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租主体由官员变为专家,专家也是经济人
-------转引自本论坛之"公共经济学"栏:2楼的回答是肯定的,要转(尚未实施);本贴的观点是否定的,也要转.
按:本文原来贴在另一个版面,今天看来,可能原来放错了地方:一百多人阅读过,没有一个人(除楼主外)发言.鉴于它描述的是一个制度变迁的案例(从文中的标题就可以看到),而且有众多专家的分析,应该是比较有价值的.所以,冒着扣除可怜积分的危险,转贴在此:如果一周内还是无人顶,请版主删除并扣分吧:风险投资是考验眼光的......


[续]"财政部财政科研所"对"绩效预算"的新贡献(长篇)
按:发文不仅可以延续前文以便深入讨论与学习,而且还挣钱,那可是相当有用滴:可以买不少贴子,效益显著啊.说正经的,下面的资料对于我们全面理解"绩效预算",有很大帮助.
南海财政变法:效能政府时代来临
http://dadao.net 2007-08-10 09:36:23 来源: 珠江时报
核心提示:
8月8日,财政部在北京主持召开以“提高执政能力 建立效能政府”为主题的“南海区绩效预算实践研讨会”,来自财政部、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大学等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对南海的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宝贵建议。
向政府伸手要钱必须先过10道关。南海强力推行的绩效预算不仅是一场财政变革,更促进政府行政作风和理念的变革。

■南海财政由人为“分钱”变为制度分钱。本报实习生 刘紫婷 摄
在2008年南海区财政预算安排开始之前,那些将向区财政申请资金的部门将慎之又慎:“劣质”项目将被自我否决,关注解决民生以及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惠及公众利益的项目被提到前面,而申请资金额度也将不再信口开河,一定要实而又实。因为稍有不慎,申请资金的项目将无法通过评审,那些“火眼金睛”的专家已经站到政府的前面,他们设下的10道重重关卡,并不那么容易通过。而且,即使侥幸过关,在明年的事后绩效评价中被打了低分,将影响下一年度的资金使用。
而就在三年之前,一切都不是这样。
尴尬:钱越多越不够花
不仅在南海,有一种情况长期以来在全国普遍存在:在政府各预算单位的眼里,财政的钱就是“唐僧肉”,能吃多少吃多少,能有多少要多少。于是,这些单位在申报预算时“狮子大张口”,要来的钱越多就越有能耐———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惯例”。
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这些钱要去了之后怎么用?其效益如何?似乎少有关注。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李贻伟在2004年曾对这一现象表示担忧:财政工作过去普遍存在“重收入、轻支出”和“重分配、轻管理”现象,资金分配只讲数量而少问效果。他提出:这个“惯例”遇到新的发展合不合适?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更高?
更为突出的矛盾是,这种困扰政府的财政支出难题,并没有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而消弭,政府的财政收入越多、财力越强,反而情况越严重,也就是说,钱越多越不够花。
2003年,这一矛盾达到了南海政府忍耐力的极限。
这一年,南海区各部门所做的财政预算是69亿元,但政府实际能够支配的财力大概只有44亿元,两者相差25亿元,政府财政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尴尬和巨大资金缺口的压力。哪些项目应该保留?哪些项目可以砍掉?哪些钱该给?哪些钱不该给?僧多粥少,政府被逼到了一个抉择的十字路口。于是,一场变革开始了。
变法:政府不是唐僧肉
有人曾把财政资金分配比喻为政府与各部门之间的“博弈”,更为严重的比喻为“没有硝烟的战争”。过去由于政府对部门资金的使用情况掌控较弱,使其处于“被动博弈”地位。而今,一场由绩效预算引发的变革使南海政府已经“反被为主”。
2004年初,南海区人大审议通过2004年度区财政预算,批准安排信息化专项资金4000万元,而各单位申报的此项目投资近2亿元。2月13日,在第三方广东省财政科学研究所的协助下,引进外脑智慧参与,广东省有关部门和著名高校的14位专家,应邀参加了南海区2004年度财政资金绩效预算(信息化项目)评审会,对70个项目(总参审金额8000万元)的必要性和投资规模进行了尝试和探索性的评审。同年底,又开展了2005年度 区级预算单位信息化项目绩效预算评审,共评审17个单位的项目38个,涉及申报金额6244万元。评审结果是建议安排资金3949万元。
这两次评审具有历史意义,它标志着绩效预算第一次在我国地方财政部门得到实践。而这不过是刚刚开始。
在2005年开展的2006年度专项经费项目绩效预算中,专家们的“权力”进一步扩大,48个单位195个参审项目20.5亿元参审金额,必须全部通过由专家和专业小组全程参与的10道“关卡”。评审范围也扩大到100万元以上的设备购置、基建工程和专项业务费项目。同时,明确了“大事优先”、“绩效优先”的资金分配原则,对部门单位申报项目进行“综合评分排序”,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放到了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当中。
示范:效能政府时代来临
无疑,绩效预算使南海的财政资金管理方式发生根本转变———由部门审批变为程度化决策,由人为“分钱”变为制度“分钱”,由一拨了之变为有效管理。
不仅如此,关系民生的重大事情和综合绩效好的项目得到了优先考虑,如为了解决城乡居民失业和失地问题,从2003—2006年,南海区社会保障支出年增幅分别达49.6%、41.7%、32.5%和68.35%。而改造薄弱学校的专项资金,在区内学校的硬件设施水平普遍提高和达标后,及时调整了支出方向,改为对学校软件建设的投入。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超标支出也被否决,如2007年某中学1200万元体育馆工程项目就因建设规模过大被专家组否决,保证了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财政支出压力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例如,2007年度预算共申报项目286个,资金合计34亿元,专家评审同意安排项目126个,金额12亿元———砍掉项目160个,削减预算22亿元。
