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电子化ZF的实现
电子化ZF的建立和实现,并非是简单的引入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问题,而是涉及许多方面的变革,是建立在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具体分析,电子化ZF的实现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1、ZF信息的公开
电子化ZF的一个基本的前提在于ZF信息的公开化。在现代社会中,不仅ZF有获取信息的需求,人民也基于政治参与、经济活动和个人发展,强化了对ZF信息的需求。一个国家的ZF乃是该国最大的信息的收集、整理、生产、应用、扩散的机构,不仅如此,其拥有的信息也是与民众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从民主政治的角度来看,向国家请求信息公开,乃属人民所拥有的基本权利,是谓之“知情权”(the right to know);反过来,公开信息乃是ZF的义务和责任。是故,世界上许多国家均致力于ZF信息公开的法制建设,制定「ZF信息公开法」。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对ZF信息的需求与ZF的信息供给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有很多信息不论就理论上还是实际利益衡量上,都应对外公开,但未能公开,造成ZF资源取得上的困难;ZF信息公开没有成为一种制度性;公民缺乏整合性的获取ZF信息的途径,人民要想获取一信息,并不知向哪一个单位索取。我国ZF掌握了80%以上的信息,但因信息公开问题,许多信息得不到利用,从而导致信息资源的浪费。
2、发展公用电子资料库,推进其加值利用
ZF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ZF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能够实现高度的共享,从而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加值利用。为此,发展公用资料库并促使其加值利用便成为中国ZF信息化的基础工作之一。从此出发,需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ZF管理的需要和重点,加快建立经济、贸易、土地、科技、环境、人口、工商管理、社会保障与福利、新闻出版等ZF部门主导的电子公共资料库。规划建置具有整合、示范性质的公共资料库。扩大信息资料的交换与流通。ZF各机关应在最大范围内,经合法程序,提供可利用的信息资源。
3、ZF信息和通信网络的发展
构成电子化ZF最底层的是ZF的信息和通讯的基础结构,也可以说是ZF信息流通的“导管”,它包括电缆线、光纤以及其它传送信息的设施或工具,加上把信息从一方送到另一方的控制软体。考虑到ZF信息化涉及到政治、经济、国家安全等重要问题,有必要思考建立电子化ZF,推动ZF信息化的通讯网路的基础结构,以作为ZF信息交换及资源共享的平台。从国际的经验来看,以下几个方面是重要的:
①推动国家信息的基础结构(NTT)的发展,加速国家信息化的步伐,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将ZF、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连结在一起,使整个社会彼此分享信息。
②以互联网络为基础,建构ZF信息服务骨干网络GSN(Government Service Network),在骨干网络上提供电子窗口、电子目录、电子邮寄、电子新闻、电子民意箱等基本服务。
③发展和建设ZF机关内部的局域网(intranet)应用环境,提供各级ZF人员电子邮件、电子目录、电子新闻、电子信箱的能够环境。
④建设和发展电子化ZF的系统平台,作为取得ZF信息化服务系统及信息设施,如电话、个人电脑及工作站、自动提款机、共用信息服务站(Kiosk)等,其广泛分布于家庭、公共场所、办公场所及各级ZF机关的信息设施,将提供公民以及社会各界进入ZF以取得信息及服务。
⑤发展单一窗口、一站到底(one-stop)的ZF信息服务。
4、ZF业务的电子化
电子化ZF的基础之一在于ZF业务的电子化,即改变传统的ZF机关的办事方式和手段。传统的办事方法、公务处理及事务管理,皆可以用现代信息及通讯技术加以改变。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ZF业务的电子化,预期应向以下方面予以推动与发展:
电子公文。ZF机关的公文处理,实施公文制作电脑化,稽催管理自动化以及电子公文交换。
电子邮寄。ZF的会议通知、信息传达、政策宣传、法规颁布、意见调查等,以电子邮寄方式处理,以加快信息的流通。
电子采购。在网络安全认证的基础上,ZF机关在网络上进行采购、交易支付等电子作业。人民、企业与ZF之间的有关财务处理及支付逐步经由网络处理。ZF的公共建设招标和投标,亦可随着电子安全认证制度的建立,在网上进行。
电子法规。在互联网络上设立“电子法律、法规资料库”,建立电子法规信息服务网络,提供法规检索。
电子规划管理。通过网络上设立电子计划资料库,保证各机关计划的制订、执行、评估的一致性。
电子税务。通过网络提供各种税务信息服务;提供税务查询;提供纳税人利用信息卡经由网络转帐缴纳、核查税款;提供网路申报所得税、营业税等。
电子人事。提供人事及法律检索;网络招聘等。
电子工商。提供工商资料和信息、工商登记网上申报等。
电子保健。在网络上提供医政、药政、食品卫生、防疫等医疗保障的信息及服务。
电子公共事业服务。在网络上提供电力、电信、自来水、煤气等各项公共事业的自动化服务,提供查询、申报、交费等服务。
需说明的是,行政业务的电子化过程不只是单纯的增加硬件、软件设备,更需从ZF组织全面性来了解信息技术的需求、组织目标与管理模式、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整体性、合理性的规划,力求突破现有的运作方式,以更经济、更有效的方法取得ZF运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以及人力,促进ZF信息的流通及整合,提高行政效率与效能。
4、ZF服务的创新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电子化ZF的特质在于它是服务型ZF,即透过电子媒体创新ZF的服务。电子ZF期冀达成这样一个理想的服务型态:公民在尚没有走进ZF机关即可获取丰富的信息;公民只需在单一机关办事,任何问题皆可随问随答,所办事情立等可取;若公民申办事情涉及到多个机关,则ZF机关可在一处办理,全程服务;公民无需进入ZF机关,即可经过电脑连线申办。ZF服务将朝“单一窗口”、“跨机关”、“24小时”、“自助式”服务的方向发展。质言之,电子化ZF要求ZF创新其服务的方式,使ZF服务更为快捷、更为方便、更为畅通、更为直接、更为公平、更具有高的附加值。
6、电子化ZF与ZF再造
从世界范围来看,ZF信息化始终是与ZF的再造相联系,而且是ZF再造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工具。信息化在促进ZF行政的现代化、民主化、公开化、效率化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对ZF管理的理念、ZF治理的结构、ZF程序和工作流程、ZF政策和政策制定都发生了重大的冲击,信息化在促进ZF反应力,提升ZF沟通效率,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人力精简和有效运用人力资源,节约ZF开支与经费,扩大公民参与,创新ZF服务等方面均显示了其比较优势。因此,电子化ZF的实现必须与ZF再造相结合,从目前发展来看信息技术与ZF再造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层级化的,公共组织的架构,建立网络型组织;改变ZF运作的流程,建立一个无缝隙的ZF(seamless government),即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得到服务的ZF;改变ZF的职能,实现导航型ZF;改变ZF的治理结构,从强势国家单独治理模式转变为国家与社会的共同治理;实现ZF治理观念的变革,确立顾客与消费者导向的ZF。
