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985 0
2013-02-23

3025.关于核外电子共轭的思考

2013.2.23

原子的质量和存在形态是相对稳定的,所以有元素的存在。改变元素的内部结构,可能需要强作用力,而改变其核外电子的存在形态,可能只需要弱作用力。原子的结合与分离除了核聚变、核裂变以外,可能都与核外电子共轭的形成和改变有关,而核外电子共轭的深度和广度,与其形成的外部环境、原子内部结构的物理性质有着必然的联系。

“活泼”的化学元素可以在一般条件下与较多的化学元素形成核外电子共轭,“惰性”化学元素则显得“孤傲”,不愿意与其他化学元素结合。结合的层次和牢固程度也各不相同,需要不同的条件才能发生。

核外电子共轭的发生,可能保持原有的物质形态,也可能产生新的物质形态,所以客观世界绚丽多彩。

核外电子有许多层次,建立不同层次的核外电子共轭可能需要不同的条件,产生不同的物理性质。离子化,是建立核外电子共轭的捷径之一。离子化的程度越高,越可能建立深层次的核外电子共轭。而打破深层次的核外电子共轭,也比打破浅层次的核外电子共轭更为困难。掌握温度和冷却速度,可能形成不同层次的核外电子共轭,所以有热处理工艺的产生。而同样的材料核外电子共轭的程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地球上的物种和材料千差万别,可形成他们的化学元素却屈指可数。就是这屈指可数的化学元素和他们不同层次、不同形态的核外电子共轭,造就了地球丰富多彩的物质形态。而除了核聚变、核裂变,我们可以改变的也只有他们不同层次、不同形态的核外电子共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