更为难得的是,绩效预算所显示的种种转变,似乎预示着一个效能政府时代即将来临,就像区委书记李贻伟所讲:政府从百姓需求考虑问题,带来政府观念和作风上的转变。一方面强化政府为公众服务的观念和意识,使政府机关人员普遍树立了绩效观念,追求办事效果,激发政府的活力。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加强了机关效能和勤政廉政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权力约束机制,整个地区政风为之改变,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在干净干事、干好事、干实事、干成事上下功夫,使南海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绩效预算10道关
第1关 各单位填报项目立项资料
第2关 前期评价,完成《初步评议综合分析表》
第3关 专家审阅各项目立项资料
第4关 专业组听取立项单位就项目资金相关情况进行补充陈述
第5关 专家根据对各项目进行评价,评分并填写书面意见
第6关 专业组在各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评议,形成小组评价意见
第7关 完成《财政资金安排项目排序表》,并提交《专家小组评价报告》
第8关 完成《南海区项目绩效预算立项评价总报告》
第9关 相应材料由评审专家或专业小组组长签名确认
第10关 对上年度专项资金进行事后绩效评价
评价与建议
刘仲藜(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原财政部部长)

南海的经验
是个“伟大的实践”
南海的经验是个“伟大的实践”,非常了不起。财政不是财务,这个“政”字就代表着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绩效预算可以说是一个突破口,它与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效能是联系在一起的。温总理说决策要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南海的做法就是科学、民主、程序都有了,希望能够达到“化”,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韩晓进(广东省财政厅巡视员)

南海实践
体现了改革精神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迅猛发展。但是也碰到了深层次的问题,其中如何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如何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都是历届政府最为关注的改革难点。南海绩效预算改革的成功实践,体现了改革的精神,丰富了绩效管理的内涵,为我省在开拓财政绩效管理工作的新领域提供了突破口。下一步,要实现绩效预算和事后评价的有机结合,逐步扩大绩效预算覆盖范围,引进社会监督机制。
李贻伟(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

经济社会
发展的催化剂
绩效预算的推行彻底实现了政府“钱柜”透明化,财政资金分配公开化,而且随着绩效预算的逐步推进,绩效预算结果将从政府部门的内部公开扩展到对社会公众的公开,公众将对政府如何花钱、花钱的效果如何拥有更多知情权。绩效预算成为沟通民众和政府的桥梁,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日益提高,非议减少。绩效预算的推行,使资金管理更为科学、规范,从源头上防止了腐败;同时也为南海经济社会发展加入了催化剂,财政资金用好了,催化剂用活了,惠及南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白景明(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

中国需要预算
管理的改革深化
南海的绩效预算不是一个简单的财政部门自身的事,它是在整个国家机器包括人大、政协、政府统一思想认识基础上推进的改革。南海绩效预算的亮点有这几点:绩效预算是推进政府职能和行政模式转型,提高政府效能的作用;它实现了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目的;它兼顾了公平与效率两方面的改革目标。中国需要预算管理的改革深化,需要推进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
林双林(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主任、教授)

希望更多地方
实行绩效预算
现在经济增长这么快,经济增长这么多年,认为财政应该有盈余,而我们还是财政赤字,很多方面要花钱,收入、保障、改革、扶贫等等方面都要花钱,所以政府项目绩效评价这方面的任务十分紧迫,希望更多的地方能够实行绩效预算和对项目绩效不断进行评估。
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

绩效预算背后
是绩效政府
我在南海的经验中体会到了预算这个重要的理念。绩效预算的背后不是绩效财政,更多的是绩效政府。所以要推进中国目前的体制改革,推动市场化的发展程度,甚至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抓住预算。南海区的绩效预算实践是在预算最重要的线索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样板。
白津夫(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研究局副局长)

进一步扩大
民众参与
南海可以进一步完善项目绩效预算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民众的参与范围;建立纠错机制,专家不是万能的也可能有所偏颇,能不能在否决的这块也做一个评审机制,通过二次进一步来说明、申诉,这样就能够使得我们的机制更加趋于科学。
张春霖(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经济学家)

花钱要向
“东家”负责
这样一个机制提高了政府财政开支项目的质量,这是非常重要的成就。更重要的成就是这个改革转变了政府的观念,这个意义更加深远。我们在几十年计划经济制度之后,逐渐认识到财政的钱应该怎么花,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政府的官员只是管家,我们花的是“东家”的钱,所以花钱得向“东家”负责。
名词解释
什么是绩效预算?
