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折现的现金流量法虽然在理论上优于非折现的投资回收期法和会计收益率法等传统方法,但对于许多投资而言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企业如何实施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更何况未来的现金流量本身就很难确定,实务上更多的是采用非折现的投资回收期法。
第二,剩余利润指标由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rporation)首创,用来鼓励部门经理进行低于本部门平均ROI指标,而收益超过其资本成本并有利于公司总的ROI增长的投资。但也许是商业文化传统的影响,剩余利润指标没有能在实务上广泛使用,即使是通用电气公司后来也弃用剩余利润指标,重新使用ROI指标作为投资中心财务业绩评价的基本标准。
第三,企业在制订内部转移价格时,实务运用的订价基础包括全部成本、标准成本、市场价格、协议价格。而在中间产品没有市场或处在非完全竞争市场情况下,新出现的具有微观经济学基础的机会成本订价方法却很少为内部销售部门所采用。
第四,成本会计定量分析的使用始于科学管理时代,不过本阶段又新发展了许多定量分析的技术工具。定量模型开始应用于各种成本会计问题,所用的分析技术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概率论、回归分析、假设检验、决策论等。虽然这些模型的应用面较广,但对大多数企业来讲,能保持其稳定和连续的企业却不多。
第五,信息经济学理论、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引入到管理会计领域。按信息经济学理论,管理会计人员要在不确定环境中选择一套能帮助企业决策的信息系统(如管理会计系统)。它的有用性取决于是否能提供信号给决策者并影响其期望效用大小。
代理理论则将信息经济学方法用于单人决策的情形发展到用于多人决策的情形,将会计信息视为委托人、代理人之间订约的基础;将企业不再视为单一的组织机构,转而认同与企业签约的代理人有不同利益、信息和理念。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通过提供信号(如实际后果、不同状态发生的可能性、代理人的行动和努力程度)服务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但目前代理理论还只能应用于相当简单的组织环境(由于计算均衡结果的复杂和困难),其代理人不愿劳动和不努力的假设,至少对经理人而言是不公正的,因为经理人并非厌恶劳动或更愿意损害企业利益,这种静态技术的假设忽略了知识和革新对企业价值增值的作用。
与代理理论平行发展的是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不同于代理理论的是其不总是借助正式合约来分析所有交易,认为企业是为了应付复杂的、不确定的环境而建立的合作组织,交易改在企业内部完成并由管理过程控制,可以弥补具有一定成本和效率损失的市场交易的局限。交易成本理论应用的缺陷在于交易成本环境难于准确定义,仅以有限方式在实际组织中进行了检验,多数结论缺乏缜密的分析,管理会计中心问题即分权经营单位的业绩评价的手段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由于本阶段的学术创新缺乏对企业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跟踪和借鉴,知识、技术和革新这些对于当代企业生存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受到管理会计学术机构应有的重视。特别在管理会计学术研究大量地引用经济学理论,却又很少能为企业实际发展所验证,因此它对管理会计实务带来的影响也就非常有限。
五、管理会计技术观念的更新:新制造环境带来的挑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的制造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的生产控制系统开始采用适时制(Just-in-time scheduling),追求零缺陷、零库存,并开始采用合作、弹性的管理政策。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普遍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出现了电脑整合制造的趋势。在此新制造环境下,传统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由于未能捕捉公司在朝着世界级制造业发展的进程中所取得的进展,未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未能考虑战略决策的需要而面临严峻的挑战,管理会计实务的发展在停滞几十年后重现生机。
在新制造环境下,要求企业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以系统理论的观念,综合考虑生产、经营、市场、政策和竞争对手等诸多因素,来实施对企业产品、生产、经营和市场的全面控制和管理。企业将整个经营活动细分为一系列作业活动,并引进了成本作业和成本动因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推翻了传统成本性态的认识,而将成本按作业量分别划分和根据成本动因加以确认,这标志着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朝着更加有效和务实的方向演进。更由于电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各部门处于随时的信息沟通之中并共享信息库资源,为管理会计新技术方法的运用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从而更有利于管理会计能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迅速作出整体性的调整和策略。
