉,表面上看只是多出一点点,实际上是一大截,武汉的统计作假很严重。往往是盯着长沙这边的统计数据来作假。

武汉目前对于长沙来说不存在任何名明显的地理优势……川蜀地区物流人流主要是通过湖南,南北交通主要是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这方面湖南湖北平分秋色,你说的优势恐怕就是水运,现在不比当年的河道,通航能力大不如前,根本不能武汉长江水运通海,渝怀铁路通车以后川蜀物流基本上直接通过铁路去珠三角进出口,与武汉没有什么关系。还唱九省通衢恐怕已经不是流行歌曲了吧。如果勉强得说现在九省通衢应该是湖南才是……

中部第一的武汉很快要被郑州超过,长沙也会超过武汉……

黄冈这样的城市也能拿出来?武汉周围所有的城市加起来也不如株洲的优势……

况且长株潭三个都是大城市,平均30KM而且有铁路高速直接连通,长沙东部的江西萍乡等三个赣西三个工业城市实际上位于长株潭势力范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7 7:58:0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17 08:02:00
以下是引用mimi2hao在2005-10-11 18:26:00的发言:

湘潭的重工业+株洲的交通发达+长沙的文化和娱乐产业会使未来的长株潭成为比武汉更有活力和经济发展潜力的城市.

还有长沙北部的岳阳和南部的衡阳都是位于经济大动脉上的城市,这一点湖北是不具备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17 08:22:00
以下是引用Timmyjie在2005-10-19 19:57:00的发言:

从城市经济年鉴的各项数据,以及各种GDP产值等指标的比较,武汉的综合实力确实更强。楼主提出这样的命题可能是处于个人的情感偏好吧。

我在武汉生活过两年,武汉市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并且目前正在形成武汉城市圈区域规划。不容忽视的是武汉的工业基础较好,一大批企业集聚在汉阳。同时商贸活动也很活跃。

传媒娱乐虽然提高了长沙的知名度,但是测度综合实力需要硬实力说话。

都是日薄西山的东西了还谈什么?当年的武汉确实是无人可以撼动,汉阳的发达源于当年的湖广总督在那里设立了工业,后来国家也是一直投资在那里。今天武汉的国企都不景气,迟早面临倒闭,卖出的境遇。十年之后看破落户汉阳和暴发户星沙,就知道什么叫做现代工业……

武汉搞什么光谷,没有出路的东西。浪费国家科研资金,迟早都是要破灭的白日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17 09:28:00
以下是引用zwh7059在2005-10-31 16:13:00的发言:
说这些个城市行政级别有什么用呢?佛山市跟岳阳市是同一级别的,佛山比武汉市低半级,可佛山市2004年度的GDP是岳阳市的近3倍,与武汉市相当。佛山市跟芜湖市是同一级别的,可佛山市2004年度的GDP是芜湖市的近5倍。

行政级别这个说法来看,无权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

要论级别……澳门比武汉高、比上海高!人家是相当于副国家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17 09:29:00
以下是引用shuibei在2005-10-31 17:53:00的发言:
哈哈,真是2005年最大的笑话!!!什么时候长沙比武汉更有竞争力???

无知者无畏,无知者无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17 10:23:00
以下是引用若山若水在2005-12-25 12:32:00的发言:
感觉长沙超过武汉可能短时间内还是不可能的事吧.

短期要看是什么个定义咯,如果是一两年三五年,那是不肯能的。如果是十年八年的,很有希望。如果再放长远点,这个是必然的趋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17 10:30:00
以下是引用弗里德曼在2006-5-5 20:58:00的发言:

长沙发展的硬伤是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够!我可真怀疑楼上的不是长沙人,那你长沙瞧瞧就知道了,我虽不是长沙人,但是我了解的可能要比你多一点,以前省里的头几把手还可能有点矛盾,但现在张上来以后,就开始重新洗牌了.

至于办事效率低,和长三角可能还差点,但是和中西部一些地区比,绝对是高效率了.