绩效预算是政府部门按所完成的各项职能进行预算,将政府预算建立在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即干多少事拨多少钱。绩效预算由绩、效、预算三个要素构成。“绩”是指财政支出所要达到的目标,“效”是指用具体指标评估完成目标的情况和取得的成绩,“预算”是指财政为这一支出目标提供的拨款额。
| 预算管理要从“人管钱”变为“制度管钱” | ||||||||||||||||||||||||||||
| 来源: 中国税务报 作者: 史晓龙 发文日期: 以下内容为程序代码: <SCRIPT> <--- document.write(g_date.substring(0,10)); ---> </script> 2007-08-16 | ||||||||||||||||||||||||||||
| 8月8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提高执政能力、建立效能政府”主题研讨会召开,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刘仲藜及部分中央部委、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出席会议并围绕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绩效预算实践进行了研讨。 专家认为,南海区的绩效预算是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对预算管理的积极创新和有益实践。绩效预算具有推进政府职能和行政模式转型、提高政府效能的积极作用,并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增进财政资金使用决策程序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兼顾效率与公平,南海区的实践为在更大范围实践和推进绩效预算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绩效预算让财政资金不再是“唐僧肉” 据介绍,在广东省财政厅和当地政府支持下,从2004年起,南海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财政专项支出项目绩效预算改革。2005年~2006年,他们将绩效评审的范围扩大到所有100万元以上的支出项目,采用单位申报、专家评审打分的模式进行投入产出预评价。至2007年度,南海区各单位共申报预算项目286个,资金合计34亿元,经专家评审同意安排项目126个,金额12亿元,砍掉项目160个,削减预算22亿元。绩效预算推行3年来,南海区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大大增强,财政支出压力得以缓解,政府资金使用效能和政府行政效能得到了全方位提升,并实现了从源头上和制度上的反腐倡廉。 在研讨会上,就南海区的实践及绩效预算的积极意义,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表示,考察政府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但比较所有的角度,最重要的就是预算。政府如何花钱,需要老百姓去关注、监督。绩效预算的背后,是绩效政府。所以要推进中国目前的体制改革,推动市场化的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做好预算工作。 广东省财政厅巡视员韩晓进认为,实行绩效预算,特别是根据我国国情强化绩效预算评价工作,不仅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可以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办事效率,形成良性的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是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又能够提高政府管理效能的一种预算管理模式。他认为,南海的成功在于没有生搬硬套国外的模式,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套适合南海的绩效预算改革方案和工作思路。他透露,未来广东省的绩效预算将着力于三个方向:实现绩效预算和事后评价的有机结合;逐步扩大绩效预算覆盖范围,逐步实现从单个项目向所有项目推广绩效预算,进而向部门绩效预算转变,时机成熟以后,将部门的日常工作和人员经费也全部拿到绩效预算的范围内;引进社会监督机制,实现绩效预算和事后绩效预算结果从目前的部分政府部门内部公开,逐步落实到所有的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开,真正实行民主理财。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等人对南海经验跟踪研究了近一年的时间。白景明表示,关注绩效预算改革有两大出发点,一是中国现在财政收支规模逐步扩大,在这个背景下,怎么管好财、用好财,要有一个更加适合经济发展形势和政府规划要求的模式。二是政府的预算是人民的预算,预算从编制到执行,要和整体行政管理体制、整个国家的运作挂钩。预算不是简单的资金分配问题,而是政府的职能怎样履行的问题。 白景明认为,南海区的绩效预算不是财政部门自身的事,是在人大、政协、政府统一思想认识基础上推进的改革。南海绩效预算改革的亮点主要包括,一是推进政府职能和行政模式转型,提高政府效能。改变了以前随意编制预算,随意使用资金,事后没有评审也没有监督的情况。二是实现了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目的。这种绩效预算依靠严格规范的评审程序和来自外省的评审专家,解决了由“人管钱”转为用“制度管钱”的关键问题。三是决策科学化。利用专家评审机制,容易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兼顾了公平与效率。公平,就是把钱用在民生上,同时一切支出、决策要经过公正的程序;效率,是指尽可能花最少的钱干最多的事。 大范围推行尚需努力 大多数专家指出,要在我国大范围推行绩效预算,还需具备和创造一系列主客观条件。 完善专家库和专家管理机制。专家队伍建设是绩效预算改革成败的关键,因为专家对项目的评审意见是项目评价的主要依据。我国目前财政项目的覆盖面很广,涉及各行各业,有时所能汇聚的专家范围非常有限,影响了评价的公信力。未来绩效评价应在完善抽签、匿名评审、激励约束等机制方面下功夫。 从对项目的评价过渡到对部门预算的评价。包括南海区在内的全国进行绩效预算改革的地区多数是将部分部门的部分预算项目作为绩效预算改革的尝试,这是远远不够的。评价一个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对部门的评价上。所以,绩效预算应逐步从项目评价过渡到对部门预算的评价。 专家评审应向社会机制过渡。从根本上来说,财政资金的分配实际上属于公共权力的核心内容,公共权力的部门化是以往预算编制中各种弊端存在的原因。专家组代表部门对公共资金评价是一个极大的进步,但并不是表示专家的评价意见就具有公共权力,因此应由专家评审向社会评审过渡,向人民代表、公众选择来过渡。 建立绩效预算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在总结项目绩效预算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全面绩效预算管理,这将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改革过程。应当制定相应的制度规章,将同类项目的绩效指标体系、考评办法等都予以制度化,防止出现因人事变动可能出现的差异,从而提高稳定性。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对"绩效预算"的新贡献 如题. 详见下文. 1\变人为“分钱”为制度“分钱”南海率先探索财政绩效预算获认可 http://news.southcn.com/gdnews/nanyuedadi/content/2007-08/09/content_4223335.htm
2\南海率先探索財政績效預算獲認可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8/09/content_10809122.htm
3\
|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9 15:13:34编辑过]
感谢白版主的善意!(没扣我那可怜的分,呵呵),也感谢您关于版面规矩的提醒.