7、电子ZF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电子ZF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完整、统一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在国外,为保障ZF信息化发展,许多国家均制定并颁布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在美国有《ZF信息公开法》《个人隐私权保护法》《美国联邦信息资源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德国有《信息和通讯服务规范法》,俄罗斯有《联邦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护权》,在英国有《ZF信息公开法》等等。这些法律对ZF信息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和规范的作用。事实上涉及ZF信息的立法,范围十分大,它涉及: ZF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制度:如ZF信息公开法、ZF公报法、行政程序法。
ZF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如个人资料、隐私保护法、国家保密法、商业秘密法。 ZF信息存贮管理与内部传递方面的法律:如统计法、档案法。
ZF信息获取方面的法律:主要涉及ZF因行使管理权力所向人民强制获得同意取得的相关信息的法律制度。
8、电子化ZF的安全环境
ZF信息不仅是国家资产,而且是需要精心管理的重要资产。信息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是电子ZF生命所在。信息安全涉及保密性(控制那些存取信息的人)、完整性(确保信息的更新与修改只能经由授权者进行)、可用性(确保信息授权用户总是能够存取信息)等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ZF信息化正在由专属主机、封闭网路、开放式分散处理系统,逐步走向国际互联网的多媒体信息交流和业务处理,在此情况下,信息安全便成为一个头等重要的大问题。
信息安全是信息服务能否健全发展的先决条件。在系统运作环境中,无论是使用者、实体设施、应用作业、资料及档案皆应严密管理。可以预料,随着ZF信息化的发展,ZF可能面对各种的意外灾害、电脑故障、人为破坏、侵入、泄密、窜改以及其他种种电脑犯罪,ZF机关必须未雨绸缪,加强ZF信息的安全管理工作,以确保国家、组织及人民的权益。为此必须:制订ZF机关信息安全管理的办法,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标准、人员管理、资料管理、实体及网络管理、紧急应变复原处理、安全稽查和考核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在ZF行政机关内外建立电脑稽核制度;建立ZF认证机构(Certificate Authority),提供ZF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安全认证服务;加强ZF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定及推动ZF机关加密(Cryptography),数位签章等信息安全标准及技术规范;建立网络安全紧急反应以及处理机制(Compute Emergency Respond Team),协调ZF机关处理信息安全管理事件。
9、公务员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公务员的信息素质以及应用能力的高低,是ZF信息化能否落实的关键。适应ZF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每一位公务员除了必须具备基本的电脑操作以及应用能力处理ZF公务以为民众服务之外,也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到来,依其专业性质和业务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网络应用的相关能力,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公务人员。
参考文献:
1、张成福,《中国ZF信息化:发展、问题与前景》,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委托研究报告,2000年2月。
2.Andersen,D.F. and S.D.Dawes.1991.Govern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J :Prentice Hall.
3.Bozeman,B.and S.Bretschneider.1986.Public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heory and Prescription.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6(6):475-87.
4.Bretschneider,S.1997.Introduction to a Symposium on public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7(1):85-87.
5.Cleveland, H.1985. The Twilight of Hierarchy : Speculation on 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5(2)185-95.
6.Cohen ,S.1988. The Effective Public Manager .CA:Jossey-Bass.
7.CITU ,1996 ,The Electronic Delivery of Government Service
8.Drucker,P. 1988 .The Coming of the New Organization ,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Feb,pp.45-50.
9 .GITS.1994. A Vision for Govern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and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
10.Kraemer,K. And King,J.L. 1986, Computing and Public Organization . In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vol.46,pp488-496/
11.Office of the vice president,1994.Reengineering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12.Starling ,G. 1993.Managing the Public Sector .4th ed. CA : Wadsworth Co.
13.Stowers,G.N.L 1996. Moving Governments On Line : Implementation and Policy Issue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6(1):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