大概是的吧,湖南前任一把手是我同村的人。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里耶长潭乡人。地处偏穷地区,加之他早年贫寒,成长于贫穷山区,教育程度不高,短短十几年完成了仕途高升的过程,人的眼界不广思维能力有限。

如果前任一把手是薄熙来这种能力强的,现在也没有人讨论这个问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17 10:36:00
以下是引用弗里德曼在2006-5-21 19:38:00的发言:

我认为讨论一下倒也无所谓的,只是讨论要讨论点名堂出来,不要打口水仗就是了.

两地的发展模式是不一样的,但是也不乏有许多彼此可以借鉴的地方,当然不能是去模仿对方!

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比较发达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发达呢?有什么地方可以值得借鉴呢?

长沙的第三产业相对而言也是相当发达,武汉或许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的.

武汉的高新科技搞出什么?光谷纯粹是欺骗国家钱财的东西,所谓武汉高新科技,不如深圳十分之一个华为……人家那个才叫高新科技,有技术有效益!等武汉的光谷有点科研进展的时候,人家已经普遍占领市场了,廉价到你无法想象的地步。

讲道高新科技还是去网上查一下星沙吧。科技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那只是负担拖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17 10:46:00
以下是引用ghsing在2006-7-9 9:21:00的发言:
是啊,命题都不一定正确,何谈呢?3楼说长沙文化比武汉发达,我不敢苟同。我觉得恰好反过来,武汉文化产业要发达于长沙,无论从历史、传统也好还是其他方面。我猜测楼上的是长沙的吧,有点自恋啊

长沙一直都是湖南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南北交通要道。湖北简称鄂,为什么?因为古时候武汉只是偏居一隅的商贸码头而已……与长沙谈文化传统,武汉也未免太轻量级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23 10:11:00
以下是引用yuwentao在2006-10-17 9:29:00的发言:

无知者无畏,无知者无味……

搞笑!去过两个城市吗?前几年 武汉衰还是事实.但是近两年来,武汉的确是被看作整个中部的龙头,发展很快!

的确长沙周边环境还好,但是看看武汉的高校和研究所就知道谁是老大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24 08:35:00
关键是长沙人的心态需要摆正,不要过于赶时髦了,需要扎实苦干,方可超过武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24 15:17:00

真的嗎

可能是原因﹕區域經濟﹑產業布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31 21:50:00
以下是引用yuwentao在2006-10-17 10:36:00的发言:

武汉的高新科技搞出什么?光谷纯粹是欺骗国家钱财的东西,所谓武汉高新科技,不如深圳十分之一个华为……人家那个才叫高新科技,有技术有效益!等武汉的光谷有点科研进展的时候,人家已经普遍占领市场了,廉价到你无法想象的地步。

讲道高新科技还是去网上查一下星沙吧。科技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那只是负担拖累。

呵呵,你可能是长沙人哦,还知道星沙,但是沈阳和武汉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区,成果没有吗?该你去查查吧.我也是湖南人,长沙要超过武汉,只要现在这样走下去,估计20年(保守点)能超过武汉.不信你到时候看.口水仗没有任何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14 17:30:00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看来市长沙先发展了,武汉基础比较好,不过未来是水世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17 13:00:00

我认为楼主可以将这个命题范围缩小一点,例如工业,或者总体经济,又或发展前景,这样可能更好一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23 02:38:00
谁说的,我印象中武汉更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24 16:18:00
感觉长沙还是人文气息很浓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24 21:44:00
对长沙城市经济的反思与构想 一 星城沧桑   早在战国时期,长沙就已是楚南的军事重镇。作为当时中原文明的最南极,长沙承楚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之势,东抗吴越,南镇三苗,注定了它早期发展依托于军事,并服务于军事。公元前三世纪,楚国南部的危险基本解除,但却在随之而来的秦楚战争中丧师失地,而长沙因其偏居南隅,反倒幸免了战火,成为商宦工匠们偏安的去处,于是长沙有了最早的城市文明与繁荣。