如果允许我申诉,我想重复我帖子的第一段话中的一个词:"案例".
这就是我的观点(!)------我没有挑战您的权威和版规的权威的意思,相反,我倒是觉得:
第一,鉴于"制度"内涵的丰富性,其实不同的人对这个案例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解读,而这种解读集中起来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二,就我已经提供的材料来看,至少,在观点上,已经存在差异(您可以比较不同媒体的基本观点),因而,不一定要我再增加一些分析吧(那样不仅字数多,还存在MISLEADING的可能吧:说一个猜测:可能我的标题使得"公共经济学"版的部分读者存在敬畏之心,因而只看不说弄得我孤单得很-----同时"发家致富"增长分数的愿望也落空.....)?
第三,在充分理解您的善意\基于学术讨论的共识,如果您觉得我以上的观点还是难以接受,我可以考虑放到"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或其他栏目.
当然,以上看法并不代表我认为我采取的"提供案例"的方式是最优的.也就是说,我也打算用些时间对此进行分析,如果可能,我也会修改的.
总之,多谢版主的善意!
到底什么是绩效预算?楼主可以给一些解释吗?
为什么上面有的地方说"绩效评估",有的地方又说"绩效预算"?这两者是不是差不多?
呵,我也说不好.
我google了一下,很容易就发现了两条,一是新浪转<财经>杂志的,一是一个财政局的(见下文1及2),不知道对你的问题是否有帮助?(又及:接受版主意见,简短些!)
弱弱地问:为什么问这个问题?
1\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70529/15423640580.shtml
....
他山之石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多数OECD国家开始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这些国家的主要着力点在于推进绩效预算的探索和实践。在政府预算过程中,除常规的财务数据,加入了大量评估和绩效措施信息,并在预算和资源的分配过程中使用这些信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绩效预算定义为“一种将资金配置与可测量的结果挂钩的预算形式”。
目前,在30个OECD国家中,有24个向公众提供绩效结果,突出了项目和政策是如何运用的,以便让公众了解政府的政策是否奏效。同时,许多OECD国家将绩效信息运用于预算过程中。OECD国家进行绩效预算改革的动因,主要是金融危机、消减公共开支的压力以及政权更替等因素。例如,丹麦和瑞典的改革,就是源于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早期经济危机时经费控制的压力;英国1997年政府更替成了改革的触发器;亚洲金融危机引发韩国公共财政急剧恶化,促使韩国政府实施广泛的预算改革。
美国早在60年代就已开展绩效预算,1993年还专门出台了《政府绩效和成果法案》,2002年,美国白宫预算管理办公室(OMB)出台了联邦政府绩效预算管理工具,即项目等级评估工具(PART),以评估政府部门项目的成效。
OMB政策分析师马克·巴斯欧介绍说,2003年,PART工具首次启用,到2007年将完成对所有联邦政府项目的评估。绩效预算解决了政府预算中怎样有效分配资源、如何使项目管理者承担生产结果的问题。例如,评估一个社区卫生中心,以前就看服务了多少人,有多少人来看病。但是这说明不了任何的问题,只能说有很多人来过。后来将重点转向这个社区不同的疾病,评估社区卫生中心是不是成功降低了一些疾病的患病率。
韩国因遭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人口老龄化压力以及贫富分化加剧,政府公共支出迅速增加。在此背景下,韩国政府被迫推出了绩效预算改革。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了用于项目审查的“预算项目自我评价”系统。2005年,韩国规划与预算部宣布成立一个局,专门负责处理绩效事物,每年评估审查三分之一的预算项目。
韩国公共财政学院绩效管理与评估中心主任冠筹宽介绍说,韩国中央预算机构鼓励各部门将评估结果用于预算重新分配中,中央预算部门还宣布,原则上对无效项目裁减10%的预算,同时向国会提交评估结果,也要向公众公布。2006年,大幅削减无效项目预算达52.8%,也有一些项目下马。2006年,韩国通过了国家《财政法》,目的是将绩效预算及其他财政改革长期化、法制化。
制度障碍
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在政府绩效管理改革中已有许多探索,但与OECD国家将重点放在绩效预算改革不同,中国各级政府推行的政府绩效管理实践,并未以绩效预算为核心,众多绩效管理是由人事部门主导的事后评估。
“中国的预算过程比较独特,开展绩效预算有制度障碍。”世界与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凡说,与OECD国家的预算过程有很大不同,中国的预算过程比较复杂,党委、政府和人大都发挥作用,“对项目进行评估后,由谁对结果负责呢?”
对于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的现状,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赵树凯认为,“中国政府绩效管理是刚刚破题。” 目前,中国面临经济、社会的双重转型。公众的问责能力提高后,对政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政府绩效管理在这一大背景下刚刚兴起。但中国的政府管理和绩效评估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存在着一整套的绩效管理或评价体系。在学习国外经验之前,应首先对国内这套体系的优点、缺点以及运行现状作深入研究。
OECD国家绩效预算改革实践对中国有何借鉴意义?中国财政部条法司肖雪峰认为,作为政府绩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绩效预算已成为当前世界预算改革的潮流。但对比中国与OECD国家实行绩效预算的条件可以看出,我们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如财政性资金没有完全纳入政府预算,即预算不完整性。“我认为,实行绩效预算的前提是预算要比较完整,政府或财政对全部政府资金应当有主导权。”......
