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自力更生还是依靠洋人?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前车之鉴,迫使我们认清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依靠洋人发展自主航空工业的路走不通。不是我们不想“开放”、“引进”,是人家“不给”。
坦白地说,改革开放之初,在当时国际政治的大背景下,我们有不少人对美国和欧洲向我技术输出的警惕和限制程度估计不足,对国际合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20年来,有相当一段时间在社会舆论上形成了这样一个错觉:好像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是对立的,好像“自力更生”和“封闭”是同义词,而只要“开放”了,产业现代化就必然实现。请看看我们的汽车制造业吧,发展十多年,只见到合资厂越来越多,“国产外国车”满地跑,有几个自己独立研制的轿车车型?我们的汽车工业起步比韩国早,如今和韩国怎么比?当然,“市场换技术”在汽车制造业部分实现了,可是,在飞机制造业就不一定行得通了。前几年,有人总以为靠国内“市场大”的优势,就能通过转包、合作,引进先进的制造技术。即使谈判失败,也认为这只是一种“偶然”,再去等新的谈判机会。但看看国际转包市场的现状,我们就可以明白,麦道项目的断头和AE-100的毁约的某种必然性了。
当代国际航空市场的格局是“民机制造两家对垒(波音、空客),航空发动机三分天下(R-R,PW,GE)”,形成世界范围的寡头竞争。激烈的竞争迫使他们不断投入巨资,不断改进技术。如今研制一架干线飞机要花7~10年时间,总研制费用达到20亿~50亿美元。“知识产权”的投资既然如此庞大,对它们来说,保持技术秘密不致扩散,谨防冒出新的竞争对手,就是生死悠关的头等大事。不要说对“共产党中国”要牢牢保守机密,就是对自己的盟友日本,也是一样小心翼翼。
外国公司愿意和我们合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占领我国市场,而决非来给我们当“师傅”,落个“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在中国合资设厂是生产它们的品牌,如汽车工业的“桑塔那”、“雪铁龙”等等。“十五”期间,国家在民机方面决定上支线飞机项目,方案还没有制定,国际上各种支线飞机公司“庞巴迪”、“多尼尔”之类,又纷纷找上门来,甚至找到民航公司要合作生产。我们这方面很可能又有人动心了。回想20年前运10刚上天,麦道就迫不及待来跟上航合作生产,当然这有得有失,所失去的就是自己有专利权的飞机下马,自主研制的发展路线被搁置。这次又要小心一点了。
自主设计研制,掌握知识产权是发展航空工业的必由之路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展本国航空工业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在型号研制上,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加入了知识产权保护公约,想再走过去测绘仿制的“低成本”路子已经难以走通。“运10”的研制,走过了设计、试制、试飞等全过程,对它的结构性能是最了解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改型才能有自由度,才可能发展出自己的系列型号,才能形成适合本国特点的航空工业标准。只有这样,国家的航空产业才算走上了自主发展的轨道。
知识产权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更成为无价之宝。我国在20世纪80至90年代想要分享国外的知识产权,还以为只要出钱就可以称老大,结果在长期的谈判中守不住阵脚节节后退。经过代价极大的长期谈判,最后外方告诉中方说,你们那点钱,要想分享知识产权,买入场券都不够,使这项计划遭到颠复性的失败。
发展转包有利于吸收国外先进加工管理技术,但无助于独立自主发展航空工业
多年来,美欧航空公司都把对外转包零部件、规模经济地采购部件作为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一架大飞机有100万多个零部件,分散在世界各地转包。“空中客车公司拥有1500多家供应商,分布于27个国家,其中包括500多家美国公司和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印尼、韩国、日本和中国的供应商”。[3]日本是国际航空转包生产大国,转包合同每年100亿美元。韩国仅大宇航空工业制造公司一家企业,每年国际转包合同超过6亿美元。而1998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国际转包收入只有1亿美元。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国因转包或合作而获得独立研制大飞机的能力。日本和韩国曾经多次尝试上自己的大飞机,至今没有成功。
西方大航空公司早已形成了一整套在开放市场条件下保持技术秘密的方法。例如,进入波音公司的员工必须经过“查三代”式的“政审”,其总体设计、总装工序只能在国内做。又如,将转包部件尽量分散,不让转包方获得整体情报。成都飞机制造厂转包麦道82/90的机头,45万美元一个,仅为美国生产成本的1/3。但波音或空中客车并不打算扩大对中国的转包份额。
日本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不可谓不强,和美国不可谓不“哥们”,日本和波音连续合作(转包、共同研制)近30年,其间有过三个较大项目的合作(包括目前最先进的B777)合作研制。合作成功之后,“国外专家普遍认为,从制造水平来看,日本只是稍微提高了一些”。[4]连日本这个西方盟友得到的待遇也不过如此,人家凭什么给你中国优惠?中国的转包生产量仅是日本1%。可以想像,把自主研制大飞机的希望寄托在通过国际转包合作上,到底有多少现实意义。
20世纪80年代,我们要上干线飞机,向波音、麦道公司介绍情况,寻求合作。他们一再声明,先进的气动布局、发动机核心技术等四项关键技术不能给。1993年7月,美联社消息:韩国大宇集团想和中共等合组“亚洲空中巴士”,计划生产飞机。西方航空大国着慌了,美国警告南韩,法国密特朗带上法航宇公司总裁亲赴汉城,提出阻挠中韩合办航空的条件。空中客车在AE-100项目上的所作所为,不能不让人感觉人家是在有意吊你的胃口,耽误你的时间,动摇你自力更生的决心,最后还是要买他的飞机。
民机工业是准军事部门,谁都明白这个道理。对西方来说,保守技术秘密,尽量阻滞别国发展航空工业的速度,是事关它们的国家安全的大事。中国的军用飞机市场也不小,但西方是绝不会卖给我们一架军机的。不仅不卖,还搞了一个“考克斯报告”,提醒本国政府,谨防把有可能转为军事用途的技术泄露给我们。同时,美国又不禁止把先进的军事技术装备卖给我们周边的潜在对手。西方人如此害怕中国航空业强盛起来,这还不足以叫我们清醒吗?还不足以激励我们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吗?我们的航空技术现在很落后,这是事实,我们必须争取引进外国技术,不能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航空工业。但航空现代化不可能以外国为后盾,不能不以“自立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把立脚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这是几十年来的一个基本现实。
我们是否具备了上大飞机的条件?