  秦并天下,析黔中郡之一部设长沙郡,长沙城成为区域性政治中心。经秦汉两朝,长沙所幸未遭受大的浩劫,奠定了长沙成为南中国首镇之一的基础。两千余年,长沙或为郡治州府,或是战乱时期割据政权盘踞中心,一直就是南中国区域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其中,以汉、晋、宋、明为繁荣时期,而在动荡时期,长沙则因为地处要津而成为各种势力必争之城。

  长沙在中国南方主要城市中历史最为悠久,也曾一直是最重要的战略、经济及文化中心。环长沙周边的主要城市,如广州建城于秦,南昌建城于汉初,而武汉迟至三国时期才首次建城,均晚于长沙。湘江自北向南可直达漓水,是中原通向西南的最便利通道,至耒湘越南岭,为通达南粤的捷径,而长沙便是扼湘江咽喉之地。湖南土地富庶而三面环山,长沙以地利之便成为三湘商贾物资集散之地。长沙作为古代中国次中心地带的中心城市,每次中原大的动荡,就是中原文化向南转移并与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并逐渐形成极具影响力的湖湘文化。

  自元代后,长沙城市地位先后被武昌、广州所取代,但透过逐渐成型的湖湘文化,长沙依然是南中国最有影响的城市。明末清初,湖南是大顺军与南明将士抗清最重要的战场,数十万湖湘子弟虽经艰苦鏖战,但终因面对强敌而内杠不断,以何腾蛟退败于湘潭而告结束;十九世纪中叶,以曾、左、胡为首形成的湘军,因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形成了势力庞大的的湘系军僚,是晚清政权的主要政治势力;辛亥革命直至土地革命,湖南是中国政治演变的主要舞台,湖湘大地也理所当然地涌现了众多的风云人物;抗日期间,十数万倭寇命丧湖湘,常德会战、雪峰山会战、衡阳保卫战,当然还有四次长沙会战(注:第四次长沙会战(1944年5-6月)是长衡会战的第一阶段),每一次都极大地振奋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斗志。越是国危动荡之时,越可以见到湖南人的赴火取义,越让人们将关注的眼光投向湖南和长沙。

  然而,动荡与战争毕竟不会带给我们繁荣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沙的发展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北方武汉以三镇合一,恃水陆交通的便利,拥有湖北纺纱局、织布局、缫丝局、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等近现代具有里程碑意义企业的基础,已发展成为中南地区的首要城市,其工业基础更是居全国前列,2002年全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为1493亿元;而南面的广州自古就一直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海上门户,也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其悠久的工商业发展史和20余年改革开放丰硕的成果,使得其成为中国最热的经济热土,2002年全市GDP为3002亿元。长沙无论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还是城市规模,都远远落在以上两市之后。经过战火与动荡的浩劫,解放初期,长沙工商业发展水平十分落后,城市商业规模小,辐射范围仅限于本市及周边狭小区域,现代工业基础更是空白,仅有少量的手工作坊。国民经济恢复与建设时期,因城市职能的分工等诸多因素,许多重点项目被分流到临近的株洲与湘潭等地,长沙经济发展一直未能得到工业经济的有效支撑,2002年全市GDP为813亿元,虽然工业经济比重已超过41%,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县域工业的积累。同样,长沙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发展水平也都远远落后以上两市.   1950年,武汉市区人口近百万人,广州市约120万人,而长沙市人口仅50万左右。至2002年,武汉市区人口390万人,广州市则有在籍城市人口580万人,另有约300万外地流动人口,长沙市区约为180万人。

  二 对长沙城市经济的反思

  长沙由曾经的南方首城,到现在的普通城市,当然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人所不能接受的,然而这毕竟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