2\
在我市推行绩效预算管理的思考
看看<光明日报>的观点:
http://www.gmw.cn/01gmrb/2007-08/25/content_660972.htm
| 绩效预算探索意义深远 | |
| | |
| 本报记者 张玉玲 发布时间: 2007-08-25 09:05 来源:光明日报 | |
|
记者:佛山市南海区项目绩效预算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么在广东省范围内,绩效管理方面的工作开展得怎样? 刘昆:广东省是全国最早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省份,早在2003年就开展了项目绩效评价试点工作,得到了张德江书记、黄华华省长的高度 绩效管理是财政管理的一个大问题,要改变“重分配轻管理”的倾向,问责十分重要。问责,应有一套科学合理的体系,绩效管理是其中重要一环。几年来,我们从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入手,通过探索试点,积累经验;点面结合,全面推开;建章立制,规范操作;建立机构,充实队伍等等,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绩效的观念已经在财政部门内部和各个预算部门当中逐步建立起来,以绩效目标为导向的理财和用财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请款用款更加慎重和规范。 据不完全统计,省级的各个单位2006年预算新增请款比2005年减少了30多亿,部门单位绩效观念的树立为绩效预算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比如有的部门拿到钱不用,或使用效率不高的话,第二年绩效评价的结果就不好。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广东各级政府使用财政资金讲求绩效的意识大为增强。 记者:你认为绩效预算的精髓是什么? 刘昆:绩效预算是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方式,是涉及资金分配、管理、使用、评估,以及政府运作行为规范公务人员思想观念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世界上各国家实行绩效预算的时间均不很长,西方国家特别强调企业精神。但这种模式要适应于我国的财政管理,还必须探索调整,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广东省实行的改革,强调以结果作为预算资源分配的依据,而不是按照投入或者是过程来分配资源,具体包括了从财政资金分配、管理、使用到评估的整个过程。这就涉及到政府运作、公务人员的观念转变、法治氛围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公共财政改革,加大了各级财政对民生方面的投入,引进绩效评价等方式,对提高资金的社会效益很有帮助。 考核政府资金的绩效,应建立可以测量的目标和绩效指标,加强对业务主管机关的监督管理。它注重的是达到的实际效果,也就是办了多少实事的问题,通过绩效预算不仅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可以由此提高人员的办事效率,以事带人,形成良性的控制和激励,使各部门形成自我效率约束机制。 绩效目标的提出除了重视结果之外,还试图将资源分配和实施结果相互凝结,将结果评估与预算过程相互融合,以明确的资源分配来要求高效的实施结果,以已有的结果评估来影响以后的资金预算,从而形成强调整体管理过程的管理策略。可以看出,我们要反映的是一种宏观、整体、有序的管理概念,正是适应市场环境下公共财政发展的需要、能够提高效率的预算管理模式。 记者:你认为南海绩效预算探索对中国经济社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刘昆:南海绩效预算制度,通过预算分配的制度创新,实现了财政资金分配的流程再造,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推动了效能政府的建立。通过预算安排的程序规范、过程科学,促成单位用财的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实现财政资金支出责任具体化,从而全面提升政府资金使用效能,促进政府职能和行政方式转型。随着政府职能的明确,政府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地方财政,南海的探索,对财政分配建立效率意识,培养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绩效观念,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有益,从发展趋势看,这也是建立现代政府的必然要求。 政府的钱,是人民提供的,政府花钱就必须让群众明白、使群众满意、对群众负责,把资金用出效益,为群众办实事,资金运用好了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资金运用不好,则极有可能劳民伤财。作为财政部门必须清楚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从而根据群众的切身利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财政资金安排上予以优先关注,这样才能实现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从过去几年的实践来看,绩效预算工作已经为优化南海区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安排资金到解决民生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财政资金着力于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群众的满意度也日益提高。 所以,财政分配上绩效概念的引入,将对我国财政改革和政府效能改革产生深刻、长远的影响。 |
又发现<光明日报>一篇文章,又发现一些专家的观点(如下)
| 用好人民的每一分钱 | |
| | |
| 本报记者 张玉玲 发布时间: 2007-08-25 09:05 来源:光明日报 | |
|