我们感到很有必要上航空工业,问题是进入这个产业的门坎有多高?风险有多大?我们的家底够不够?国务院两次“上干线飞机”的决定贯彻不下去,是不是有什么客观的障碍?对此很需要作一番冷静的思考。对现存的困难、对必须具备的条件,宁可考虑得充分一些。
现代航空工业集中了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精华,它是资金、技术、知识密集的尖端产业,所涉及的基础工业和尖端产业极广,所需各类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极多,对决策者尤其是高级决策者,专业知识的要求十分苛刻,一念之差,一招不慎,就会使大量金钱、物质、时间付与流水。当今世界上,也只有美国、前苏联发展出一整套军用、民用航空工业和科研体系。法国、英国仅在几种类型上有自己的或联合的航空工业科研体系。
反过来,下决心发展航空工业,等于动员全国工业技术精英,需要强制性地提升本国的工业制造水平。发展成功,对经济发展贡献会很大。航空工业是高附加值制造业。据日本通产省分析,按产品单位重量创造的价值计,如果船舶为1,小汽车为9,彩电为50,计算机为300,那么喷气客机为800,航空发动机为1400。
航空工业是典型的高技术、高投资、高风险和国际化的工业。北约军用飞机的技术先进性不必说了,我们身边的波音、空客的技术含量,也远非20世纪80年代初可以比拟。现代航空制造业集材料、机械、发动机、空气动力、电子、武器……各前沿技术之大成,包括超精密加工及特种工艺,以及CAD/CAM/CAE计算机辅助柔性制造等技术。美欧推出的新型民机越来越多地采用复合材料结构、飞机信息管理系统、ARINC429数据总线,以及电传操纵系统等等前沿技术。例如所谓主动控制技术是首先应用于军机的技术,其特点是“飞行控制和飞行管理功能相结合,具有维护用的机内自检系统、全电子显示器的驾驶舱及全权发动机控制”,国际航空界普遍认为应用主动控制技术是解决节能、减轻机体结构疲劳、延长发动机寿命、改善乘坐品质、减轻驾驶员负担等问题的必由之路。用于民机的电传操纵系统的可靠性要求比军机高2~3个数量级,使得造成致命性故障的概率低于每100亿小时发生一次。而现在只有B-777和A-320才达到这一水平。很明显,这是民机技术发展的方向。
航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导致设计费用的极其昂贵,10年前,北约战机的导航设备和软件占总成本的25%左右,如今要占50%以上。1997年,波音和麦道的研究开发费用高达22.6亿美元。
投入产出问题。既然航空工业是军民结合的,这就决定了航空和航天的基本区别——航空不能不计工本,要考虑市场因素,要求取得商业的成功。目前一种新的干线飞机,至少要20亿美元,用于新机设计、试验、原型机的制造、试飞取证以及制造工装和启动最初的生产。这要花费10年以上的时间,并要300架以上的销售额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也就是说,前5~7年的研制时期,是花钱的“无底洞”,从卖出第一架飞机到收回投资至少还要5年左右。而在这期间,市场变化常常是出人意料的。“空中客车”上马20多年后才开始赚钱。据统计,进入喷气时代以来,所研制的客机约75%未收回投资。美国著名的道格拉斯、洛克希德,后来的麦道,都在民机项目上栽了大筋斗,甚至被淘汰出局。
民用干线飞机的市场风险同样大得惊人。国际干线飞机市场,如今只剩下波音和空中客车了。据分析,目前全世界干线飞机市场每年需求量为600多架,只需2~3家厂商供应就够了。由于生产批量相对小(汽车厂产量以万计,大飞机厂产量以百计),技术含量又如此高,所以,是经验而不是规模,成为决定成本—效益的关键因素。结果是厂越老经验越丰富,研制新机种越容易,信誉就越高,越容易拿到定单。民机市场是典型的全球开放市场。由于民机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这个市场对后来的竞争者就十分苛刻,这就是所谓“22号陷阱”问题——新来者“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份额,就必须提供高可靠性产品,而可靠性又只能由大量销售运行可靠的产品来证明”。[5]
总括起来,上民用大型飞机,需要面对技术、资金、成本、市场四大障碍。对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要克服这些障碍尚有很大难度,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而西方列强仗着财大气粗,在支持航空工业这种高科技领域是不遗余力的。例如,西方国家通过(1)政府军事采购(美国和欧洲的国防采购量约占世界采购总量的60%),(2)出口信贷担保,(3)政府直接与工业界联合投资,(4)政府对R&D的资助等方式,对航空工业鼎力支持。1990年,法国政府投入航空工业的R&D费用占总R&D费用的54%,美国为40%,德国为38%。
再看西方各航空公司自己承担的R&D费用。1997年,波音为20亿美元(与麦道合并后),法航宇为13亿,联合技术公司(PW发动机)为12亿,洛克希德·马丁为8亿,通用电力和洛克威尔公司为7亿,英航宇为5亿,罗-罗为4亿。而据外界估计,同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不会超过7000万美元。