  从地理位置来看,长沙的军事价值大于它的商业价值。长沙虽为军事要津,是南北势力必争之地,但其商业辐射范围只能限于三湘之地。由于过去交通对水运依赖很大,则资、沅水流域货物主要经洞庭湖入长江到武汉转运,分流了湖南许多的物资集散。相比之下,武汉以“九省通衢”之地,很迅速地发展成为长江中游流域的核心商埠,后又以商业中心成为政治中心。自元代起,武汉成为湖广行省、湖广布政司、湖广总督府的治所,并获得洋务运动契机,从而确立其发展优势。而广州自宋以来就是中国的重要外贸通商口岸,从唐市舶使到清代的一口通商,确立了其在商贸领域的领先地位。清设两广总督府,也极大刺激了广州的近代工业发展。仅从经济角度来看,长沙的区位就已丧失了参与近代城市竞争的优势。

  长沙的战略重要性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如上世纪上半叶,长沙城就一直笼罩在战火下,尤其是抗战期间的四次会战和文夕大火,导致人员大量流散,90%以上城市建筑被毁,长沙城遭遇了灭顶之灾。

  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商业的发展更依赖行政地位的重要性。长沙只是在元初曾短时成为湖广行省的治所,之后在行政影响上就一直从属于武汉或是广州。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长沙就与洋务运动无缘,解放后在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建设期间,武汉、广州均被列入计划单列市,而湖南获得的工业项目远远少于临近的省份,并多分布在长沙之外的城市。武汉、广州作为中南区、华南区的行政中心,也获得更多的行政、科教、文卫等机构的配置,增加了城市的发展机会与消费能力,从而将长沙远远丢在后面。

  湖湘文化也有不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面。在近现代的政治风云中,湖南人才辈出,却鲜见突出的商界人物,这与其文化的理念与特质不无关系。如何界定湖湘文化的特点,目前尚无清晰的说法,但可以确定的是,湖南人求名甚于求利。长期的动荡激起湖南人对参与政治的热情,在“心忧天下,经世致用”的理念熏陶下,湖南人重视才学,虽居陋室却研究平乱治国之策,湖南人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把危机与动乱看成实现理想和报效国家的机会。积极的参与意识,动乱时期的参政机会,造就许多风云人物的出现。相比之下,经商渔利既难以为湖南人的价值理念所认同,在频繁的动荡中也难有实现的机会.  在农业经济为主的时期,以湖湘之富庶,湖南经济终究不会输临近地区太远。湘江上游距长沙35公里为湘潭城,为涟水汇入处,也是湖南主要的物资集散地之一,近代更因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诞生而闻名。在长沙东南约40公里处,有为汉阳铁厂供给燃煤而建湖南最早的铁路株萍线,交湘江航运与粤汉铁路,形成了湖南交通枢纽城市株洲。至解放之初,长沙经济已置身于长潭株格局中,但这种格局同样也制约了长沙的工业经济发展机会。由于三市的位置靠近和功能差异,在新中国经济建设时期,大量的工业性项目被分流到湘潭与株洲,湘潭市成为了钢铁、机械、纺织工业基地,株洲获得了一五、二五计划的十三个重点项目,这些项目虽然促进了湘潭与株洲的发展,却使得长沙失去了计划体制下的工业化发展契机。50年里,我们发展了三座中型城市,却失去了造就一座具有竞争力的经济都市的机会。

  三 长沙发展的关键在工业 融城战略的具体实施迫在眉睫

  古汉语中,“城”是指在一定地域上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墙垣,与此对应的“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当然现代城市的特征不会这么简单,但可以简单概括为“是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社会各要素的集散中心,是人口的集聚地、通常也是二、三产业集中的地方”。

  在长期的农业经济时期里,长沙成为一座消费性城市。作为省级区域的行政治所,长沙汇集了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的职能;依托发达的湖南农业,长沙成为作为生产要素的集散中心,商业和服务业曾呈现出繁荣景象。但是到了工业经济时代,长沙并未能够建立夯实的工业产业基础,城市经济发展能力受到明显制约。

  纵观中国及周边地区主要城市,工业产业是支持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沈阳、武汉等,本身就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城市,而以贸易服务业为主的广州、香港,其发展更是离不开工业化水平很高的珠江三角洲,上海除了拥有本身发达的工业经济,还有江浙等地的有力支持。而长沙的发展,仅定位为农业经济的中心、服务于农业是不够的,要想获得新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发达的工业经济为支持.   “长沙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长沙市委书记梅克保的讲话找到了长沙发展的差距,也找到了希望。近两年来,长沙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第二产业GDP增长率分别为15%、20%,2003年工业GDP达到了394亿元。