财政资金不是“唐僧肉” 某市申请建一个诚信网站,向上级政府提出了1亿元的资金预算,但经过专家评审,实际上只需要700万元就能以最高标准建成。 像这样注水申报、小题大做、“报大数”的现象并不鲜见。一些单位认为财政资金就是“唐僧肉”,不吃白不吃,向财政要钱,多多益善 如此尴尬的情况,几年前也让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财政局局长江启强左右为难了:当时财政收入每年增长近10亿元,财政收入的“蛋糕”越做越大,却越来越不够分。2004年南海区可支配财力大概是44亿元,可各部门申报的预算却为69亿元,资金缺口近25亿元。各部门对财政资金需求的胃口越来越大、无限膨胀,如何分配有限的资金,成为财政部门最头痛棘手的难题。 面对“入不敷出”的财政压力,面对各单位跑项目、跑资金的各种攻关之术,百般无奈的南海区财政局积极探索思路,寻求破解的办法,决定引入广东省财政科学研究所的专家来设计改革方案,并由广东省财政科研所来组建技术专家和政策专家组来评议项目,最终实行了全新的绩效预算制度。 比如公安部门、消防部门申请要花巨资购置最好的装备,经专家们评审后认为,南海区公安部门需要的不是最先进的设备,而是最实用的设备,由此否定了原来提出的项目支出。2004年当年,南海财政资金绩效预算中,以信息化项目作为试点,共有29个行政事业单位的70个项目参评,参审金额8000万元,最后建议安排资金6142万元,节省了2270多万元。绩效预算初显威力。 为乱花钱戴上“紧箍咒” 南海第一中学体育馆工程项目,申请金额过大,达到1200万元,被专家组否决了;道路建设管理处办公大楼,立项依据不足,项目紧迫性不强,不同意立项;南海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管理系统项目,经费概算不合理,上年度资金使用情况欠缺,不予立项……三年来,有过百个项目像这样被专家们否决。 南海区引入专家评审,项目预算绩效化的改革,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全面、从简单到详尽,为乱花钱戴上了“紧箍咒”,有效遏制了预算单位日益膨胀的资金需求: 2005年,共有17个单位的38个信息化项目参评,涉及申报金额6244万元,最后建议安排资金3949万元。 2006年度绩效预算评审范围大幅扩大,参评项目达到195项,申报项目金额达20亿元。 2007年,绩效预算全面推开,申报项目286个,资金合计34亿元,专家评审同意安排项目126个,金额12亿元,砍掉项目160个,削减预算22亿元。 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白景明研究员评价说,过去的财政资金分配程序是:单位报项目→财政部门审核调整→政府部门审批→财政下拨资金。在这个分配流程的各环节中,都存在着博弈和潜规则。首先是用款单位“报大数”,缺乏预算依据。其次是在财政部门审核调整过程中,政府领导和财政主管领导博弈不断。在这种分配制度下,财政无法制衡日益膨胀、没有自我约束力的预算单位请款,往往采取“头戴三尺帽,拦腰砍一刀”的简单分配方式。分配决策实质上就是由领导“拍脑袋”决定。 而南海绩效预算的推行,使财政资金分配依据从虚化的人为主观臆断落实到“绩效”这个实点,实现了由“人为分钱”到“制度分钱”的本质性转变。理顺了政府职能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关系,缓解了部门间的矛盾,单位能否争取到资金,不在于领导个人,而在于项目本身的绩效性。 事实证明,实施绩效预算后,各预算单位的用钱观念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谁支出谁负责”的资金使用原则,让财政资金申请变得谨慎,各单位不敢乱要钱,更不敢乱花钱,“绩效观念”取代了“要钱观念”;工作重点由原来的要钱转为用钱;“理财”理念代替了“要财”理念,政府的效率也得到提高,也从根本上缓解了财政支出压力。 南海“真经”能否全国推广 我国财政收入逐年上台阶,2006年已达到3.9万亿元,政府的钱多了,怎么管好财、用好财,如何有效地使用资金是一个大难题。 南海区是经济富裕之地,绩效预算卓有成效,那么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绩效预算还能有效实施吗?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教授指出,有钱的地区尚需理财,财力不足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就更需要理财,更需要利用绩效预算改革,提高资金的效率。 南海“真经”能否全国推广?近日在财政部科研所举办的“提高执政能力,建立效能政府”主题研讨会上,专家们做出了肯定的回答。长期研究绩效预算的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马国贤教授认为:南海模式以绩效为中心,通过事先的评价和事后的评价两个环节来控制支出,把公共支出的有效性与资金分配的过程结合起来,简单易行,具有可操作性,适合大多数地区推广。 传统的财政管理体制,普遍存在“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现象。在收支环节,收的越多越好,工作的中心是收入,对用款单位怎样支出、给谁支出、支出多少不够重视;在分配和管理环节,重分配,分配时大家你争我抢,财政部门也高度重视,花大力气搞平衡,资金支出没有重点。 南海区的改革中,坚持“大事优先,绩效优先,民生优先”,党委政府决定要办的重大事项,绩效评价得分较高的事项,人民最关心的事项,在预算安排中优先考虑,摆脱了就财政论财政的桎梏,把钱用在群众最需要的方面,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民生问题的倾斜,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 比如南海区为了解决城乡居民失业和失地问题,从2003-2006年,社会保障支出年增幅分别达49.6%、41.7%、32.05%和68.35%;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支出方向,先是用改造薄弱学校的专项资金,使区内学校的硬件设施水平普遍提高,后又及时调整了支出方向,改为对学校软件建设的投入,使财政支出更好地满足教育长远发展的需要,保证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好人民的每一分钱。 |
回复楼上:
1)单从这一点:在北京专门对"绩效预算"开"研讨会",应该是贡献吧?其他的,可以从内容来分析嘛
2)财政部科研所主页上确实没有发现与这此研讨会直接地相关的内容,但是,近几日与"预算"及"评估"的内容有新内容:
![]() 公共预算改革:承诺、责任与迷思 29/8/2007![]() 公共行政部门支出预算过程的博弈分析 29/8/2007![]() 我国公共预算改革实践的现实取向和影响 29/8/2007![]() 地方预算的路径选择——广东省绩效导向型的“阳光财政” 27/8/2007![]() 财政分权、预算约束和财政竞争 31/7/2007 |
| (http://www.crifs.org.cn/06yusuan.asp) 这其中,"博弈分析"一文的结论是: 通过以上的博弈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推行绩效评估制度, 是实现有效预算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公共部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由于缺少竞争环境和利润刺激, 缺少市场交易和价格信号, 相当程度上存在绩效低下的现象, 而绩效评估反映了服务需求、服务质量的真实信号, 通过对预算申请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结果进行准确的评估, 既可以加大预算申请部门的信息伪装成本, 又能提高公共服务信息的透明度, 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价格信号的功能作用。 2.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和预算执行结果评估, 使处罚的数额大于因弄虚作假而多获得的预算资金, 能够实现最有效的预算支出管理。因此支出预算管理从“重分配”转变到预算分配管理和预算执行管理并重, 意义重大。 3.加大二级预算单位在预算编制时的信息伪装成本, 使其大于虚报的预算数, 可以实现最有效的支出预算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基本支出预算定额标准, 强化预算项目评估, 是增加信息伪装成本的重要手段。 |
