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意味着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需求,能源总需求势必快速增加,主要的能耗部门为工业、建筑和交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量的钢铁、水泥、电力等,主要还得依赖国内高能耗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城市近年的代谢量统计显示:城市消耗了全国钢铁的86%,水泥的75%,能源的80%;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国的90%,二氧化硫占全国的98%,化学需氧量占全国的85%。
我国低碳城镇发展已进入全国大规模试点阶段,2015年前将建设100座新能源城市。“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8%—1%,到2015年将达到52%左右,到2030年将达到65%左右。到2015年我国将建设100座新能源城市,2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1000座新能源示范区和10000个新能源示范镇
以低碳思维引导城市建设
“低碳城市”主要考虑的是在既有城市发展中如何减少碳排放,而“城镇化与碳排放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城镇化过程中碳排放必然上升,因此,我们需在转型结构中来讨论‘低碳’问题,即在‘碳排放必然增加’的前提下考虑如何实现‘低碳发展’”。
“‘低碳城镇化’重点不在‘城镇’而在‘化’,即在一个动态过程中如何避免高碳,在未来增量中实现向低碳模式转型。”
“低碳城的设想固然好,但它不应成为又一轮‘造城运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吕政表示,低碳模式的推行应该尽量考虑以旧城改造而非新城扩建的方式,更多地关注老城区的民生,防止低碳城试点演变为变相的房地产开发。
如何让中国的城镇化低碳之路落到实处?“ZF应发挥核心作用,而解决低碳成本高的问题应更好地利用市场机制”,
转载:http://www.infosyscapital.com/article.asp?id=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