  但这点依然不够。我们的工业基础本来就十分薄弱,产业规模偏小,而且与其他城市的差距还在拉大,如2003年广州工业GDP增长率就在24%以上。因此,还必须要多方面来解放长沙工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首先,应将发展工业经济纳入到市域经济规划的范畴里。虽然这些年长沙市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是通过“城市经营”来实现的,基本上体现了发展第三产业和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的规划思想。由内向外的城市改造,促进了以房地产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虽然募集了巨额的城市建设资金,但提高了工业经济在城市布局的成本,逼迫工业向郊县乡转移,又缺乏适宜的工业规划区。工厂区离城太近,对生产的限制较多,生产的成本也会上升,还会因城市的外延扩大面临二次搬迁,如目前处于河西的经济开发区;离城太远,则可能不属于市区的建制,从城市获得其他的生产要素就面临许多障碍,如处于长沙县的星沙镇。

  也正是市属区对工业经济的忽视造就了今天的星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辉煌成绩。星沙镇紧临长沙市区,拥有较充裕低廉的土地储备,合理的工业园区规划,加之市县领导对招商工作的亲历亲为,对于生产企业投资落户是很具有吸引力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星沙在地域行政体制上属于县辖镇,许多城市资源难以充分获得,特别是如城市公交等城市服务职能实行分割管理,也一定程度制约了它的发展。撤县设区,利用原郊县区域规划充分的工业产业区,有利于完善长沙城市经济产业结构的配置,也更有利于长沙的城市资源为工业化服务。

  其次,融城战略的具体实施迫在眉睫。一方面是较发达城市功能与薄弱工业之间存在矛盾,另一方面,工业基础较好的株洲、湘潭两市却无力为工业化经济提供很好的支持。近4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展下,两市机械、冶炼、化工等工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国著名的工业基地,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们的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与困难,它们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信息、资金以及所处地域本身的号召力,而行政割裂的前提下,这些因素都不能顺利地跨城获取。同样,这些工业产业对长沙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也受到限制。

  城市对社会各要素的号召力也是城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以三市目前的影响力,是无法与其他都市相比的。根据2003年发布的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长沙市城市竞争力仅排名33位,而株洲、湘潭分列57、83位。因此,在我们大力推进融城战略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建立行政合一的大长沙的积极意义。

  以行政手段推动融城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虽然在多方努力下,三市经济一体化取得了很大进展,电信、金融等行业部分服务实现互通,城市规划有了一定协调,城际沟通日益频繁,但这些都不足以推动大长沙经济战略的发展。由于我国行政框架对经济发展制约的特殊重要性,如果缺乏有力的行政体制,各市之间就必然存在局部利益的考虑和矛盾,各管理部门的工作在低水平的重复,不仅浪费了行政资源,更成为三市间城市经济要素流通的障碍。实际上,根据近期批准的三市2000-2020年城市发展规划,基本上是按照三市各自的特点来确定的,在此基础上,各市产业与部门资源的配置、规划都是割裂的。

  我们知道“1+1+1”是等于3,同样无须置疑的是,一旦长、株、潭能实现真正的融合,其产生的整合是远远大于三市简单的相加。从整体上来看,三市的产业结构适宜,优势互补性强,更重要的是,还将造就新的优势,城市影响力将大大提升。重组建立新的大长沙,将是长沙城市经济走出落后状况的重要契机。

  四 大长沙的战略构思

  大长沙战略在操作上是可行的。其他城市如广州、佛山就已通过调整行政区域手段来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2000年,广州市并番禹、花都为直属市区,2002年,撤佛山、南海、顺德等五市重组新的佛山市。这些都可以为建立大长沙提供操作程序上的借鉴。