又:昨日的<中国财经报>上,也有相关文章
(http://www.cfen.cn/loginCt/pageprocess?pageurl=bzbm/2007-08/30/content_378983.jsp)
| 绩效预算:“南海经验”期待北上 |
| 本报记者 朱啸波 |
| 中国财经报 2007-08-30 09:09:55 |
| 逼出来的绩效预算 “尽管每年有10亿元左右的财政增收,但长期以来,我们区都面临着财政资金需求远远超过供给能力的困扰。”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财政局局长江启强分析,原因正在于财政预算分配制度缺乏绩效信息,支出需求一直大于收入预算。 “各预算单位狮子大张口,预算缺乏依据,分配时你争我抢,其结果就是一些强势的部门取得的财政资金远远多于普通部门,财政支出总是难以体现公共财政原则的需要。而分配后又缺乏监管,滥用、乱用不可避免。”广东省财政科研所所长黎旭东指出,如此一来,财政部门只能陷入“收入增加——支出膨胀——分配难做——管理混乱”的恶性循环中。 到了2003年,这一矛盾达到了南海政府忍耐力的极限。 这一年,南海区各部门申报的2004年财政支出预算加起来为69亿元,但政府实际能够支配的财力大概只有44亿元,两者相差25亿元,政府财政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尴尬和巨大资金缺口的压力。僧多粥少,政府被逼到了十字路口。 2004年2月13日,在第三方广东省财政科学研究所的协助下,广东省有关部门和著名高校的14位专家应邀参加了南海区2004年度财政资金绩效预算(信息化项目)评审会,对70个项目(总参审金额8000万元)的必要性和投资规模进行了尝试和探索性的评审。 同年底,又开展了2005年度区级预算单位信息化项目绩效预算评审,共评审17个单位的38个项目,申报金额6244万元,评审结果是建议安排资金3949万元。 这两次评审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绩效预算第一次在我国地方财政部门得到实践。 在2005年开展的2006年度专项经费项目绩效预算中,专家们的权力进一步扩大,48个单位195个参审项目20.5亿元参审金额,必须全部通过由专家和专业小组全程参与的10道“关卡”。评审范围也扩大到100万元以上的设备购置、基建工程和专项业务费项目。同时,明确了“大事优先”、“绩效优先”的资金分配原则,对部门单位申报项目进行“综合评分排序”,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放到了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当中。 而在2007年度专项经费项目绩效预算中,参审项目达到286个,参审金额达到34.7亿元。同时评审程序更加完善,增加了形式审查环节和业务科室把关环节。其结果,专家评审同意安排项目126个,金额12亿元,砍掉项目160个,削减预算22亿多元。 南海区在进行项目绩效预算评价过程中,遵循“大事优先”、“绩效优先”的原则,按照轻重缓急对申请立项的项目排序,明确把“民生优先”作为探索开展财政专项支出项目绩效预算工作的首要原则。3年来,通过项目绩效预算评价,民生项目得到重点支持,而评价不过关的项目被砍掉,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安排财政预算资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实行项目绩效预算确立了财政资金的追踪问效机制,评价结果还会成为下一年度财政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因此不少单位要钱、用钱更加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明显提高。 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研究局副局长白津夫认为,南海的这项实践实现了几个转变:变少数人分钱为多数人参与,变部门审批为程序化决策,变人分钱为制度分钱,变一拨了之为有效的管理,变被动博弈为主动博弈。 作为先行者,南海的经验能否在全国推开呢? 大范围推广需要一系列条件 “南海的成功在于没有生搬硬套国外的模式,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套适合南海的绩效预算改革方案和工作思路。”广东省财政厅巡视员韩晓进说。他透露,未来广东省的绩效预算将着力于三个方向:实现绩效预算和事后评价的有机结合;逐步扩大绩效预算覆盖范围,逐步实现从单个项目向所有项目推广绩效预算,进而向部门绩效预算转变,时机成熟以后,将部门的日常工作和人员经费也全部拿到绩效预算的范围内;引进社会监督机制,实现绩效预算和事后绩效预算结果从目前的部分政府部门内部公开,逐步落实到所有的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开,真正实行民主理财。 “南海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这样的地方开展绩效预算实践有其自身的经济优势。同时,南海的绩效预算是在收支两条线改革、金财工程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以及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改革等多项改革措施支持之上的制度创新。”黎旭东说,“这些基础条件不是所有地区都具备的。”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等人对南海经验跟踪研究了近一年的时间。对于具体实施条件,白景明指出,首先要有思想认识,现在很多省市都在开始搞绩效评价,思想认识正在逐步提高;其次,基本的制度条件要具备,也就是政府规划要科学化,如果政府规划没有走向科学化,没有真正走向更适应民众的要求,预算也就没有办法科学化以及符合公众的要求,这当然还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包括深化部门预算制度的改革、继续完善收支分类改革等等;其三,要有经济条件,绩效预算要不断通过经济发展使财政收支规模持续扩大。 有关专家指出,要在我国大范围推行绩效预算,还需具备和创造一系列主客观条件。 首先是完善专家库和专家管理机制。专家队伍建设是绩效预算改革成败的关键,因为专家对项目的评审意见是项目评价的主要依据。我国目前财政项目的覆盖面很广,涉及各行各业,有时所能汇聚的专家范围非常有限,影响了评价的公信力。未来绩效评价应在完善抽签、匿名评审、激励约束等机制方面下功夫。 从对项目的评价过渡到对部门预算的评价。进行绩效预算改革的地区多数是将部分部门的部分预算项目作为试点,这是远远不够的。评价一个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对部门的评价上。所以,绩效预算应逐步从项目评价过渡到对部门预算的评价。 专家评审应向社会机制过渡。从根本上说,财政资金的分配属于公共权力的核心内容,公共权力的部门化是以往预算编制中各种弊端存在的原因。专家组代表部门对公共资金评价是一个极大的进步,但并不是表示专家的评价意见就具有公共权力,因此应由专家评审向社会评审过渡,向人民代表、公众选择过渡。 |
佛山南海???
