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挪威的森林”变成了衰退的序曲?
——“乐思经济”专栏之二
十多年前的暑假,我独自坐在一栋古老的图书馆里,耳机里放着The beatles的《Rubber Soul》,慵懒地翻看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几点夏日的阳光,穿过摇曳的树叶和红框的玻璃窗,在带着丝丝凹槽的木质书桌上留下斑驳影迹,给人带来一种时光穿梭的错觉。那个夏天,没有期待,没有烦恼,没有24小时不停的喧闹。突然有一天,在把曼昆的书通读三遭,把披头士的CD听完数十遍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顺着模型的坐标轴,穿越到了那个狂野不羁的60年代。
于是,我合上《宏观经济学》,在光斑跳跃的书桌上,第一次摊开了《Rubber Soul》的封面歌词。然后,我愕然意识到,在过去一个多月里,我反复与一首名曲耳鬓厮磨却浑然不知,她叫《Norwegian Wood (This Bird Has Flown)》,中文名是《挪威的森林》。是的,还有一本书和她同名,写她的人叫村上春树。
带着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些许悔恨,我又对照着歌词反复聆听这首歌,在西塔琴开启的轻妙旋律中,Lennon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的青涩故事:我曾经有个姑娘,或者应该这么说,她曾经拥有过我;她带我到她的房间,“你觉得还不错吧,这Norwegian Wood”,她邀请我过夜,醒来之后,却只剩我孤单一个,鸟儿已经飞走;于是我干脆点着了一把火,“还不错吧,这Norwegian Wood”。
这可能是Lennon的亲身经历,而我却熟谙到仿佛坐在那女孩儿的挪威木床边,喝着她的红酒,看着她眼波含笑。我突然闻到了一股腐朽的气味,缓过神来,才发现是阳光灼热老木桌的味道。于是,我感到一阵惊讶,为什么Norwegian Wood会有腐朽的味道?
很多年后,我已习惯了不再阅读教科书,转而沉迷于闲心品味经济世界的风云变幻。有一天,豆瓣FM里不经意间飘来《Norwegian Wood》,我突发奇想地打开wind宏观经济数据库,再一次,我又闻到了腐朽的味道。
原来,Norwegian Wood暗藏的,是经济周期衰败的味道。作为一首歌,《Norwegian Wood》来自The beatles 1965年的专辑《Rubber Soul》。众所周知,从音乐的角度看,这盘专辑标志着The beatles 告别清纯、走向成熟,从无忧无虑的男孩乐队转变为深沉思考的男人乐队。但鲜为人知的是,从经济的角度看,Norwegian Wood标志着美国经济拐点的到来。
战后的超然地位、科技的长足进步和工业的迅猛发展一度让美国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1950-1966年,美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4.45%,大幅高于1930-2011年3.36%的历史均速;1950-1966年,美国年均通胀率仅为1.84%,明显低于1930-211年3.27%的年均水平。而1965年Norwegian Wood唱响的,则是美国经济的挽歌:之后的十年,也就是1967-1976年,美国经济邂逅欲说还休的“滞胀”,经济年均增速大幅降至2.97%,平均通胀率则大幅升至5.82%;1966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6.5%,之后的45年里,只有一个年份(1984年)的增长率高于这个数字。
冥冥之中的巧合还不止如此。作为一本书,《挪威的森林》同样与日本经济的衰败如影随形:村上春树1987年写成这本阴郁的青春爱情小说,接下来的1988年,日本经济增长率高达6.77%,随后的23年,日本经济再也没有到触及甚至靠近过这个高度,23年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32%。也就是说,《挪威的森林》开启的,是日本经济令人扼腕的“失落年代”。
从美国到日本,从歌曲到书籍,《Norwegian Wood(挪威的森林)》像是充满魔力的经济诅咒,让繁荣告别璀璨,让衰退阴霾不散。这仅仅是一个巧合吗?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