  长株潭三市总面积28100平方公里,人口1230万人,其中城区实际面积1370公里,人口330万人。按照城区职能与产业分布,已形成长沙中心、芦淞、雨湖商业行政区,星沙、天元、石峰、荷塘、板塘工业区,岳麓科教文化区。目前,主要城区间距约30公里左右,若考虑未来新增以工业园为核心的卫星城镇规划,可以形成间距适宜、发展余地充裕的城市区域体系,在充分共享经济资源的前提下,避免一些其它都市发展存在的压力。

  实行大长沙战略,新长沙的城市优势更全面,并将更有效推进“工业兴市、产业强市”战略。作为省会城市,长沙有完善的行政服务职能,商业服务业也有一定基础。城市整合以后,长沙的工业经济将在有色冶炼、重工机械、车辆制造、电子等方面确立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并形成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客货运交通枢纽中心。依托经重新整合的教育研发能力,可形成新材料、医药、生物科技等新的优势行业。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能促进农业产业走向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更有效将湖南的农业优势、劳动力充裕优势转化为本土经济发展的动力。

  大长沙的建立,有利于避免目前存在于体制上的一些固嫉,有利于推动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例如,从星沙镇到长沙市区的城市公交有急切的市场需求,有良好的道路条件,但就是因为行政体制的制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建立新的行政框架,可以站在大长沙的宏观角度来规划资源,清理局部利益的存在空间。新长沙以建立国际化都市为城市发展目标,对我们的行政管理与服务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促进依法治市,优化长沙投资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新长沙将成为南方具有最有影响的城市之一。2003年,三市GDP总值为1578亿元,在中南区位居第三,仅次于广州、深圳市。产业经济发展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集中,反过来又将加速我们经济的发展。承接深厚的湖湘文化,拥有文化、出版、传媒、体育等事业的优势,依托雄厚的经济实力,长沙将展现出新的城市形象。

  合理配置城市发展空间和产业规划布局,形成明确的城区职能分工,对新长沙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依托现有的城市格局,可初步作如下构想:

  以天心、雨花、芙蓉、开福、芦淞、雨湖为商业服务区;以星沙区(撤县设区)、石峰、荷塘、天元、板塘为工业产业区;以岳麓(原岳麓区大部及望城县含浦片)、望银(原望城县一部及岳麓区北)为科教文化区;以暮云区(原暮云片及昭易地区)、跳马等区为新产业规划区。

  为强化中心城市职能,对原部分辖县可重新组合。析原宁乡县、湘乡市、韶山市、双峰县(原属于娄底)、湘潭县大部,组建新的地级市或行署,以毛泽东、刘少奇、曾国藩等的人文旧址为基础,发展湖湘文化旅游及其他经济。析原攸县、茶陵县、炎陵县、衡山县、衡东、南岳区,组建新的地级市或行署,发展旅游及转移工业产业.   结束语

  通过城市经营,我们获得了改造城市的资金,使以房地产为代表的泡沫性经济成为我们关注的目标,但我们城市经济发展的后劲又在哪里?我们依然在购买三角洲的产品,我们的人才、富余劳动力依然要东飞南飞。
  我们一面喊着经济一体化的口号,可是我们的公交车始终未能开进哪怕是近在城隅的区域,难道我们还要跟在别的城市后面,内耗掉我们的发展潜力吗?
  在经济结构不断转型的今天,注定会有许多新兴的城市,新的经济中心崛起,也会有许多城市将逐渐没落。
  在我们刚翻开21世纪这一页时,长沙将该如何把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4 21:49:2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29 19:42:00
两个城市侧重点不同,各有优势,综合来看,武汉更有后进和优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6 10:34:00
以下是引用wyunfeng2008在2006-11-29 19:42:00的发言:
两个城市侧重点不同,各有优势,综合来看,武汉更有后进和优势.

谈综合来看,为什么不去看看综合实力目前的排名~ 咱们短视一点,就是最近的几年最新的排名~不引用了,前几页就有。如果说的是GDP也许还有说服力一些。

光谷,它的产值恐怕ZF功不可没。ZJ移动的业务,业务员直接找省级领导,行政命令下来,必须购买××单位其生产的器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6 11:53:00
hah  ,不一样的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11 16:46:00

参加了今年的中博会,期待明年郑州的中博会!