偶滴神哪...
有些地方.......
"逼出来的"?
偶滴神哪...
财政部2000年的文件中就有"两上两下"啊.....
"专家"?
偶滴神哪...
我想起了那个网吧...
......
偶滴神哪,
想念您啊,PING PING GUAN GUAN...您会有什么发现呢?
<经济日报>也有报道的:
| |
把钱花在刀刃上
| |
| | |
| 2007年08月23日 | |
| □ 本报记者 王 晋 (http://www.economicdaily.com.cn/no11/newsmore/200708/23/t20070823_212754.shtml) |

新贡献是指哪方面?
不是学术,是实践?
要从您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超出了我的能力.大家讨论吧.
我的标题这样命名,是基于以下判断:
(1)听一师兄讲,财政部财政科研所出过(翻译过)以<绩效预算>为题的书籍(比如由人民出版社出的).这算已有的理论贡献吧?
(2)我查过,财政科研所主办的<财政研究>上从2004年开始,有若干篇关于"绩效预算"的研究文章,其中有些就是由科研所的人员完成的,这也可以算已有的理论贡献吧?
(3)根据上文(一楼)的新闻报告,他们跟踪调研了一年多,然后主持开"研讨会"(见照片),这个,既可以算理论贡献(引起大家重视这个问题),也可以算实践贡献(调研指导)吧?如果考虑到原来的贡献,是否可以称为"新贡献"?
(4)还有,财政科研所的领导和专家深入基本调研(见一楼),倡导"理论联系实际",也算一个贡献吧?
(5)中央\省\区(佛山南海区)联合策划并召开研讨会,打破组织界限,实现了"纵向合作",也算一个组织制度上的创新吧?如果算创新,就是贡献吧?
.......
偶不是财政科研所的(财政科研所出过一些有分量的文章,偶是景仰滴),不存在自我吹嘘的可能.至于其他贡献,大家可以讨论啊.
大家来看看这段话吧,是浙大郑强说的:
“以前说“无知无畏”,现在却是“无知才无畏“,许多企业把浙江省技术监督局、科委的人请来吃一顿饭,喝一点酒,他就给你签个字,再把我们这些教授胁迫到那里去,给你盖个章,然后就是“填补国内外空白“、“国际先进水平“,写论文则是“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首次科学发现”等等,这都是目前非常严重的问题!作为一个大学教授,我深深地为此担忧!这不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领导无知,是他们倡导了这个主流.我知道在座的处长或老总日子很难过,因为你们不写这样的报表,就拿不到钱,项目就得不到批准.教授也同样如此,天天写报告,而不是在实验室静下心来好好搞研究,这是很严重的!”
[em08][em08][em08][em08][em08][em08]我注意到报道中有"跟踪研究一年多"的字眼,或许J者的意思是说:很多心血,很有权威,花了很多代价....但是,"学以致用"这句常被...引用的话,不能这么理解啊!请看:
ZZ(QU A)
....社会科学的任何理论都需要深厚的功底,而共同探索需要合作者之间有共同的知识背景,否则理论必然是拼凑的。
说实在的,现在的课题有几个是理论性的?有几个是有价值的?当然,并不是说,做课题就一定不会有理论深度,关键在于研究课题的目的、审批机制以及最终接受报告的人。譬如,德鲁克的《公司的概念》一书就是通用汽车赞助的一份关于通用汽车的管理研究报告,但最终却成为经典的管理理论著作;再如,利奥塔尔的《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本身也是应政府要求的应时之作,但却非常艰深和具有前瞻性。可见,中国学术的发展一个关键问题是扭转当前的对策性研究倾向,特别是要转变项目研究体系,根本上则是纠正当前学者对经济学的认识,否则,学术必然成为金钱和政治的奴隶矣!
中国财经报的文章(上文)说:
到了2003年,这一矛盾达到了南海政府忍耐力的极限。 这一年,南海区各部门申报的2004年财政支出预算加起来为69亿元,但政府实际能够支配的财力大概只有44亿元,两者相差25亿元,政府财政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尴尬和巨大资金缺口的压力。僧多粥少,政府被逼到了十字路口。
-----这个,似乎太不专业了吧?什么时候出现过"申报的支出预算"比"可支配财力"少的情况?笑话!
[em06][em06][em06][em06][em06]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