本阶段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发展侧重于新的成本管理控制系统的建立,并以新的观念和技术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举其要者,与全面质量管理观念相适应,企业采用了质量成本制度,通过质量成本的计算、报告和分析,期望达到零缺陷的质量管理最高境界;与适时制观念相适应,日、美等国企业采用了改善成本法或倒推成本法;与作业管理观念相适应,企业采用作业成本制度,以作业为成本库,通过作业将成本分配给产品负担,提供更为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与战略管理观念相适应,企业采用战略管理会计,通过产品生命周期法、成本动因分析和价值链分析等方法,进行战略规划和管理业绩评价。
六、当代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发展方向:艰难的使命
从理论研究方面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主要属于规范研究。不同成本服务于不同目的这一指导思想和新古典经济学 (如信息经济学、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的引人,为规范研究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领域。七十年代以来,一大批学者使用经验分析和模拟方法对简单和复杂的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发现简单的管理会计技术方法,有时可能是对信息成本效益的最佳反应,从而证实了管理会计实务使用常规技术方法的合理性 (如投资回收期法在企业投资决策中使用最为广泛,而折现的现金流量法使用却不多)。这导致了管理会计研究人员开始注重解释观察到的管理会计实践,管理会计实证研究的倾向开始抬头。
当代管理会计研究人员使用作业研究、概率论、统计、经济学理论中的定量技术作为分析工具,主要在简化的生产环境申研究复杂的信息和订约问题,而对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管理的信息需要的研究则不多。在新制造环境下,管理现代化的实践和发展,早已领先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由于企业对环境变迁的反应除了引进新的组织形式和产品生产技术之外,也可能引进新的管理会计系统;管理会计研究人员还应深入企业组织现场进行实地研究来归纳和总结这些新的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实地研究的倡导者针对实际作业或过程,通过直接观察和访谈等方法,获取研究数据,从而能够得到真实和精确的研究结果。正是由于实地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弥补理论和实践的间距,保证理论的创造性和指导实践的生命力,这种研究方法已成为当代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向。
从实务改进方向来看,新制造环境下,企业侧重于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控制系统,并以新观念和技术弥补传统技术方法之不足。发展和完善这种新观念和技术,正是成本管理会计今后改进的方向。然而,目前大部分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系统,仍然沿袭二十世纪早期以投资报酬率(R0I)指标为基础的管理控制系统,偏重短期财务业绩,而忽视长期和非财务量度的业绩表示。这种管理控制系统对经理人采取有效行为以增加企业实际的经济价值的激励能力,较之早期下降很多,甚至还会反向地激励经理人采取牺牲企业长远竞争能力的行为。我们注意到,由于全球范围内激烈的竞争,短期财务业绩的更大压力,机会主义行为的更大空间,职业经理在企业间的频繁更迭,以会计数字为基础的红利计划的广泛使用,导致企业经理进行财务、会计方面的盈余管理的情形十分普遍。靠非生产性、非增值性活动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最具破坏性的后果,可能就是影响企业的长期竞争地位。如减少产品和流程开发、质量改善、顾客联系、人力资源、技术更新等方面的支出后,企业从长期来看将处于不利的地位。而通货膨胀对ROI计量的扭曲,更使以ROI为基础的管理控制系统对增加企业经济价值的相关和有用性受到质疑。
我们认为,没有理由一定要将看似客观和准确却易受操纵的财务业绩计量作为主要控制手段,不必要将利润作为唯一的财务业绩计量对象。企业不应将利润数字本身视为目的,而应将其作为事情做得更好后的自然附产品。而且,管理会计本身必须服务于企业的具体战略目标,它也不可能仅仅通过以ROI为基础的管理控制系统,来成功地服务于所有企业。我们建议,管理控制系统的改进,一方面要完善短期财务业绩计量,如增加对营业现金流量的考虑;另一方面要采用长期、非财务业绩计量,如创新和质量、生产率、工作能力的提高、市场占有率、人力资源水平的改善及存货占用总成本的减少等,都是可供选择的非财务计量指标。尽管我们可能会发现,某些非财务计量所得的利益与其成本相比并不合算,但多种计量手段的结合使用,制定雄心勃勃但不一定十分精确的业绩评价制度,理应成为管理控制系统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七、管理会计技术方法演进与管理会计研究
管理会计研究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焦点,并且无不受到其技术方法演革的影响。它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强调成本确认,主要注重成本核算的真实和精确;第二阶段强调成本相关性,主要注重不同目的的不同成本信息要求;第三阶段强调成本决策分析功能,主要强调成本管理的战略价值;第四阶段强调成本的行为面,主要强调多人决策情形下各行为层面的激励和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