只想说一句,在中国,领导的力量过于强大,数据的东西改变的机会很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14 16:29:00
我同意……………………………………………………………………6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15 22:14:00

朱鎔基总理在位时,考察长沙后说:“一片繁荣,一篇混乱!”

胡锦涛上台后,考察长沙后:“我看长沙还属于欠发达地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16 11:40:00
武汉是老牌,长沙超不过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16 14:50:00
这是一个严重缺乏现实与历史常识的伪命题。几乎没有什么讨论的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3 17:04:00
长沙雨花区与武汉江汉区、青山区的对比与分析

   “十一五”期间,雨花区提出中部地区率先发展的现代化经济强区的奋斗目标。为知己知彼,区统计局对湖北省武汉市的两个城区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将考察情况作如下对比分析:

  武汉市是我国6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中部地区唯一的一个副省级城市,是中部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约42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5%左右,其余均属平原,地势平坦低洼。武汉市面积8467平方公里,长江和汉江穿过武汉市城区,将武汉市分成两江四岸。武汉下辖江岸、江汉、桥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13个区,其中有7个中心城区、2个郊区、4个远城区。13个区中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80亿元的有青山、武昌和江汉三个区。由于武汉的行政区划主要是按功能定位,全市统筹发展,各区发展重点各有不同,因此各区竞争压力没有我们长沙五区大。根据雨花区特点,在武汉我们选择了商贸业发达繁荣的江汉区和工业比重最大的青山区与雨花区进行对比分析。

  一、基本情况

  江汉为华中重镇、“九省通衢”要道,因长江与汉水在该区交汇而得名,是武汉市最繁华的中心城区。户籍人口44.8万人,常住人口66.6万人,面积34.43平方公里,是一个以三产为主的中心城区。具有悠久商贸传统的江汉,自明成化年开埠以来,就是中国著名的大商埠、华夏“四大名镇”之一——老汉口的发源地。“楚中第一繁盛处”、“千樯万舶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正是当时江汉繁荣繁盛的生动写照。江汉区由于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特殊的区位优势,构成了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殊的战略地位。内联三镇,外通四海,商机叠起,投资潮涌。深厚坚实的历史根基,铸就了江汉独特的文化底蕴;与时俱进的拼搏奋进,谱写着建设现代商贸金融区的发展乐章。

  青山区是武汉市中心城区之一,东与洪山区接壤,西与武昌毗邻,南倚东湖风景区,北濒万里长江,与天兴洲隔江相望。全区面积47.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27万,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和钢都花园管理委员会。境内驻有武汉钢铁公司、中国第一冶金建设公司、武汉石油化工厂、中冶集团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等10多个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是“一五”计划时期国家投资建设的新型工业基地,素有“十里钢城”之美誉。

  由于区划是按功能定位,因此江汉区、青山区没有第一产业。江汉区为三二结构,青山区为二三结构。雨花区位于长沙市东南角,户籍人口48.81万人,常住人口57万人,面积115.2平方公里,是一个三次产业均衡发展的城区。

  二、发展对比

  1、地区生产总值(GDP)

  2005年江汉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亿元,该区没有第一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多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03亿元,其中房地产投资72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亿元,该区以第三产业为主,三次产业占比为0:18:82。

  2005年青山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3亿元,该区是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最大的一个区,也没有第一产业;工业增加值16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4.7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8.5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42亿元,三次产业占比为0:87:13。

  2005年雨花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1.49亿元,三次产业齐全。第一产业增加值2.69亿元;工业增加值11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11.55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63亿元;三次产业占比为0.99:52.8:46.21。地区生产总值(GDP)雨花区高于武汉市所有区。

  2、地方财政收入

  2005年江汉区实现财政总收入24.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26亿元,同比增长25.1%,税源主要是营业税和房产税,该区增值税比较少。青山区实现财政总收入2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63亿元,税源既有增值税,也有营业税和房产税,该区大型国有企业如武钢和中石化的税收未在地方税收中体现。雨花区完成财政总收入9.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8亿多元,同比增长41.2%。与青山区类似,大型企业长沙卷烟厂高的利税不在雨花区,雨花区主要税源为房地产。目前,地方财政收入雨花区高于武汉所有区。

  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05年江汉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068元,同比增长12.7%;青山区为11050元,同比增长14.4%;而雨花区为12966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江汉区、青山区分别高1898、1916元。

  4、雨花区与江汉和青山两区的比较优势

  通过与武汉江汉和青山两区的对比,雨花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均明显高于武汉所有区,城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高于所考察的两个区。江汉区已经形成成熟的商贸、金融中心,配套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第三产业基础雄厚,有很大的发展后劲。江汉区的目标是打造最适宜人居环境,着力开发高层品牌楼盘,吸引武汉市的金领和银领阶层人员到江汉区购房居住消费。目前江汉区房产均价达到每平方米4000元以上。商贸零售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8个,它们的年销售收入依次是武汉新世纪百货商场6.59亿元、武汉友之友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3.02亿元、武汉王府井百货有限公司2.61亿元、武汉庄胜宗光百货商场2.09亿元、武汉大洋百货有限公司1.90亿元、青岛润泰事业公司(大福源超市)1.72亿元。餐饮业也是异军突起,有餐费年收入过亿元的锦江酒楼等大型餐饮企业。江汉区虽然面积小,但人气旺,云集了世界级金融、保险机构,吸引外资潜力大。青山区则以工业发展见长,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但辖区内的两大国有工业企业——武钢和中石化仍起霸主地位,武钢一个企业人口就达18万,中石化也有好几万人口,该区要发展其他有影响的工业企业比较困难,因此吸引外资的能力不强,2005年吸引外资出现24.7%的负增长。江汉区和青山区的发展定位基本明确:江汉区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青山区以发展工业为重点。相比之下雨花区则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雨花区的面积分别是青山和江汉的2至3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按照区委“一点一园增长极、两纵两横经济带、三圈三块商贸群”的产业发展思路,“十一五”期间,雨花区将形成以商贸、工业、文化板块为中心的新兴经济圈。因此,雨花区在发展空间、模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三、对策及建议

  从GDP指标比较,青山区紧跟雨花区居第二位。若能保持目前15%以上的增速,五年内完全可能赶超雨花区,竞争态势咄咄逼人。因此,找准发展对策,寻求经济新的突破,是雨花区面临的重大课题。对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大力实施兴工强区战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工业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可以为区级财政提供比较稳定的税源,没有工业作为支撑,整个区域经济将会疲乏无力。目前雨花区的工业很大程度上依托于长沙卷烟厂,其工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33%,不含长沙卷烟厂,雨花区GDP只有180亿元,而工业增加值仅为19亿元。因此,加速本土工业的发展,大力实施“兴工强区”战略,势在必行,只有工业实现大发展、大突破,雨花区才有实力保持经济强区的领头地位。

  2、增强商圈对经济的贡献

  打造现有的三大商圈——东塘、红星、高桥,以知名品牌吸引人、以诚实守信挽留人、以交通便利服务人、以新闻媒体告之人。做大做强三大商圈中的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使这三大商圈产生人气和财富的集聚效应,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区域经济

  为了将雨花区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率先发展的现代化经济强区,依靠雨花区自身的力量固然重要,但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雨花人,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就象人体增加了新鲜血液一样,可以为我们解决建设资金困难的问题,可以给我们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思想观念,我们也曾尝到招商引资的甜头。但发展到“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的方法应有所改变,由原来的招商引资向择商选资转变。目前,区委区政府已经转变了招商模式,近期引进的几个大的招商项目,例如三湘美的、沃尔玛等都是国内、国际颇具竞争力的知名企业,还有一些知名品牌的汽车4S店,办一家火一家,给区级财政带来了可观的财税收入,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壮大区域经济服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